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起手指过日子
王文跃
大秋过得差不多了,有了心情看看书写点东西。晚上倚在被摞上、带着花镜看《纳兰词典评》,妻子则找出一块很鲜艳的布头铺在大炕上,比比画画开始给孙子裁剪棉袄。
“明儿是大集,得给萱萱买件裤套、买双小鞋,还要挑点布头给小东西再做两条棉裤……对了,老秋婶刚出院,还要买点东西去看看她……这钱真不是钱了,这样一数算就得百把……”显然妻子很矛盾,一方面又怕冻着孙子、疏离了乡亲,一方面又心疼钱,她极认真地合计着。
我很清楚妻子,一分枉花的钱也不曾出在她的手上,便摘下眼镜揉揉眼睛说:“该花的钱不花行吗?你没听电视里说吗——钱是王八蛋,花了再去赚,”
妻子抬起头笑笑,“甭给我开心,就你挣得那几个大子,不数算着花你能买电脑、供闺女上学嘛?”
说者无意,听者感到很酸涩。我不计较妻子的话长话短,本来她说的是事实,几十年来我从未让她的手头宽裕过,正是她的省检细为才让我们的日子过的滋滋味味不太狼狈。年过半百,曾经的憧憬越来越变得现实,踏踏实实生活,能多挣一分是一分,少花一毛是一毛,积攒下来的不仅是钱,还有生活的厚重。
妻子手上的小花布胜过了容若的词赋,我开始思考妻子,思考家有贤妻哲理,真实的生活让我感谢她,是她扳起手指过日子才有如今的滋润。
古人云“未雨绸缪”。老父亲曾把朱熹的治家格言写在影壁上以示子孙,“ 黎明即起,打扫庭除……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妻子恐怕不能完全读懂这金石之言,可行动诠释了她比典章做的更出色,以至于在我二十多年的求医问药中,她不离不弃,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一个家庭。能让我的眼前总有一片亮丽,能让父母双亲安度晚年,能让膝下娇子健康成长,能让风雨飘摇的日子有温馨快乐——惟有妻子!
在我做民师的十多年里,我们夫妻两个都不曾添置过新衣服,妻子在母亲那学来一手好针线,虽是缝补过的衣服,但没有让我们感到十分难堪。现在生活今非昔比,可妻子不辍针线的习惯依然,秋衣秋裤还是缝了再缝、补了再补,穿旧的衣服变着法的再利用,比如扎鞋底,做书包……在生活中挤出来的钱,不可随指缝溜走,积攒起来就会派上大用场,免得遇事着慌。
当然,妻子只是中国劳动妇女中的一员,节俭是她们的美德,正是她们持家有方、用钱有度,才使国家的财富不断积累,才使经济触礁的中国得以平稳航行。
前几日在地里等着机器收割玉米,和一个乡侄攀谈起来,年轻人的消费观和超前思维让我很不适应,同样他对我的节俭和保守思想也不赞同。我承认这是代沟,年轻人没有抠着手心过日子经历,他们必然淡化居安思危的意识。就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我们不能不提倡勤俭,一分钱能办到的事不必花二分。现如今有一种思潮,仿佛谁提倡节俭谁就是抠门,谁就是井底之蛙,于是摩天大楼、庙宇宫殿拔地而起,一时间竟忽略了价值几何。
扳起手指过日子,不应该只是寻常百姓的事,也不应该因富有而揣起手。它应该是我们全民思考的问题,寅吃卯粮毕竟承担着风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