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庚子日志

(2020-12-10 08:44:13)
标签:

生活

分类: 生活

庚子日志

 

珠落玉盘(散文)

王文跃

 

   拾阶而上,到达二楼,忽然一种亲切熟悉的声音飘渺而至,像初春的雨丝丝缕缕黏在耳边,刺激着神经、澎湃着胸怀……啊,久违的读书声,妙曼的音符!

   我静静地站在二楼,唯恐脚步声踏碎这柔美的乐章。侧耳细听——高音清脆,中音浑厚,低音深沉,这没有指挥的和声源于教学楼的顶层,声波经过迂回折射才有这般雾里看花的感觉。空灵且缥缈,不掺任何杂音,是喧闹校园难得的一种景象。

   陶醉于宫商之妙,轻轻地援着光滑闪亮的扶手去近距离感受徵羽带来的刺激,恍然间,就连扶手也融入了管弦之中,像竹笛吹于月明的旷野,像腰鼓敲于明澈的湖畔,我踏上顶楼的一刹那彻底被珠落玉盘的美妙所倾倒——“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在这清纯的世界里,被滤得没有一丝伤感,反倒吹起了和时间赛跑的号角,在角鼓声中,我不仅“头涔涔,泪潸潸了”!

   这起于疫后的读书声是一剂返老还童的良药,一下子让我回到了童年——初夏的清晨,阳光柔柔地照在庭院的大槐树翠绿的叶子上,照在墙头上喔喔叫的大红公鸡闪亮的羽毛上,照在倚着树干、向着阳光大声诵读的儿童的书本上……在鸡犬相闻的宅院里,闻着一股饭香、笼罩在母亲慈祥的目光里倾心而读,这番惬意只有经历过才会永世不忘、弥久而新。

    何须屈指,早已印刻心头——书声已经伴随我涉过了多半个世纪、成为了生命中的重要符号。每次听到读书声,或驻足品味,或推门观望,那种亢奋一点不亚于旱天闻惊雷。这掺杂着丝微乡音的读书声,与其说是山涧里叮咚的泉水,倒不如说是密林里婉转的鸟唱!

   “少年强则中国强”是学生们发奋读书的最恰当的理由,“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是我闻书如乐的根本。但愿读书的清音会伴我一生,珠落玉盘琴音妙,日照果圃李花香!

 

其然,所以然(杂文)

王文跃

 

    有个故事很耐人寻味:阎王病了,让小鬼去世间寻好的郎中,小鬼问怎么才知道哪个是好郎中,阎王说哪个门口冤魂少,哪个就医术高明。小鬼得了令,马不停蹄地去寻找,可是每一个药铺、郎中的家门口都黑压压一片冤魂,小鬼暗想:给阎王看病,马虎不得,弄不好要下十八层地狱!想着拐到一个僻静之处,这里药香弥漫、楼社清幽,只在门前的马榕树下站立着一个幽魂。这可是一个好医生!小鬼立马把郎中带到冥府给阎王诊治。询诊、抓药,煎熬、热服,一切流畅自然,阎王也为有这样妙手回春的名医为自己诊治而高兴,便兴致盎然的问医生坐诊几年,郎中答道:不瞒阎君,我昨天才挂牌行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不仅知道其然,还要知道所以然。

    自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很多人想明白病毒的根源,于是坊间有若干版本出现,有的有科学根据,有的全凭杜撰,其所以然不难发现。

      我们不讨论病毒,只说防控以来出现的健康现象,无论大医院还是小诊所,就医的明显少了,就连春季流行的一般传染病都没有机会施展淫威。原因很明显:社会人群聚集的机会少了,个人卫生习惯好转了,口罩戴起来了……这就验证了“讲求卫生,减少疾病”的科学道理。

    把这种事态发展成一种常态,不仅会提高全社会的生活质量,也会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试想一下,整个民族无疾病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千万别把勤洗手、戴口罩认为是个人问题,其实这是社会问题,体现的是对他人、社会的尊重!

    这个春季很健康,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政府很负责!

