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时下,正是芹菜上市的季节,可在区的太京镇靳家崖村,记者却看不到菜农们收获时的喜悦,看着300多亩450多万斤的芹菜,菜农们因销路不畅而一筹莫展。
4月30日,在太京镇靳家崖村,芹菜种植大户王师傅正蹲在地头愁眉不展,他周围蹲坐的几个乡邻也是同样的表情。看到记者来访,王师傅打开了话匣,他说,今年芹菜每斤2毛钱竟然都等不来外地的收购商,而前年这时候,一斤芹菜的收购价要1元以上,去年最低的收购价也要一斤7毛多。王师傅一边摇头一边无奈的说:“今年地里的芹菜长势特别好,所有芹菜,都是我们一颗一颗从地里挖出来,将黄叶一叶叶剥掉,仔细捆好,冲洗干净后再交给收购商的,如果收购顺利,一个六分地的大棚用不了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全部收完,接下来就该种西红柿了。可是,今年,由于芹菜很少有人收购,从三月底至今,村里许多户菜农还没舍得收芹菜。”
在王师傅邻近的的大棚里,正在挑拣芹菜的菜农靳大姐告诉记者:“原先在地头捆一斤芹菜的人工费是六分钱,中午还要管一顿饭,往年收成好、销路好时,村里多家菜农都会雇人,可今年,因为芹菜不好卖,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是自己收自己捆,虽然辛苦,但能省下点成本钱就省点,不然,芹菜现在这样贱卖,别说赚钱,就连成本也收不回。“靳大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只一个大棚,每亩地要施6袋左右的尿素,1车农家肥,从前一年的10月份栽种到第二年的4月份收获,这期间每天都要去菜地照看,遇上大风大雪的天气,还要白天夜里的去看守,再加上为了有个好卖相,收菜时还要精挑细选,耗时费力,这样算来,仅一亩芹菜的成本就已过千元。
据记者了解,秦州区的太京镇是我市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而整个靳家崖村几乎家家都种有芹菜,最少的要4、5分地,多的则有1--2亩,一年的产量达到了450万斤。现在正值芹菜丰收,但2毛钱一斤的芹菜,对于这些菜农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现在,村里每天也就只能销出去5、6万斤,卖八天的芹菜量,相当于去年的两天。”菜农靳师傅告诉记者:“长年来,来村里收购芹菜的菜商多是人,一到四月,来收购芹菜的外地车队都会排着队上门来抢菜,有些菜商甚至挨门挨户求着菜农把芹菜卖给他们。可是,今年,芹菜成堆的摆在路边都无人问津,村上的人都戏说这一大捆芹菜的价格也就够买一瓶啤酒了。为了让芹菜不坏在地里,村里的经济人与兰州的菜商多次联系,一再表明先人来,把芹菜拉走,等卖出去后再付给菜农钱,可是,即使如此,还是少有客商前来,而即使来了,也因在市场的销量上不去,收购的量特别少。”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刚从平凉“甩”菜归来的张师傅,他苦笑着告诉记者,本想着将芹菜拉到平凉贩卖,不说赚钱,就是为了能多卖出点就行,不用在家里坐等着外地客商一点一点的挑选芹菜,让芹菜蔫掉在地里。可没想到的是,一路舟车劳顿赶到平凉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芹菜不仅少人问津,而且在市场里,从西安、兰州等地拉来的芹菜特别多,先一天每斤芹菜批发价为两毛钱,第二天,由于市场里芹菜量太多,每斤的批发价竟然跌到了七分钱,如果将芹菜再拉回,芹菜只能全部坏到车里,没办法,最后他也只能将芹菜几分钱每斤全部贱卖。这趟平凉之行,非但没售出多少斤芹菜,还赔了四千多元。
当记者问张师傅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平凉售菜,张师傅说:“现在,天水当地蔬菜批发市场的芹菜尽管最高时每斤能卖到五毛到八毛,但是走量却很小,加上我市一些大型超市的芹菜都是小贩们倒卖过去的,购买的人也有限,一天都送不了10辆车的芹菜,绿菜的储存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单单等着我市消费者去选购。”
到底为什么今年芹菜的价格会如此低廉?秦州区的太京镇人大主席罗应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全国气候比较异常。按照往年惯例,一般南方蔬菜先上市,南方蔬菜下市时候北方蔬菜才上市,期间有个时间差。今年受冬季寒冷的气候影响,蔬菜成熟期发生变化,靳家崖村今年芹菜成熟时间比往年要晚10--15天,外地蔬菜较早占据了本地市场,南、北方的蔬菜几乎在同一时间集中上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市场供应的饱和。再者,对于菜农来说,如何抵御市场风险是关键,但是,在我市许多村里,蔬菜合作社、农超对接等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普及,实施起来也相对困难,现在普遍的情况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在价格下跌后,面对目前的现状,各家各户也无计可施,只能各自承担全部损失。”
