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作文(3485-3492)

2024-06-16 16:42:09
标签: 教育 温文尔雅慈悲心 沛雨甘霖育幼苗 家乡的风俗

统编版六年级册第一单元作文  家乡的风俗

3485、潮汕英歌舞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六年(1)班 李婧菲

指导老师:陈文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潮汕的英歌舞是潮汕习俗之一,体现了潮汕人的团结和对新一年能吉祥平安的愿望。

     “鼓声起,英歌舞。”看过英歌舞的人才知道有多震撼。英歌舞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据说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表演的民间舞蹈融入了戏剧、舞蹈和武术。

    “咚锵,咚咚锵”,伴随着鼓声和人们的欢呼声,英歌舞正式开始。第一位冲出来探路的是“时迁”,他手拿黑白相间的“蛇”,手中好似盘着一条真正的蛇用来鸣鞭驱鬼。跟在“时迁”后的是《水浒传》中的一百零七位好汉,前有关胜、李逵、鲁智深,后有武松等人,每一位好汉的妆容、服装各不相同。所有队员都整齐划一地敲着英歌舞棒,跟着音乐,踩着节拍,跳着舞无论是外地人,还是老人儿童都为之喝彩。放眼望去,有的拿着手机记录下这壮观的场景一边看,一边跟着吆喝;比较小的小朋友看不到,只能从人缝观看。大家都很喜爱英歌舞,不仅因为壮观震撼,也因为欣赏潮汕人团结,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

       这些棒子在传承人手中代代相传,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民间艺术,体现了潮汕人不断创新、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的精神。他们认真对待每一演出,凌晨三点便开始化妆、穿衣。反复练习动作,生怕出错。即使再累、再热,咬牙坚持他们挥每一棒是没日没夜地练习,是每个动作精益求精,是顽强的毅力,都在为潮汕人争光

      在茫茫人海中,我听到了一句话:“传承潮汕文化,吾辈义不容辞!”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身为潮汕人就应当承担起传承弘扬潮汕文化的责任,不要让任何一样传统手艺、习俗失传。正是因为潮汕人齐心协力,勇于挑战困难,才得以把英歌舞保留至今我为身为潮汕人感到骄傲、自豪。

      传承英歌舞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团结友爱,热爱家乡有他们代代相传,潮汕英歌舞一定能走向更远的地方,让潮汕民俗文化名扬天下

3486、广州花市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年(1)班 吴彦潼

                               指导老师:陈文霖

      “来年花更好,建设亦相同,旖旎春如锦,看花人更红

       我的家乡正是陈毅元帅写这首《广州花市所在地——广州我的家乡过年最特别、最有名的无疑是花市了。对广州人来说,逛花街是广州人迎接新年的重要活动,通过购买各种花卉和植物,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和祝愿如果过年没有逛花街就不算真正过年。

       听外公外婆说,广州花市已有1000多年历史,源于明末花渡头,人们觉得在春节前买花新年好意头”。19世纪就演变成了花市,如今的花街活动融合了广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除了传统的花卉和植物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销售广州花市一般从腊月二十八开始,一直经营到除夕深夜

      今年腊月二十八,我和家人一起来到了花市逛花街走进花市,出现在我的眼前的是花的海洋,花市里有各种各样的盆栽、花卉,叫卖声,吆喝声,赞叹声交织在一起,孩子们、游客们拿着自己精心挑选的花在花市中来回穿梭……广州新年花市里,每种花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金桔寓意招财进宝大吉大利水仙花寓意凌波仙子贵人相助富贵竹寓意花开寓贵,竹报平安;兰花寓意高贵典雅,坚贞贤良腊梅寓意忠贞高洁无私奉献……来逛花市的人们无论价钱如何,定会选购自己心仪的花卉,绝不空手而归

       我们随着人流边走边看,花市里不仅有各种各样争奇斗艳的花朵,还有许多广州的非遗艺术品醒狮、糖画榄雕刺绣剪纸广彩……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剪纸,我也在花市里体验了一把剪纸的乐趣剪纸花纹有镂空、月牙、圆孔,每一个花纹都有对应的修方式,每一张剪纸都有一个小小的故事,真是一门精雕细琢、充满智慧的非遗艺术啊爸爸告诉我,这些非遗文化正在慢慢失传作为当代少年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们的手中传承下去。

