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祥原创:麦积山往事(一)

作者:刘瑞祥
后崖沟变成植物摇篮
天水,古称秦州,从放马滩出土的古秦州地图就可以看出来,在明清时期,秦州的人口就已经发展壮大了,大部分人都是从东南部迁移而来,还有从山西大槐树过来的人口。那时北道至甘泉的公路只有一条土路,只能走骡马。甘泉以上全是茂密的森林,后来秦州人口增加,一些人来到这里就看上这里有森林,环境优美,是生活的依靠。于是甘泉迁居了大量的人口,于是麦积河两岸的树木不断被砍伐,盖房子、做饭就离不开森林,到了民国时期,这里的森林就退化到贾河一带了。抗战时期,国民党马步芳部队驻扎兰州,经过马跑泉时,在这里加紧枪炮的生产,不得不派出部队在麦积山砍伐树木,据说用卡车拉了一个多月。这都是历史的悲剧。
http://www.mx0938.com/tpl/static/ueditor/php/upload/44341419738848.png
http://www.mx0938.com/tpl/static/ueditor/php/upload/13301419738848.jpg
后崖沟,就是从石窟山道上一条小路上去,翻过小山梁后,看到一条很深很长的山沟。当地人把这条山沟当作砍柴、盖房、放牧的林地。每天都有放牛娃赶着牛、背着柴回家。从1963年麦积林场成立后正式管护以麦积山方圆5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国有森林和林地。后崖沟就成了林场的一个工区。麦积山文物管理所成立后只管理石窟的佛像和石窟周围的树木,山梁上的森林和参天大树双重管理,都有义务保护这些名贵的风景树。林场管理后,只在这里修建了几间职工住宿,主要是看护这里的森林不受破坏。但是,经常和当地老百姓发生矛盾,老百姓认为:我们祖祖辈辈就是依靠林区生活的,为什么就不让砍了呢?后来,为了当地群众不破坏森林,林场为群众改建炉灶,以节柴的办法,并对群众进行帮扶。后崖沟才开始加以保护,一些树木没有大量被砍伐。麦积山石窟对外开放后,这里的森林资源、森林风光受到内外旅游者的高度赞扬,参观石窟的人也越来越多。1981年,在小陇山林业局工程师安定国同志考察后,从保护资源共享,创造人类居住环境,建立植物标本、创建活的植物基因的角度出发,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章,呼吁建立植物园的是造福天水的一大好事。那时,林业系统许多人不这么认为,把森林看护好,没有大的破坏就行了,还建立什么植物园。植物园是干啥的,能顶饭吃?天水市委市政府许多领导都支持安定国的想法,认为这的确是为天水做好事,保护植物资源就是保护天水环境。1984年当时担任天水地委、行署的副专员郑荣祖站出来支持安定国创建麦积山植物园,后来郑荣祖进入市人大,一直支持植物的建设。小陇山林业局在社会压力下,于1982年批准建园,指定由林科所负责营建。在1983年正式建园时,我当时就是工程师安定国的学生、助手,第一次在植物园进行了测量、绘图、总体规划。原定计划从1981年至1991年,10年中建成树木园,1991年至2000年建成植物园。经过林科所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特别是技术员王小平、刘瑞祥、孙建新同志付出了重大的贡献。那时,我和王小平、孙建新三人经常奔波在天水地区管辖的七个县林场采集植物标本,选择优良树种进入树木园。当时,树木园原有的植物各类不多,观赏植物基本没有,需要大量地从外地引种、培育优良树种。一些能够适宜本地生长的植物树种存活了下来,一些被淘汰了。并在树木园的基础上建立植物标本室。(多年来一直在林科所保存下来),并对外开放参观学习。
http://www.mx0938.com/tpl/static/ueditor/php/upload/24891419738848.jpg
树木园建园需要要真才实学的林业精英,从1986年引进了从天不某航空部队转业军人瞿栓柱,他是工艺美术师,对于雕塑非常专业,于是设计在园内旅游线路上制作“天女散花”、“牡丹仙子”、“渔童”、“少女训鹿”、“神农氏”等大型雕塑。还从西和县引进,农民工程师马云和他的民工队,园内所有的建筑、道路、栽培技术都是他们修建的。我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园内各种广告牌宣传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都由我完成,我还担任工程师的美工,科普宣传,绘制植物志的插图工作。清闲时,在园进行文学方面的创作。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在嘉陵江流域、陇南山区,西秦岭林区采集植物树种和标本,并把这些植物拉运回到植物园进行定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麦积山石窟也由最初的一二万人上升到三四万人,这些旅游都进入当时的树木园后,大加赞赏。通过学习植物种类,树木花草,对生活中的人类有许多好处。建设五年后,树木园主要由“森林生态区”、“自然保护区”、“树木园区”三大园区。森林生态区占地2278亩,区内有白皮松、日本落叶松、班克松、獐子松、漆树、水楸、枫叶杨、等16个品种。自然保护区有白皮松,形状奇特,树冠分明,是国家级保护树种。树木园区是全园的重点,四季为绿色的基调。还有展览区的裸子植物区,阔叶树区,药用植物区,花卉区,经济植物区,珍稀植物区,培育园和苗圃。8年后建成问津滨亭、闻涛亭、映松亭、清影阁、览胜亭、水榭,花廊,观赏花卉植物,观赏树木。从1983年到1990年小陇先后投资80万元筹建树木园。其中花卉区搜集观赏牡丹品种102个、月季201个、大丽花50个、唐菖薄10个、秋菊60个、玉兰22亩。到1990年已经初步建成园林规模式的植物保护基地。同年由省科委委托甘肃省林业厅组织鉴定合格。圆满完成了建园任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从选址、规划、建园的科学性。建园的速度,投资效益和建园成绩综合评价,该园具有秦岭地区的先进水平,同时为全国植物园网络的健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效益”。1990年以后,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局长王万忠的建意下,在后山沟流水的地方修建人工瀑布,并由局里投资。一年后建成高150米、宽50米的瀑布,以供旅游者观赏。从此来树木园的人不断增多,树木园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林学院学生的关注,并有学生来考察实习。
http://www.mx0938.com/tpl/static/ueditor/php/upload1/20141228/1419738995851943.jpg
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时间,树木园扩大建园规模,增加各类植物,并以科研、教学、实习、旅游为一体的建园宗旨,快速发展起来。并先后建成日本樱花园、杜鹃园、红叶园、莲花池。从2000年开始树木园正式改名为“天水麦积山植物园”,安定国编著的《小陇山高等植物志要》经过20多年积累、写作、插图,达到了出版要求。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用三年时间只画了300多幅插图,也是非常遗撼的。还有大量的图只有选用其它书籍上插图。我自己在林科所工作的10多年时间里完成散文集《绿色的恋歌》一书的写作。这本书主要是宣传、介绍小陇森林资源、林业工人的保护环境的艰辛。1994年我由于和家人两地生活不便,调离林科所,一直在兰州市安宁区广播电视局、宣传部工作,还是老本行,对外宣传工作。
http://www.mx0938.com/tpl/static/ueditor/php/upload1/20141228/141973895677263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