 

复学十七天(散文)

王文跃

 

   打开电脑,刚敲了几个字,思绪就断了,满腹的心里话无法抽丝,思绪让一汪泪水洇润,变得凝涩且杂乱,像丝网被水草黏住,择不开,抖不散。

  教学楼又空了,整个校园除了盛开的花儿向我张开笑脸,再也没有旺盛的气息;办公室里栀子花的香气依旧,绿萝还努力垂着翠绿的藤蔓,但工位上的微尘迷蒙了我的眼睛……打开窗户,风儿劲吹,扫荡了琳琅书声的余音——一丝胆怯,推开教室门,微微的消毒水的气味扑面而来。习惯地走上讲台,打开电子大屏,轻轻一点,页面上依旧是《匆匆》的截图,朱自清老先生凝神于空荡荡的教室,仿佛对眼前的一切陷入了沉思。走下来,坐在同学们的座位上,与朱老先生对视,忐忑、惶恐,五味杂陈!

   这是无奈之举,也是圣明之举,为了拯救,为了切断灾疫的传播链,我们复课后的第十七天又被迫下达了网教的通知。

   这不同凡响的十七天,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一朵看不见的浪花,但在我的生命中却是厚重的一笔。因为我们六一班的孩子们复课后的兴奋与求知欲完全用明澈的眼睛表达出来了。我很清楚他们的兴奋来自对教师的信任,来自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来自同学间的互信与友谊。十七天,一副口罩遮挡了我们的面部,给我们提供了用眼睛用心灵交流的机会,复学的第一天我们除了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的防疫知识和心理辅导外,还观看了电影《牧马人》,之所以在成千上万部影视作品中选择它,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跨度大,画面洁净唯美,更因为它的强烈的爱国意识——“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朴素的爱国情怀永远是我们所推崇的。影片结束了,在给同学们讲述原作《灵与肉》与作者张贤亮的时候。我情绪有点激动,特别是在复读那句点睛之笔儿不嫌母丑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孩子们的眼睛也烁烁泪光。那一刻让我再次感动于孩子的率真与善良,感动于璞玉琢器的功法于心智。网课,让许多同学、家长,甚至教师苦不堪言,然而,通过这十七天的观察与抽测,我发现我们这个集体学习效果优于过往。

   我已届退休年龄,在学校时间已有半个世纪之多,这样的经历该是刻骨铭心,感谢一个伟大的祖国做支撑,感谢科学技术提供的服务保障,否则,我不敢想象河水断流的悲哀。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唐山大地震,我们放过一天假;2003年“非典”我们放过两周假,因为自然灾害或疫情而学生们远离学校,这次疫情可以说前所未有。

   六月一日复课的时候,我们信心满满,然而……没有然而,我们应该都是战士,无论何时何地,不能忘却黑头发、黄皮肤,不能忘却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想起来了,为什么刚才杂乱无序,因为对于接近小学毕业的孩子,他们可能不再有机会聆听我的教诲了。也罢,等到他们毕业的那一天,我会把“期望你过得比我好”发给他们,这是我衷心的祝福!

 

我的一亩三分地儿(散文)

 

王文跃

 

 

   未落笔,首先想到的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那是一幅恬然、温馨、趣意无限的生活原景图,无论是操持吴音的老妪,还是溪东锄豆的儿子,都是真真切切的生活画面,最触动人心的是那个卧剥莲蓬的小男孩,翘着脚,扎着两个钻天锥,穿着粉红的汗祂,用皙白的小手轻轻地把莲籽撬出,然后捏入口中,一边咀嚼,一边朝编鸡笼的哥哥挤眉弄眼……极强的画面感,让人一下子对田园生活心生羡慕。

    我也有一亩三分地儿,那是我的好去处。

    其实这种表达极不准确,但我很愿意这样说,说的时候透着一种亲切感,一种自豪感,甚至是一种骄傲。

    联产承包划分土地的时候,由于爱人和儿子是非农业人口,我只能拿到自己的那一份。一份土地,半米宽,裹脚布一样,大牲畜拐弯回头都费事,怎么耕种?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一个人的地三张嘴,不够吃的怎么办?两个哥哥想得很周全,于是把父母的那一份归属了我所有,这一种就是几十年,哥哥嫂子毫无怨言,这真正是一桩令人骄傲的事。五年前大洼整合承包,我们弟兄的土地也合了块,我由原来耕种的七八块,集中到了三块。前年,因为身体原因我又把其中的两大块转包给了种粮大户,自己留了较小的一块耕种。有人劝我干脆把这一块也转包出去,我笑笑说留着——好有事干。其实还是舍不得,我是农民的儿子,一下子闻不到土壤的气息心里就感到不踏实。