      我去过广东各地的花市,可我最喜爱的还是广州花市,喜爱它琳琅满目、十里飘香,更喜爱它古老而独特的非遗艺术品。

3487、潮汕的春节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年(1)班     马宇翔

                                                                                        指导老师:陈文霖

     “百里不同,千里不同俗。”春节是一个有趣喜爱的节日,这一天,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放鞭炮、看春晚、拜年潮汕地区的风俗远远不止这些,还有烧火龙,迎老爷,举办一场大型的烟花会,但我最难忘的还是英歌舞。 

       英歌舞,又被称为中华战舞,一人执蛇当先,其余舞者手拿双短棒敲打,舞蹈动作全部整齐划一。脸涂油彩,步伐铿锵,气势如虹。这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让人直呼精彩。英歌舞,其实是融合戏剧、武术的民间舞蹈,表演着《水浒传》的故事。故事传递正义战胜邪恶的正能量,所以每逢春节或民俗节日,英歌都将这份驱鬼的能量传播到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 

       大年初二,英歌队会在大街上表演。作为潮汕独特的风俗,人们也一大早在大街上等着英歌队的出现。八九点钟,我和爸爸驾驶着摩托车在人群中飞驰。一路上,我一直拍着爸爸的屁股,催道:“快点快点,去晚了,就看不见了!”爸爸笑着说:“不急我们肯定看得到的!”我真怕人多了,就看不清英歌舞了。  不一会儿,就到达现场了,尽管我们估摸了时间,但现场还是人山人海。有的架好手机支架准备拍摄,有的坐在摩托车有的提着小吃零食,准备边吃边看,有的在讨论英歌舞……我和爸爸在人群中穿梭,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好位置我特别期待英歌舞英歌舞是怎么样跳的?为什么曲名为英歌舞这么奇特?我越想越激动。  

      “咚咚锵咚咚锵”表演开始了,远处传来了敲锣打鼓的声音,英歌队伍进场,只见“时迁”一个后空翻,蹲下来,滑行着,手里拿着一条黑白相间的蛇,在上下左右挥舞着,手中的蛇仿佛有生命力一般!紧接着,就是手持木棒的男人他们的脸上各式各样油彩,色彩鲜明。木棒对击,发出清脆有节奏的“咔咔”声,十分整齐。所有人有节奏地大喊:“哈!”这声音无比洪亮,仿佛全世界的人都能听得到  

       我拉着爸爸的手问:“爸爸为什么叫做英歌舞?”爸爸说:“英歌舞以“”,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成为潮阳地区独特的舞蹈,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据说英歌是英雄之歌的简称”我恍然大悟。只听“咚……”鼓声变得急促起来,时迁往后走着,舞者们都围成了一个圈走着,敲击着鼓棒,时迁在中间不停地挥舞着蛇过了一会儿,舞者集体分散,只见他们突然跑了起来,向旁边飞踢,再向旁边侧空翻,再蹲在地上敲了下地板,最终起来,半转身,抬起腿来再胯下击了一次鼓棒,嘴里喊着:“唉呀唉。”真是壮观啊!我不惊感叹道。

       英歌舞的表演现场真是无比震撼,热闹非凡,看完了英歌舞,我特别赞叹,都想去学习跳英歌舞了!  潮汕英歌,源远流长,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造就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从春节开始一直延续了一个月,不但引来了国内外不少摄影师,还让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不愧是“中华战舞”,着实震撼!令人赞叹!年长一辈以传授英歌为尊,年轻一代以传承歌舞为荣。这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我们要传承、发扬英歌舞。

3488、莲花山祈福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六年(1)班   黄子韵

                                                 指导老师:陈文霖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我们一家人每到大年初一都会到莲花山祈福。

      去莲花山前一天,每每想到这件事,我就兴奋起来,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心想:明天快快到来吧!我等不急了!我对求福活动充满了期待。