罗应祥分析说:“今年这轮全国性的部分蔬菜价格下跌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前两年蔬菜价格升高,政府鼓励蔬菜供应,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高涨,导致今年蔬菜价格出现‘大小年’情况。另一方面,也与日本核辐射影响到蔬菜作物的传言有关。特别是沿海及南方省份,蔬菜在当地价格走低后,便转向内销,导致各地的叶菜、露天菜价格一路走低。受此大环境影响,以往这个时候大量出现的外地客商在靳家崖也不再露面,究其原因,中间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遇价格持续下降,即使出售价比收购价还低,菜贩也得把菜卖掉,因为菜也会呼吸,时间一长就烂到车里。据来该村的一位收购商说,收购价低,他卖给外地蔬菜市场的价格相应也低,再加上运费、人工费,一斤芹菜运到西宁,情况好的也只能卖三毛钱,同时还要承担菜价下跌的风险。这是导致收购商少的主要原因。”
就在记者采访结束回来之后的第三天,秦州区太京镇段家崖村菜农郑永强打来电话,他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家地里的芹菜每斤已经降到五分钱,但依然无人问津。
去年以来,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是摆在民生面前的一个坎。而今,令各级政府头痛的“高菜价”,忽然之间就变成了“卖菜难”。对各级政府来说,仿佛一夜之间工作的重点从“菜贵伤民”转向了防范“菜贱伤农”。
今年蔬菜价格的表现反常,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是蔬菜“大小年效应”作怪。也就是往往头一年价格卖得高、卖得好的菜,第二年就有农民大量种植,然后造成价格暴跌,农民就赔钱,最终造成菜贱伤农;另有观点认为,今年北方天气异常,“北方菜”提前上市增加供给,这些都加大了今年蔬菜市场供应;还有权威人士觉得,日本并造成核泄漏后,“大叶蔬菜更容易沾染核辐射”的消息,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还是有不少人认为,这其实并不是主要因素,而是各级政府在抓菜篮子工程上,在思路和管理方法上,出现了比较大的漏洞和问题。具体讲,管理部门片面认为,把菜价完全交给市场就万事大吉了,而忽视了蔬菜销售流通领域,从而导致蔬菜价格的不正常飞涨。
现实的情况是,虽然菜农手中的菜价低得可怜,但是最终消费者却没有感觉到菜市的菜价下降。以此次严重滞销的卷心菜为例,记者在菜市场发现,新上市的芹菜在批发市场两毛钱一斤都无人问津,到了农贸市场却一元五角一斤,几公里就翻了近10倍。据悉,目前蔬菜供应要经过三道手续,首先从田间到批发市场,再从批发市场到农贸市场,最后再到消费者手中。这三道环节中的流通费用、加工费用全都加到了消费者头上。
值得关注的是,农产品流通领域不畅通何止是一个“菜篮子”,譬如,还有“谷贱伤农”与“谷贵伤民”的农产品供应收益与销售利润脱节悖论。显然,在农产品整个供应的链条中,总是两头利益受损----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消费者,中间商大发横财。这更意味着,政府相关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不仅存在诸多欠缺和差距,还有实质性的具体工作亟须理顺和开展。
现在,政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菜价“最后一公里”,具体讲,严格监管中间批发环节,畅通绿色通道,建立公益化的社区菜场;用公共财政资金,建立一批公共冷库,以实现蔬菜储存,均衡上市,这不仅可以减少菜农的损失,也可以促进市场的平稳。此外,政府职能部门,还可以利用政府信誉,建立半市场化和半公益的会员制中介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博弈能力,破解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力量不均衡,让农民在市场上变得“强硬”起来,最终实现菜农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同时让老百姓将“菜篮子”轻松愉快地提回家。
(原文作者:甄娜、裴婷婷)
http://dzb.tsrb.com.cn/tswb/content/20110504/Page05HO.htm电子版晚报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