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李子园原生态曲艺采集纪实(组图)

(2010-12-12 12:11:00)
标签:

杂谈

李子园原生态曲艺?集记实(组图)


千 思 万 盼 始 出 来 
        撰文  翁兴全  赵安生
                                                           
            ----天水市李子园原生态曲艺采集纪实

     当《古驿撷韵》(李子园小调、秧歌、号子、山歌)即将集成的时候,我们作为词谱的记录整理者,感受着李子园村民的淳朴情谊,品味着其原生态曲目的天籁之音,在经历的三个月的风风雨雨后,如影视,如昨天一幕幕、一件件涌现在眼前。
      2010年6月24日,本该凉爽的早晨却发出了热的信号。我们应邀随辛启荣先生夫妇、李子伟先生、王耀先生一同前往李子园,对李子园的民间曲艺进行采录。长途车一路翻上越岭,尽管开着车窗,吹进来的风却没有多少凉快的感觉。过了稍子坡,不远就是娘娘坝镇。这天恰好逢集,人车拥堵,费了好大劲汽车才驶出集市。再往前,路变得窄了,坑坑洼洼,沿路的山却多了几分青翠,可车子的颠簸完全冲淡了大家对美好的欣赏。不足六十公里的路程,折腾了两小时终于到达了李子园村。由于王耀先生事先的招呼,村民们在传承人李树发、李双先生的带领下已在村口迎候我们了。
     客套话虽然简单,却表现出农家人特有的朴实和敦厚。一碗浆水面加几碟山野菜,虽然是家常饭,却充满了山民的情意。这些都化作了感染力,使采录的方案很快就敲定了。
      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烈日高照,这会儿却是大雨点子霹雳啪啦。几经折腾才在普华寺的正院开始了试演试录。在此期间,市非物质遗产传承保护协会会长兼贾家寺曲艺团团长李东风先生,带领贾家寺两名小曲演员贾秋红、李利芳也来观摩。因有急事,李子伟先生与李东风先生提前离开了李子园。试演完成后,天也彻底放晴,就算是老天对我们的第一次小考验吧!随即,辛启荣先生带领我们顺着向导的指引,到更远的深山处选取外景。花园山庄周围奇峰峭立,林木苍翠,鱼塘截峡而建,如同山间平湖,水波荡漾,恰似人间仙境。实拍就毫无争议地选在花园山庄了。
      当夜幕降临后,忙碌了一天的山民从四面八方回到村里,炊烟袅袅,山雾绕绕,山村一下子进入到一个让人难以猜透的幽境。晚饭后,李树发、李双生两位老人不顾一天的奔波劳顿,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李子园的人文和原生态曲目传承的情况。使我们对李子园的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一方面是传承面临困境,一方面是保护无从谈起。急需整理出规范的曲目文本与曲谱,这不仅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必备的重要的硬件,也是传承人口口相传难以为继所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一天的接触,我们看到李树发、李双生、张亚利等人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不懈地坚持,深为村民的真情打动,也为其原生态曲目的丰富内涵所感染。因此,我们下决心要为李子园的村民们援手,义务为他们整理出规范的文本与曲谱。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我们作为天水电缆厂退休多年的老职工,不是什么专家名人,肯定在后面的工作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一份社会责任感和对山民的同情心,敦促我们义无反顾地去认真完成这项艰苦的工作。于是,当晚就开始了记词记谱。
      第二天的正式演出与录制才真正经受了老天爷的考验。一夜的星月在晨曦到来之际突然被四起的恶云吞噬,稀稀落落的雨就开始下了,无疑给我们的录制造成困难。为了不影响农时,决定还是按定计划执行。当所有人员都赶到花园山庄时小雨变成了大暴雨,势如瓢泼。雨点打在山林打在水面,也打在我们的心上,风声、雨声与山林的吼声似乎要把我们赶出大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辛启荣先生立时决定改为室内演出与录制。尽管天不作美,我们还是克服困难完成了预定的曲目录制,唯一遗憾就是秀美的外景未能充分利用。

     2010年6月26日,完成了录制工作的辛启荣先生夫妇需要赶回市里进行制作,清晨就乘头趟班车返城了,随之王耀先生也返回市区,而我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记词记谱的工作中。由于我们没有录音设备,所以只能?取与演唱者面对面边听边记然后整理的笨办法。
    山村的夜?沉浸在朦胧与寂静中,只有李树发老人的正屋里还亮着灯,不时传出轻轻的哼唱声,这是李双生与李树发先生正在表演《小牧牛》。随着剧情的变化,时而清唱,时而念白,表演者似乎己化为剧中人。时而重复,时而解释,配合着我们记词记谱。一个完整的《小牧牛》曲目文本初稿就这样在午夜两点钟诞生了。
    当午饭再三催促的时候,传承人李树发老先生的兴致正浓。道白时如同即兴表演,?唱时如醉如痴。我们生怕漏掉一个字,生怕漏掉一个唱名……连一旁催促我们吃饭的王月珍女士也情不自禁地加入进来,或是重唱某一段落,或是讲解某一方言。当一个曲目草记完成后,家常饭也觉得更香了。
     赵春梅、罗爱香、杜海霞、李晓芳、王玉桃、王瑞梅、张小英、杨晓玲等人是李子园年青人中喜爱本村原生态曲艺的骨干。或打工下班回来,或干完手头家务,或放弃饭后休息....... 都积极地投入到记词记谱中来。