   有事干,心有所归,享受耕耘的快乐,的确是令人心怡。古人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趣,我何不有:"释书荷锄随风去,听蝉闻蛙看闲云"之乐。

   清晨,日头还没冒出头,就随着小鸟的歌声来到地头田间。种子没有播撒时看墒情,种子落地后瞧破土情况,等一垄垄小嫩苗朝着阳光微笑的时候,要瞅一瞅每天的变化。踩着松软的土地,就像摇着育儿床,每次弯下腰拔去杂生的野菜,都有一种拍着婴儿睡觉的感觉。小苗儿逐渐长高了,没了膝,覆严了“背儿”,绿油油的,不掺半点杂色,像一块硕大的温润的翠,令人陶醉。倘若再有一场及时雨,那苗儿就整个是撒欢的少年,窜着高的长,等到威武的像挺立的士兵的时候,便开始羞涩地合计孕育的事由了,一旦春事商定,其奔放、其热情,会让整个田野弥漫着春的气息,然后给庄户人家发下请柬,约定一场金灿灿的满月。

   抚育,想到这个词我有一丝惬意,我的多半个人生都在进行着这样的工作,不必说儿孙,不必说农事,就将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用抚育这个词来形容应该是比较恰当的,我给孩子们吃的是字符、文字,他们成长的是知识和智慧。然而,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当烦恼的时候,到田野里转一转,绿色可以解忧;当劳累的时候,到田野里坐一坐,大地的温度会打通你的任督二脉。这样,这方土地给予的济养,可以说精神大于物质。他予我的抚养,填充了我的空寂,弥补了我的无聊,让我在一览无余中开阔了眼界、充裕了心胸。

    大前年,儿子又买了一片旧厂房,厂房拆除后垫了新土,亩八的宅基地圈了彩钢,这样里面便种下了许多果蔬。苹果、桃子、杏子、李子,还有葡萄,这些东西成熟结果要等个时候,所以小院里有更多的气候,于是各种菜蔬相继入列,整个小院也成了心灵归属。今年,苹果结了果,葡萄也坠下了一串串玛瑙。苹果一天数两回,每个枝丫接了几个果都谙熟于心。数着不仅有收获的欲望,更有融入自然的感觉。这是书本和课堂上没有的东西,也是嘈杂的社会里难得的清静一隅。

    日落时分,夕阳斜照,沐浴着最后的阳光,颇有几分感慨,我还没有资格吟“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但是,田园风光让我不得不想到这一层,或许有点怕老去,不能再打理这装得下许多惆怅的厚土;或许因为爱落日余晖,爱这映出太阳影子的片片绿叶;或许已经习惯了把烦恼和疲劳交付绿茵,抖落了满腹心事后,天高地阔。

    噫!我的一亩三分地儿,与其说是休闲的去所,倒不如说是圈养心智的庄园。在这里经营着播种与收获,实质结下的是对生活感悟。“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只有躬耕才能彻悟四季轮转,唯有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只有嗅着土地味道,才明白稼穑艰难、勤俭持家的深厚;只有滴滴滋润,才明白什么叫阳光雨露,为什么百年树人……

    今年的一亩三分地里,豆子是两个孙子帮我种下的,如今秧苗格外茁壮,我期待——不,是渴望着丰收!

 

孺子可教乎

 

王文跃

 

   白驹过隙,一不留神在桃园李林已经耕耘了三十八年,个别家庭祖孙三代都亲历过我的教诲——尚不知这是他们的幸运还是他们的悲哀,但我感觉良好,凭着这种感觉,我又带了新的一年级,继续启蒙教育。

  有趣,小孙子祖萱成了我的学生。小东西听到这个消息,很认真地问我:“爷爷,你说在班里我是叫你爷爷还是叫你老师?”我听后笑了,反问:“你说呢?”他沉思了一会十分认真地说:“还是叫你爷爷吧,爷爷亲。“

  爷爷亲!孩童不会说谎,一句话界定了教师和家长的地位。然而,在凝望着他童真的笑脸时,一丝悲凉默默从心头升腾——几十年来,自己极大限度地在学校在课堂承担家长责任,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定论?