       早来到莲花山,这里已经人山人海。放眼望去闪着金光的观音像前,几乎是一家老小前来祈福的,他们虔诚跪在观音像前磕头,有祈愿学习进步的,有祈愿事业成功的,也有祈愿身体健康的……有些老人已经拜完准备下山了香炉冒着缕缕轻烟,伴随着缥缈而悠扬的佛音,在空气中慢慢地弥散开来,我宛如置身仙境一般。听说“大年初一拜观音,谁第一个来拜的,来年好运多多。”孩子们也紧随父母身后在观音像下跪拜、磕头,然后,迫不及待地就跑到一边去扔甩炮了,硬是要争谁的甩得最响,三五成群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情啪啪的甩炮更增添了几分热闹。

        我们一家人祈愿来年无病无灾幸福美满。上完香后,我和妹妹就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散钱投入功德是为了表达敬仰与对佛教的支持。爸爸则到一旁的捐赠处捐了1000元以支持寺院的维修或开展公益活动。

      我们一家人随着人流在景区里穿梭景区内处处换新颜,树上披着节日红装,满满的年味,游客争着“爬金山”,还有各种新春福袋,醒狮表演,好不热闹

      我和妹妹最喜欢的就是“金龙巡游”。10条长达188米的福字“金龙”蜿蜒“万福,犹如金龙在遨游花海60米长的金龙霸气巡游,热闹壮观,我和妹妹挤在人群中,争相摸摸龙头,沾沾喜气。

      大年初一去莲花山祈福,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让游客感受最正宗的“广府味”,欢欢喜喜过“中国年”。这正是莲花山祈福活动的魅力所在。

3489、湖南衡阳的春节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六1)班 王馨莹

                                          指导老师:陈文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方过春节,有着不同的风俗。我妈妈的家乡在湖南衡阳,那里的春节有着特别的风俗。  按照家乡的规矩,差不多从小年这天,春节便开始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一个仪式——送灶王。我用花生糖粘住灶王的的嘴,心想:希望花生糖能帮我粘住灶王的嘴,千万不要把我说谎的事告诉玉帝

      送完灶王后,我们便开始拜财神、买年货除夕这一天,我们会换下旧对联,贴上新对联,把自已在新年的愿望寄托于此,长辈们也开始准备晚上的团圆饭了……

       好不容易熬到吃年夜饭的时候这是每个游子最盼望的时刻,无论离家多远,这天也一定要赶回家来吃上一口团圆饭。今年的团圆饭比往年更加丰富,桌上摆着剁椒鱼头、农家小炒肉等菜品,各种糖果零食,各种酒水饮料……小孩子们最难受的莫过于这个时候了,满桌子好吃的东西摆在那,却不能动手,要等所有人都祭拜完祖先好不容易等到外公外婆同意吃饭了,小孩子们冲向饭桌,乖乖地坐好,等外公外婆开始夹菜,小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拿起筷子吃了起来。在这个时候,说话声,碰杯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演奏了一首动听的团圆交响曲。  

        正月初一,便有许多活动,如小吃街、舞龙、舞狮等,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舞龙了。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家常打牌,一场家庭赌博蓄势待发;小孩子们则跑到河边,等待祥龙的到来,咚咯咚锵,咚咚锵,祥龙来了,全场沸腾了起来,只见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录像,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前挤,希望能接住“好运”;这条30多米长的祥龙由七八个小伙撑着,一左一右摆动着,好似腾云驾雾,统领四海,只见那祥龙一冲天一入海,嘴里吐出仙气……只见火光一闪,寓意着好运的糖从天而降,如果接住了糖,就是接住了下一年的好运。

       祥龙渐远,人群散去,小孩们都在向长辈们炫耀自己接的“好运气”。长辈们笑着跟他们开玩笑,发红包,一家人其乐融融,多幸福啊!

       我慢慢地长大了,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可我忘不了在外婆家度过的那个春节,忘不了春节舞龙的阵阵锣鼓声。

3490、南潮的端午节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六年(1)班   吴昊谦

                                                指导老师:陈文霖

       提起端午节,哪个中国人不熟悉呢?包粽子、赛龙舟……哪件事不是充满了乐趣呢?我的家乡揭阳的南潮水乡,端午节更是热闹非凡。

      相传,战国末年,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投江自杀,人们敬佩他的为人,担心他的尸体被江里的鱼虾吃掉,就用竹叶包着米饭,捆成一团,投进江里;又有人在江里划船、敲锣打鼓,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驱赶江里的鱼虾,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慢慢地演变成了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并以此来纪念屈原。