     时间过的真快,似乎才三四天却已一个星期了!初步确定的十四个曲目《戏秋千》、《酸拌汤》、《卖棉花》、《打樱桃》、《转娘家》、《四季行兵》、《十八条骡子下汉中》、《技笼窗》、《摘花椒》、《李三娘研磨》、《劝人心》、《织手巾》、《南桥担水》、《割麦》的文本草稿初步完成,但潦草零乱,需要整理打印,加之农田忙活的日子又将开始,于是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朝夕相处了七天的李子园村民,返回城里继续整理工作。在初步整理完成后应王耀先生要求,将文稿全部复制交由其审视(包括《戏秋千》、《酸拌汤》等十三首曲谱和《四季行兵》、《十八条骡子下汉中》、《技笼窗》等十四个曲目文本,共计四十二页)。
     7月的太阳照在人脸上火辣辣的疼。24日,我们带着已经初步整理好的14个曲目的文本(打印稿)和八个曲目的曲谱及辛启荣先生制作的光盘再次来到李子园,一是核定文本与曲谱,二是进行第二批曲目的记词记谱。夏粮丰收的喜悦荡漾在每一个村民脸上,村子里到处可感到农家的惬意。当传承人李树发、李双生两位老先生看到我们带来的基本成型的文本、曲谱及刻录的光碟时,顿时倍加兴奋。多年了,几经周折,终于第一次见到了多少辈人传唱的“书本本”。这也使李子园村民们深切感受到了我们的真诚。接下来的记词记谱比上次更为顺利。由于正处于农活间隙,能够参加演唱的人相对集中,我们?取了记词记谱分别进行的方法,从而加快了进度。至27日,另外的十个曲目《十杯酒》、《大保媒》、《十二月花》、《十二花名》、《小牧牛》、《大十盏》、《小十盏》、《大十杯》、《绣荷包》、《下》的文本草稿也告完成。可就在我们要离开的前一天,一场特大暴雨冲毁了柳林桥,幸亏28日班车来才带我们淌河而过。
     8月的天暴雨时有发作,极易造成水患与地质灾害,这时谁也不愿轻率地进入交通不便的深山。为了诚信,刘文锦先生于8月3日只身第三次来到李子园。整理好的二十四个曲目的文本(打印稿)和十六个曲目的曲谱需要二次校核,一些地方方言需要交流探讨,相关?宜需要商量落实。短短两天,无论是对曲谱演奏还是演唱,无论是对文本的修定还是确认,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好?多磨,福祸难料。当刘文锦先生为剩余八个曲目的记谱第四次来到李子园时,发生了震惊全省的李子园特大山洪灾害。
     2010年8月9日,刘文锦先生按原计划来到李子园。剩余的八个曲目的曲谱外加一个《劳动号子》,只用了两天就完成了初步记谱,这与另一位传承人张亚利先生的全力投入分不开。张亚利先生逐句分唱,逐段连唱,并随时用乐器演奏配合记谱。对一些有疑义的词句共同探讨,使得一些明显错漏得以补正。普华寺环境幽?,没有喧闹,没有纷争,也?有干扰,因此曲谱整理进行得更为顺利。也就在曲谱整理完成的这一天----12日,午夜的雷轰电劈造成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李子园及上游地区。山洪挟裹着山体滑坡,铺天盖地而来,一时房倒田淹,一片汪洋。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灾害,李子园损失惨重,所幸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李树发先生的亲眷遭受重灾,当晚几十口人挤在一院房内。刘文锦先生见状急忙腾出床铺,让给们,而他与李树发、王月珍夫妇及其它人一起等待着雨停,等待着天亮,等待着救援。
       8月13日是个叫人最难熬的日子。电力中断导致没有了饮用水(李子园村民使用深井泵取水),通信中断导致信息不通,道路中断导致进退
两难。刘文锦先生就这样在张福元先生诊所的病床上渡过了这无奈的白天与夜晚。尽管如此,王月珍女士还克服困难,煮熟一些鲜玉米,送到刘文锦先生暂居之处,而她自己及家人却忍受着饥渴,忍受着煎熬。
     8月14日,当洪水已退稍有机会时,刘文锦先生不忍让乡亲们照顾自己,谢绝了乡亲们的挽留,徒步离开了当时已?目凄惶的李子园。烂泥没膝的五里路,用了近两小时才跋涉到柳林村。这时,政府组织的救援力量已在柳林展开全面救助,刘文锦先生就此脱险了。
     记词记谱及初步整理虽然历经我们四次深入李子园,也只是发掘了其不足四成的曲目,仍有大量的原生态曲目留待后来发掘整理。?且,初步整理的文本及曲谱还需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定稿。由于历史久远及口口相传,加之部分曲目场面大、难度大而不经常表演,或是截段表演,出现一些错漏在所难免。作为正式文本,就需要充分的依据和严谨的考校,进行必要的诠正、纠错、补漏,才是对前人和后人负责的态度。为此,我们走访了多名从事文史工作有建树、有影响的专家学人,走访了多名有经验、有成果的文艺界名士,还走访了那些对天水方言有研究、对地方民俗掌故熟稔的老先生。历时一个多月,八易其稿,终于在近日接近完善。
     由于天水娘娘坝镇李子园村位于历史上的驿道,因之我们为这本曲目取名为《古驿撷韵》。希望抛砖引玉,筑巢招凤,能为李子园原生态曲艺灿烂的明天带来好运。


5453_201012091734121bTBk.thumb[1].jpg(90.5 KB)
2010-12-9 17:46

                 

  刘文锦、杨朝润、贾凡、朱澜、温德全、李富生。







                                              诗人李桥、李树发夫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