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乐飘飘
王文跃
仿佛八九岁的时候,秋假到大姐家照看小外甥,外甥睡觉的时候,闷得难受,就翻箱倒柜乱翻腾,在柜子的一角发现一本很厚的书,扉页已不存在,而且繁体。由于家中有很多老书,两个哥哥晚上在油灯下也常偷着看,所以勉强认得几个。也是那个年代消遣的东西太少,于是就这样读了起来。等姐夫收工回家我便劈头就问:“贾宝玉真的是仙人转世吗?”大姐夫一惊,马上明白了我的勾当,他不回答,只是哄过我的书。我不依,他就对我说:“小孩,不能看这样的书,看了,晚上会有小鬼找你。”“那你告诉我这是本什么书。”我追着不放。姐夫大声说:“天书。”我知道姐夫在骗我,便不再问,心想等你们都不在家我还会找出来看。可我把家底翻了个遍也再没找到这本书,越找不到心里越惦记。一天,爹来看我,见爹的面,我很委屈,说姐夫有一本好书不让我看,爹便问我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说是贾宝玉的,爹的脸拉长了,并把我拉到身边嘱咐我不要把此事告诉别人。我知道这里边肯定有故事,就点头应了,但还是禁不住好奇,央求父亲告诉我书的名字,父亲低声说:“《红楼梦》”。
心里边有着一本《红楼梦》,脑壳里印着贾宝玉,我读完了小学,升入中学。在历史课上我认识了一个新名词“禁书”,我料定我心里装的那本《红楼梦》必是禁书了。考入高中后,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文章吸引了我,细细读来,感觉滋味不一般,虽然课文中未有贾宝玉,但我嗅到了贾宝玉的气味,那时我知道冰封的《红楼梦》迎来了暖日。可由于一些原因,我没有机会,更没时间通读“红楼”,直到八六年才草草的看了一遍,就是这一遍让我眼界大开,小说中的无所不到、无所不精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特别是小说中的诗词更别出心裁。在诸多诗词中我最欣赏凄婉的《葬花吟》(咏花),这诗句悲切淋漓,把林黛玉凄惨的遭遇和不平的心绪紧密结合,暗示了林黛玉惨楚的结局。
八七年,《红楼梦》搬上银屏,我期待黛玉葬花给我带来新的视觉冲击。我如愿了,当黛玉荷锄提篮走来时,音乐响起,如泣如诉的音乐伴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忘掉了时间,忘掉了故事,真正置身于情境之中。《葬花吟》曲调婉转哀伤,由伴唱、合唱、独唱组成,伴奏二胡带民乐,把黛玉的凄惨人生刻画的入木三分,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原著所表达的意境,是中国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交融,让人们随着音乐的起伏感受主人公的命运,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葬花吟》也因之成为中国影视音乐的经典。
我们要感谢曲作者王立平,是他用心血谱就了千古名曲,是他让《葬花吟》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是他让仙乐成为了现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