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的来历:风筝为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小常识:具有中国传统风筝产地美誉的六大城市:潍坊、开封、、天津、南通、阳江。)
风筝的: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交流,加强与各国人民友谊,经济和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长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泰国:泰国的风筝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之为鸟筝,女筝称之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7个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传统放风筝季节,常举办多风筝赛会。
荷兰:曾造出世界最大。现在的荷兰风筝多没有骨架,材料多为尼龙布和塑胶纸。荷兰曾在1984年展示一只世界上最大的风筝,无骨架,以尼龙布制成,放飞前要先充气,并由8吨的汽车牵引才能顺利升空。
北京沙燕风筝
北京风筝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40多种扎法,现存的一本“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200余种北京风筝。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
“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
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人们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
这样,人们把一个原来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充满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拟形到拟神,由拟神到拟人,又由拟人到超人的发展过程,而形成了现在的程式。在这个程式里面,可以千变万化,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内涵,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儿而不是别的什么。
“沙燕儿”的结构简练,只由5根竹条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形成形状特殊的“膀兜”。这能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稳,其飞行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由“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品种很多,遍及全国。如山东潍坊外号叫“跑破鞋”的硬翅鱼和人物风筝。天津的硬翅蝴蝶和
“轱辘锅子”;南通的“五音蝼蛄”等。
天津软翅风筝
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运用软翅结构,不仅可以作成飞乌或昆虫的翅膀,还能做成神仙人物身边飘浮的云,金鱼身边游动的鳍,或武士背后飘洒的旗子……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例如用很多蝴蝶围绕着花丛而组成。“百花齐放”,用很多鸟围绕着风凰组成“百乌朝凤”等。
在放飞技巧上,天津风筝也有很多“绝活”。如在一根主线上,由很多支线连着十几只甚至儿十只小燕子,放起来绕着主线上下飞舞,互相嘻戏,可以乱真,称为“群燕”。
天津风筝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扣楔”、“拆折”和“盔头”。天津风筝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卯”结合,不用线绑。在结构上拆折精巧,一只很大的风筝都能拆开折起来,放进很小的盒子里,携带方便。用棉纸在模子里粘成薄壳,作成各种风筝的头部,这可以不受扎架糊纸的局限,重量既轻,外形又美,这叫“盔头”。天津的鱼、虾、蟹等水族风筝和福、寿、喜等字形风筝也称一绝。
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
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已故风筝艺人魏元泰。
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翅风筝,他的在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金牌,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筝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造型更加美观,彩绘更加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山东长串风筝
山东风筝历史也很久远,其中以潍县为最(现潍坊市)。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
南通六角板鹞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古人谓之“潍南江北海西头”,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为全国绝无仅有。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南通的造型风筝,以如皋所出为代表,融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从前,南通放鹞子是件村民中的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则人们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他们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但鹞子如果断线,摔落或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是大不吉,是“不顺遂”的事。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
最有趣的事,放风筝的线不许妇女跨越或脚踩,否则就放不上天!当然这都是过去的迷信色彩。
人类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们为了摆脱城市喧嚣的环境,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寻找一种借助自然,文体结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放风筝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所以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风筝热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