       每到端午节这天,老家的河边围满了人,桥上也是人山人海,一眼望去,人头攒动。一声枪响,龙舟犹如一支支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只见船尾一名舵手负责控制方向,船头一个人正在打鼓,龙舟也宛如一只只战船,鼓点的声音,将“战士们”的斗气提升到了高昂的状态,桨板拍击着水面上,激起一道道浪花,又落了下去。

       观众席上传来阵阵加油声,有的人激动得满脸通红;有的人怕看不见,爬上车顶。鼓声、加油声、桨板拨水的声音交汇在一起,组成了一首激昂的交响曲。

       看完龙舟比赛后,我坐着爷爷的电动车回到了家。刚一回到家里,我就奔向餐厅,看见奶奶正在包粽子,我问道:“奶奶,我想试一下包粽子,可以吗?”“当然可以。”奶奶慈祥地说。于是,我便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两片竹叶,折成漏斗状,舀一勺糯米铺在底下,再夹起一块五花肉放在中间,周围放一圈糯米,再放上两颗咸蛋黄,最后,用米粒封顶,竹叶包裹严实,用草绳绑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拿去煮熟,就可以吃了。

       慢慢地,我长大了,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端午节,可是我怎么也忘不了在老家度过的端午节!

3491、湖南舞龙灯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1  熊伟婷

                                                      指导老师:陈文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都要吃团圆饭、放鞭炮、收压岁钱……然而,湖南还有一项特别的活动——舞龙灯。

      舞龙灯起源于汉代。龙的形象是古人为了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的。古人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其中,龙的造型尤为优美矫健,昂扬奋发,刚柔相济。

       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灯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人们的一种习俗。在古代,人们也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灯祈求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龙灯的制作,一般用竹作为框架结构,用竹子扎成龙头的形状,用黄布遮盖,用笔在布上画成龙的形状。每一个节编成筒,形成笼子,外面用一块完整的黄布和龙头连接,龙尾也用竹子扎成龙尾巴的形状,用黄布遮盖,画成尾巴的样子,和前面的龙身连在一起,龙就制作好了。

       舞龙灯的那一晚,场面十分热闹。舞龙灯时,人们敲锣打鼓,龙随着绣球做出穿插、跳、绕圈等动作,七八个表演者,手紧紧地握着支撑龙的木柄,着音乐时而快时而慢地奔跑,那龙身此起彼伏,仿佛在云端穿梭,在海里遨游,活灵活现。舞了一会儿,龙王跑进堂屋里(用来祭祀,人们会在此祭拜祖先以祈求庇护)把龙头放在祭台前,一家人按大小排序,分别对龙王许下美好的愿望许完了愿望,人们会用鞭炮送走龙王。这个时候,到处鞭炮齐鸣,烟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味道。

       后来,又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可我忘不了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的每一个春节,忘不了那天家家户户围在一起看舞龙灯,忘不了鞭炮齐鸣,震耳欲聋的景象。

3492、广州的春节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年(1)班  黄子航

                                               指导老师:陈文霖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除夕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屋外

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内欢声笑语一家人吃着美味的年夜饭。但广州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目——逛花街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逛花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人们相信花卉和植物具有驱邪避邪的神奇力量。因比,人们会在家中摆放花卉和植物,以求平安如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摆放花卉和植物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逛花街风俗。

       顾名思义,花街,是一条摆着各种花卉和年货的街道像寓意吉祥的菊花、牧丹,寓意发财的桔子树、金钱树等。在买花的途中,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的小吃,像糖葫芦、炸春卷、年糕等。当然还有春联、福字等年货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随着一声声鞭炮响起人们穿新衣,一家人走在花街上。买花的人们在花丛中挑选美丽的花他们先轻轻拿起一朵放在鼻子前闻一闻,用手轻轻抚摸着花瓣有的老人拿起尺子在看中的春联或福字上比对,这才结账还有许多人聚在一起看舞狮表演。台下人们瞪着眼睛,聚精会神地看表演漏掉台上的任何细节。那些淘气小孩子一手拿着糖葫芦,一手放着烟,是最有趣、最得意的一群人。

       逛花街是广州春节期间一富有特色的风俗活动,它不仅展示了广州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如今我们过年的习俗越来越少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些习俗。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