  姑且不讨论这个个问题,亲与不亲是孩子的认知方面的问题,做好自己、负责未来比什么都重要。于是,我想到了启蒙,想到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领路开蒙又是基础的基础。

   这样的认识,不曾经历小学教育的人根本无法理解。我是任教了中学数学十八年后由于合并问题留守小学的。在连续带了几个不同层次的中高年级后,终于有机会启蒙。再次踌躇满志,依然律动着一颗年轻的心,尽管此时已逾不惑。虽然已经有了多年小学教育经验,虽然把应当考虑的问题已经在心里走了一百遍,但是真正面对他们的时候,其琐碎冗杂还是始料未及的。举一个实例,冬季闹流感,班级六十四名学生突然有十三名同学发烧请假,为了控制流感蔓延,我一天给学生测三次体温。那一天晨读测试情况很好,到校的学生没有一个发烧的,然而当上午第一节课上到一半,突然一个学生晕倒在了我的眼前……由于治疗及时有效孩子转危为安,但是突如其来的事故着实让我惊恐万分——大半生兢兢业业差一点归零。在那以后我更加缜密管理,甚至每个课间都陪孩子们一起度过。这份辛劳换来收获,一年级下来孩子们认知的字比三年级还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可以独立阅读。这一情况传送开来,有关教育领导邀请我演讲传授经验,我当然婉拒,我认为:教育有章可循,但无定法;小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持久的热度而不是其它;一个人的教育理念是骨子里的东西,改变人的思想是最困难的事情。

   可惜第一次启蒙我没有进行到底又被调换到高年级。这一次再次启蒙我又激动又忐忑。激动于能重新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图画,忐忑于半年疫情,不仅麻痹了孩子们的认知力,也颠覆了家长们的世界观,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在启蒙阶段就已经凸显。

  孙子说和爷爷亲,是因为大半年没有进学堂已经与老师产生了隔阂,而且他们这大半年多数是捧着手机度过的。修复——重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能不能伤及硬核还说不定。两个星期过去了,有一点事倍功半的感觉,然不能气馁,需“软硬兼施”,需细雨如酥。

  昨天,整整站了一天,连晨读上了七节课,下楼时两腿发软栽了一跤。晚上,小孙子写完作业,我抚摸着栽痛的双腿问他:“孺子可教乎?”他眨巴眨巴眼睛爽快地回答:“可教!”这给了我一针强心剂,立马感觉双腿松快了许多。

   孺子可教不可教,取决于施教者,我对教育乐此不疲,估计会有收获。

 

妙在其中(散文)

 

王文跃

 

    当我触摸电子大屏的时候,有一丝震撼,也有一丝神圣!

   完全没有想到,我们的教育会发展到如此水平,在股掌之间转动世界,这曾经的奢望倏然真切于眼前,竟茫茫不知所措了!

   很幸运,我还没老到彻底,还有机会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授业解惑,还有能力跟上高科技的步伐,在潮头一跃和年轻的朋友们共同分享现代教育带来的美妙。

   初装电子大屏的时候还有几分困惑,甚至几分排斥,认为花把势不可能有利于教学,然而当经过两次培训后,深层次的东西呈现出来时,便感觉曲径通幽、妙在其中了!

