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之后的思考(小杂文)
王文跃
最近,常感觉教育的疲劳,常把自己和三味书屋的老先生联系在一起——须发花白了、且面对的都是一群玩童。老先生对教育很执着,对文字很热爱,读书达到惬意时便“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我也对教育有几分兴趣,兴起时,也会忘却年纪。昨天的“科学”上,讲解的是——《节约能源》,谈到节约,一下子拢不住了话题,从“长明灯”说到“白流水”;从李坤的《悯农》说到垃圾桶里的米饭馒头……讲着讲着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穿了二十年依然不舍的小袄。小袄的前身是侄子给买的一件三开面的羽绒服,前年,因羽绒服袄面穿的时间太久,洗涮次数太多,已实在穿不出街面,准备让它退休。可一翻羽绒袄心,又十分不舍,袄心除了拉锁已经不可利用、袖头破了点边,其他没有什么破损。不就御寒吗?能将就就将就。可孩子们嫌我穿的寒酸,嚷着给买新的,我不依,就让老伴给做了一下加工——给小袄缝了一排粘扣、又用细布包了包袖口,得,小袄更贴身了,再套上一件外衣,倒显着精神利索。现在小袄就穿在身上,何不敞开外衣向他们展示一下陈年的“宝贝”。学生们惊讶了,纷说着袄的年号超过了他们的年龄;纷说着鼓励学生走前沿的老师原来隐藏着温暖的陈旧,当我把外衣整理好,挺直胸膛告诉学生这叫节约,告诉学生我让女儿准备给我买袄的钱资助了她的一个贫困同学时,班级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掌声让我温暖,说明同学们认可了我的做法,说明同学们在故事里感受到了节俭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课堂上下来,那种温暖就像春日的阳光让我有些倦意。病了吗?我把双手拂在额头思考着,突然,几根白发钻过指缝探出头来,我一下子明白了,老了,跟不上孩子们的步伐了。
还是从科学的角度说起,能源可以节约,教育不可节约,该推出新人的时候就应该当机立断,因为教育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激情、需要热度,老了,激情自然衰退,热度也是余烬和内焰的区别;教育不应该是改头换面的小棉袄,修修补补搞不好教育,教育需要外慧秀中的人才,需要大气内敛的领导作风。
提到领导了,就请个假吧,省得老和尚撞钟。别说领导不依,咱自己觉着也不行,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走了,这畦菜谁来浇水?我感叹农村教师队伍的节约了。
写到这,我又想,延迟退休年龄,小学教师合适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