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srb.com.cn/gd3/attachement/jpg/site2/20140527/002719937e9314ee49ce0e.jpg
□本报记者
闫鹏飞
王占云老人是一位来自秦安县的民间老艺人,他过去以竹编和古琴制作为主,今年,老人又多了两个爱好——当拍客、做手串。5月23日,记者采访了王占云老人,亲自感受了他不一样的人生。
记录民间艺术
记者来到伏羲城采访,王占云老人边用简易机床制作手串边说,伏羲城是天水历史文化最繁荣的地段,他前几年制作古琴、桃木剑等工艺品,让来这里的游客看到了地道的天水民间工艺品。
慢慢地时间长了,他便有了新的想法。“前年我看到这里以祭祀伏羲为主的秧歌、小曲、杂耍表演等很吸引人,但表演者多是老人。如果这些老人不能演了,谁来传承?怎样传承?我便想到用录像记录这些民间艺术,让后人看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民间文化。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便自费购置了一架数码摄像机,当起了‘拍客’,记录天水的民间文化。”王占云老人说道。
每当伏羲城有民间文化活动,他便扛起摄像机,义务录制。每次录完后,他要把录好的视频存储在电脑上,或者直接刻成光盘,这些活对于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但对于一个刚学习拍摄的老人来说,显得特别高深。于是,每次要在电脑上制作的事,他就得向孙子请教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龄再大,只要你肯下功夫,一定能学会,于是,在他的钻研和耐心学习下,不久,他就学会了上网、开博客,还把他录制的秧歌传到了网上,和网友共同分享天水的民间文化。
记者在“王占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他已经上传了《正月初四的伏羲庙》等几十部反映天水民间文化的视频,这些视频不但画面精美,而且记录了一个个原生态的民间艺术。
制作特色工艺
王占云老人说,他的头衔有“高级竹编艺术师、客座教授”等十多项,但能够把身体锻炼好,干自己喜欢的事最好。今年春节过后,他购了一套小机器,用木头的边角料,制作手串。
王占云老人早年以雕刻、竹编为主。现在,他还在雕漆、蛋雕、古琴、二胡制作等天水特色工艺方面有研究。他现在是甘肃省副高级竹编艺术师、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竹编和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代表传承人之一。他还担任天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天水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享受甘肃省高级职称奖励津贴。
2002年,王占云的竹编《桃李满天下》的虫鸟笼,在北京民俗艺术节工艺美术展上获得一等奖。2007年,他参展的《中国生肖民间艺术国际巡展》竹编、蛋雕作品获特等奖。2011年2月被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殊荣。他制作的古琴、桃木剑等成为伏羲城具有天水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王老为了不让他熟悉的竹编等手工艺失传,过去他在秦安县及周边地区免费收徒,而报名者寥寥无几。于是,他主动来到伏羲城租房开店,制作各种各样的民间手工艺品。
王占云老人制作的古琴等已经成为伏羲城的特色工艺品,但老人更喜欢的是不断学习新手艺,挑战自己。半年来,他拍摄的视频,记录了伏羲城多项民间文化活动。他制作的小手串,精致美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看。
年过花甲的王老,还在不断学习新的手艺,为的是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找到快乐的晚年生活,这就是不断钻研和挑战自己的王占云老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