   不必罗列电子大屏的功能与程序,就画面的美感与直观就足以让教学产生特别效应,倘若再启动远程教学系统,那教育的广泛性与传播度就可能霎时呈现弟子三千、桃李天下的盛况。这时的课堂拥有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是华夏五千年沉淀的馨香。嗅着这样的气息,抵达心扉的绝对是一支妙曼的轻音乐,《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显然都不契合,应该是空灵且透彻的天籁、袅袅娜娜融入灵魂。

    轻点复制,一个想得到的结果迅速出现,然而即使速度再快也是不同的时刻与空间。这样的变化在告诉我,教育不可复制,哪怕是讲了一千遍的课程也要因为授课对象及其自身状态而改变,何况当教育已经快进到现代模式的时候,倘若继续沿用复制旧模式,不使用window新版本,必定让教育界面出现白板甚至卡机。

    写到这里,我不免回味过去,不是恋旧而是对比,相形见绌更能体味教育发展的勃勃生机。

    六十年代末我是揣着半块石板进入的课堂学习的,面对的是白灰涂黑的斑斑驳驳的破黑板;八十年代初期,我夹着教案走上讲台的,用贴在墙上三合板做黑板传授知识;进入新世纪,偶尔会用一下幻灯机,心情便轻松愉悦;今天,触摸大屏的出现了,在我们与粉尘挥手再见时候不能忘记老黑板承载的力量,斑驳的黑板不妨碍写就风骨无限的文字,由它支撑的基础教育从姗姗而行到稳步前进,一笔一划都记载着什么叫无所畏惧、砥砺前行!

   《找春天》是一篇唯美的课文,诱人的景色,诗一般的语言,最能激起再创作的欲望,描一帧嫩绿的小草,勾一弯迂回的小溪,画一行展翅飞翔的白鹭……再配上一曲动人的乐曲,春天就这样款款步入课堂,像一个明眸善睐的小姑娘,忸怩而不失灿烂,美丽且又纯真!电子教学把美的意境在眼前铺开,宛如驾一叶小舟荡漾在荷叶田田的巷道,葱绿蒹葭的背后说不定有更醉人的天地。

    电子大屏原来是一道风光无限的大幕,等待着锣音鼓韵开启,等待着成竹在胸的人描摹;等待着渴求的心灵共享。我们有幸成了电子大屏的主宰,就不能辜负使命——要让课堂铜钟玉磬色彩斑斓!声色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势必春光盛景、妙不可言!

 

清风明月

王文跃

 

秋的天空,是其它时令无法比拟的,清风明月,一切了然。

我是行走在秋里的一只蚂蚁,虽然渺小,但丝毫不影响享受爽风皓月。

小蚂蚁膨胀了,居然以蟋蟀的姿态抚琴歌唱了,这是清风明月给予的情怀,用自然的歌声点缀纷扰的世界,或许也是一种功德。

清风阵阵,一次次梳理,落叶深沉亲吻大地,这是秋的景致。

明月烁烁,泻下柔柔的光芒,写就无声的诗行,这是秋月独有的心境。

醉倒在清风明月中,再吟几首属于自己的歌,好不惬意!

 

 

 

童言该无忌

王文跃

 

    现在的孩子个个是人精,能看别人的眼光行事。

    童年老成,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悲哀。

   记得二十年前,初从中学转入启蒙,问一个小同学喜欢不喜欢老师,他眨巴眨巴眼睛,指着我的脸回答:“不喜欢,因为你的大虎牙太吓人!”一句话把我逗乐了,也让我感知了什么叫童言无忌。

    如今可不行了,同样是这个问题,有若干个版本,但统一一下无非是一句话:很喜欢老师,因为老师很可爱。

可爱吗?我一点也没感觉出来自己的可爱之处——一张皱巴巴的老脸,一副凶巴巴的眼神,一口夹杂着地方音的标准语,还有絮絮叨叨的嘱咐……小孙子也说喜欢老师,因为老师还是爷爷。

    我希望孩子们说真话,说实话,哪怕是反对,是攻击。还孩子本来面目,别过早染上社会气息,少受一些世俗的侵染。

    前天,两个孙子和他们母亲的对话让我对童言无忌有了新的认识。小孙子对他母亲说:“我要是你的爸爸肯定让你读大学!“他母亲听了这话很凄然地一笑。大孙子见妈妈的面色,马上这样教训弟弟:”你不能这样说妈妈,因为妈妈的爸爸已经死了,你这样说触到了她的痛点,你应该说是他爷爷!“

我气笑了,转念一想童言无忌需要一个宽松的场合,适宜的氛围。如今这样的氛围是不是太少了?我们成年人应该去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童年该无忌
后一篇:半个月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