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德义于胸
德义于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632
  • 关注人气:1,0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家饭

(2021-05-06 14:09:29)
标签:

生活

分类: 生活
第三节 庄家饭
王文跃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军庄人过去对生活的要求;“要饱就吃庄家饭,要暖就穿粗布衣,要好就是髽鬏夫妻。”这是军庄人的一句生活格言。古往今来生活在军庄的村民,靠庄家饭而生,吃不烦、想不厌,越吃越有滋味,越品越有味道。
小葱蘸大酱 :
春暖的时候,捡一些颗粒饱满黄豆,用文火在大锅里熬煮,至黄豆变红变软再锅盖捂个时候,沥水、滚上炒熟白面或棒子面,攥成饼状发酵,待黄豆饼子长出一层黄绿色茸毛,并有一股芳香气味后,加盐、加白开水、加香料入坛封存,放在阳光下继续发酵,等酱香气味四溢,便可开坛就食。
大酱是庄户人家最简便的菜食,而且吃法多样,可以蘸蒜瓣、可以成为菜肴的佐料、可以炖鱼,最好吃的要数小葱蘸酱。春末,小葱头茬开割,择好洗净,绿莹莹的小葱端上饭桌,拿起一两根网成鬏,蘸上自家做的豆瓣酱,嚼在口中脆香可口。
贴饼子炖小鱼 :
 “小鱼、小鱼、驼粮食的驴。”这是军庄的一句老话,却反映出小鱼好吃、下粮食。
军庄过去不缺水,有水则有鱼,倘若雨季,大河满小河流,凡是汪着水的地方都有鱼,麦穗、鲫瓜子、船丁、噘嘴鲢子任你摸、任你逮。
小鱼是新鲜的,棒子面也是新鲜的。烈火炝锅,下鱼浇醋,再用葱、姜、蒜、花椒、大料、酱油入味,添水加火,汤至半开,就把和好的棒子面再揉滋润,用双手搓成细长的饼子,贴在锅沿,饼子的一段蘸着鱼汤,喜欢吃嘎渣的把饼子拍薄些,牙口不好的把饼子贴圆滚,贴满整一锅,加苇席锅盖,文火细煨,烧至鱼香四溢,方可住火。
回锅两袋烟(十来分钟),揭锅开饭。黄啦啦的棒子饼子,半蒸半煮;软酥酥的小鱼,个个齐整。盛满一大海碗,一家人端坐在大炕上,贴饼子就小鱼,越吃越香。
摊烙子蘸肉汤 :
 烙子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美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享用。现在集市上或超市里偶有,但是,没有过去的那个滋味。做烙子要用专门的炊具——烙子锅。烙子锅,生铁铸造,圆形、扁平,中间隆起,成穹隆形,下有三爪,上有铁盖。做烙子要有专用的面粉——米子面(小米面),谷子碾皮去糠,过水沥滋润(这叫粉米,沥水很关键,太干了,面立生不好吃,太潮,乎箩不出粉。),用碾子碾成面。摊烙子,首先把面粉调成糊状,再发酵,碱水中和后待用。摊烙子还必须搭建临时的灶台,而且燃烧稍软的柴禾,一般是秫秸莛、滑秸或青麻杆。一切准备就绪,文火加热,上油后,把面糊倒入锅内,嗞啦一声响,把锅盖盖严,登时就熟。
过去,一进腊月门,就开始碾米磨面,到腊月中旬就开始摊烙子,因为烙子锅不是家家有,所以要挨个排队,往往烙子锅白天黑夜不得清闲。
烙子摊熟了,大户人家把它装在席篓里,小户人家把它装在纸笸箩、瓦罐里等着年近了、煮了肉,蘸肉汤吃。因为烙子经过发酵,有气孔、特别吸油,所以,吃起来也十分有滋味。
红咸菜拌葱丝 :
 过去食物匮乏,军庄人就变着法的在现有的材料下做出可口的菜肴,红咸菜就是一道好菜。
把腌咸菜切成丝、晒干,然后用锅蒸,往返几次,咸菜丝变成软变红,再蒸加花椒、大料、姜片入味,凉干后便可吃。红咸菜劲道,爽口,如果加上一些葱丝,辣滋滋的更好吃。
尜尜汤 :
 和棒子面,加葱花、花椒面(五香面)、食盐,棒子面不要太软。和麦子面,是棒子面的一半最合适,软硬适中。把棒子面裹在白面里,擀成半厘米厚的片,再切成菱形。放入滚水中煮熟,再加葱花、香菜、食盐、香油等调味。爽滑可口,劲道解饱。如果没有白面,就把和好的棒子面用刀拍成正方体,然后再切成指头肚大小的小块,用簸箕摇光滑,放入滚水中煮熟,加佐料可食。
疙瘩汤:
  疙瘩汤有两种,一种是杂面(绿豆面)疙瘩汤,一种是白面疙瘩汤。杂面疙瘩汤,首先把杂面调成糊状,再把它乱入滚开的水中,杂面糊入水成疙瘩。做杂面圪垯汤最好在汤里切点白菜丝,这样不仅增加维生素,还特别有口感,等汤熟了,加佐料可食。白面疙瘩汤,首先把白面用筷子或手搅成疙瘩状,然后慢慢撒入开水中,加佐料即可。无论杂面疙瘩汤,还是白面疙瘩汤吃起来都暖和、舒坦;做起来简单、方便,适于秋冬或繁忙入食。
糊饼 :
 用棒子面加葱花、花椒面、食盐,用水拌润(不要和成面,否则摊不开)。烧干锅至热、擦油,把拌好的面倒入锅内,用手扑匀拍打,使面充分沾粘。做好后盖锅加火,三五分钟后便熟。糊饼焦脆可口,是庄户人家的小食品。

                                                                       ——摘自地方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龙尾花开
后一篇:三句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