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市育英中学—张林

(2010-11-20 23:20:11)
标签:

教育

分类: 明星教师—中学组

 

                    

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

http://s11/bmiddle/6d03bf11t95f1645c358a&690

2008年9月,我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开始了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里程。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是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我时常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呢?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生物学本身是一门研究生命的实验性科学,它描述万千纷繁有趣的生命现象,可以提供给学生很多实验、观察、操作、探究的机会,正好能满足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特性。因此,要让学生喜欢我的生物课堂,就要从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入手。只有充分发挥生物这一学科的特色,充分调动学生性格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才能使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兴趣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点”。

传统的教学场景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自然很难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由我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究,让学生兴奋起来。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然后再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等,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接下来通过分析资料、观察家鸽骨骼标本及模型,总结出鸟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中挖掘“兴趣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经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都有着积极意义。如在进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请家里养宠物的同学记录宠物观察日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们兴趣盎然,讲起来头头是道。然后我从学生叙述中的动物行为入手,让学生区分哪些是生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哪些是通过环境作用,由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就可以将两者区分开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动物行为的成因,一点都不觉得乏味。又如在讲《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我首先出示了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等实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然后我提出问题:“这些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答出食物变质是由于细菌和真菌在作怪。我进一步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很小,大部分真菌的个体也很小,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由此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http://s14/bmiddle/6d03bf11t95f1654119cd&690

三、巧妙设计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点”。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目的。

1、探究实验

在进行《蚯蚓》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点,然后让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并引导学生分析蚯蚓的运动是如何完成的。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快感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参与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2、动手操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动手操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真菌的繁殖”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先制作孢子印,当时学生可能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和作用。但是在他们了解了青霉和曲霉的结构,并对青霉和曲霉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再观察蘑菇的孢子印,就会对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作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模拟计算

一位哲人称“数学是科学的眼睛。”在生物教学中,准确恰当的引入数学计算,对澄清事实,加深认识,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细菌》一节的教学时,当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我让学生计算这样一道题目: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24小时之后呢?通过计算使学生加深了对“细菌个体小、数量多、繁殖速度快”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获得了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启示。

4、调查研究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和求知欲。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表现,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也是体现新课程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进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时,课前我让学生分小组收集资料,调查各种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大家各抒己见,气氛活泼有序,最后总结概括出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内外,要运用一切积极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脑、用心去接受新知识,通过刺激多种感官产生兴趣点去获得外部信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使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提升兴趣、锻炼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喜欢我们的课堂。

育英中学  张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