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娜:游退思园有感(图文)

标签:
赵安生文化 |
分类: 新闻报道 |
终于,因为上周在昆山开会,抽空体会了一下苏州园林之中的袖珍灵秀之作 -- 退思园。退思园由清光绪年间罢黜的四品官员任兰生花了十万两白银,在自己的家乡同里老宅的9亩三分田所建,请了当时著名画家袁龙设计。退思园很小,用不了半个小时即可走遍。就在这不足一个小时的时光,作为中国人,我终于明白了苏州园林美学的重大之处。虽然它在本质上遵循的是同样的“以建筑服务人以及人物合一”的无隙精神。然而,它满足不是吃喝的功能(英式庄园),或者纯精神的向往(日式园林),他满足的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田园诗意。
退思园分为三部分,主厅、庭院和花园。三进的主厅,以迎宾厅为中轴,中规中矩,让人起敬畏心但并不震慑,到后院的狭窄的庭堂,也是几粒丑石和冬梅青松翠竹,岁寒三友的无疑符合文人情怀,但是也估计当时常见。穿过月门,来到庭院,两层围起来的长方型的走马楼,分隔主仆内宅,以坐北朝南的“坐春望月楼”为主,精致严谨有余,却也勾不起太多的追思艳羡,反倒想起当年没有抽水马桶和中央供暖的各种不方便。直至眼角的余光沿着“坐春望月楼”东侧瞥见香樟玉兰之间飞扬着的楼阁一角,眼前忽然一亮,不由自主地牵引着脚步游到东面的花园。那一刻,恍惚迈入隔世的梦境。花园不大,中间挖一荷池,正对的是三面临水的“水香榭”,取的是“何处芙蓉落,南渠秋水香”之境。“水香榭”的左手方向,就是刚才惊艳了我的二层高的“揽胜楼”,与“坐春望月楼”相连,可以揽胜,亦可以思古论今。右手边是是苏州园林常听说的旱舫“闹红一舸”,有首无尾,凌波正对着池塘对面的假山和月洞“云烟锁钥”以及假山顶上的“眠云亭”。“闹红一舸”右手边是辛台,辛台外侧是一个桂花厅,八月秋浓时候自然香浸满园。沿着连着辛台的蜿蜒曲折的游廊便来到所谓“天桥”,两层建筑,借势假山,不设楼梯,顺着石阶旖旎而上,便来到凌驾水面两面中空的游廊,院内风景尽收眼底。过了“天桥”,就是“菰雨生凉”台,旁边种植着绿绿的芭蕉,当年炎炎的夏日,来到这假山芭蕉水影环绕的楼台,也定要滋生凉意罢。过了“菰雨生凉”便是刚才提到的假山和“眠云亭”,这一面着力渲染山石植物,并无其它建筑,此刻深秋的红叶拖着山顶欲飞的”眠云亭”,仿佛忘记这是人工的园林,而是置身于山水间。过了假山,款款迈过三曲石桥,便来到隐居角落的琴室,室后有幽篁腊梅抱室,桥下前有引流入园的潺潺溪水,取冬景,静思远,不用焚香,也能远离尘嚣。琴室再穿过走廊便来到退思园的主堂“退思草堂”,前面有台临水,草堂春意盎然时,也会觉得江山大好,风华正茂,复出有望;内可佳厅,功名利禄心燃尽成死灰时,何不呼朋唤友相聚,退以思过。退思草堂再过去便是翘檐的“揽胜楼”了。花园在靠近辛台还有一个角门,叫“得闲小筑”,来客无需进入主厅和庭院,可以直接从角门进入。让花园与整个住宅变得可分可合,宜主宜宾。
所以苏州园林的画家的建筑,每一块石、窗、雕刻、树、花,倒像是先有诗、再有画、再把房间穿插其中,从小楼一夜听春雨,到芭蕉炎炎,转眼到七月流火,一叶知天下秋。忽然哪一天,初雪将下未下,点燃红泥小火炉,在初雪来临之前等着朋友过来品新酒。固化的诗意,形成楼台轩亭,重峦叠嶂,一幅幅三维的画面用砖瓦花石定格,最美的境界是想象,是神往人生百态想象里。
天之水网: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1129/222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