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22日在陇南西和县开幕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报道 |
第四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2012年8月22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隆重开幕。
此届乞巧文化旅游节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旅游局、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省妇女联合会、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西和县委、西和县人民政府承办。节会为期三天,2012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初六)开幕,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八)闭幕。
第四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是“绚丽甘肃.特色陇南.人文西和.魅力乞巧”。本届节会将以乞巧文化活动为平台,大力弘扬甘肃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乞巧民俗文化魅力。节会期间将通过组织富有特色的的文化、旅游、商务、会展等活动,促进西和与各地的合作交流,推动西和经济社会事业跨越发展。
第四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升格为省级文化旅游节会,2013年争取申报成国家级节会。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全县辖6镇14乡,384个行政村,总人口42.5万人,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气候,素有“中国半夏之乡”的美誉。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定居、生息、繁衍。据宋代罗泌所著《路史》载,西和县仇池山主峰伏羲崖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北部河谷是秦王朝发祥的摇篮。杨氏氐羌在此建立政权,史称“仇池国”,历经三百余载。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挥师北伐,六出祁山,两度过境。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遍及西汉水及漾水河流域,境内长道镇宁家庄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西和县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等重大历史机遇,确立了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全力实施资源转化、项目带动和城镇化推进三大战略;实现交通建设、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四大突破,突出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五大重点,强化组织、资金、资源、环境、机制、作风六项保障的工作新思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转型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8.98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36.3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3亿元,同比增长21.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2亿元,同比增长31.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亿元,同比增长2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7元,同比增长25.5%。
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绿色食品、建筑建材为主的特色鲜明的地方工业体系,于2009年、2012年先后引进了上海刚泰集团、山东黄金集团两家战略投资者,黄金资源开发将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新农村建设在古老的仇池大地上遍地开花,品牌农业、优势产业建设卓有成效,全县成功打造了川大、西马、西苏、卢六、河洛、十石、晚霞湖、兴晒和西汉水九条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长廊,通过大力发展马铃薯、经济林果、中药材、畜牧养殖和蔬菜五大特色优势产业,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6.9%。同时按照“改造老城区、完善南城区、开发北城区、抓好小城镇、辐射新农村”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建设“生态园林之城、人文魅力之城、特色商贸之城”的发展定位,近年来,西和县集中实施了一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支撑、以新农村为辐射的城镇体系。依托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绿色生态三大旅游资源,西和县积极发展以原生态民俗风情为特色、古文化为底蕴、生态旅游为补充的大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活力彰显。围绕推介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伏羲文化、三国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成功打造了以隍城森林公园、晚霞湖、滨河公园、岷郡山、白雀寺及薤韭山、箭杆山、西沟等自然生态资源为核心的乞巧文化旅游圈,以仇池山、八峰崖、竹林沟等自然资源为核心的伏羲、仇池文化旅游圈和以凤凰山、云华山、法镜寺、宁家庄古堡、长道镇西县遗址等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先秦、地域文化旅游圈三大文化旅游景圈,全县旅游产业茁壮成长方兴未艾。全县先后挖掘整理了以乞巧民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4个;编辑出版了《仇池国志》、《乞巧风俗志》、《仇池风》等40余部优秀书籍;创作了大型民俗秦剧《七月七》等一批文艺精品;建成了文化广场、文化大厦、广电大厦、体育场馆、文化大院、文化小广场和农家书屋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全县各类民间文艺团体达到11个,每年演出480余场次;同时挖掘、整理出了一批以麻纸生产、仇池石加工、草编、柳编、绣花保健枕、刺绣鞋垫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项目,使优秀的民俗文化瑰宝得到了继承和弘扬,为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悠久的历史遗留了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瑰宝。西和乞巧民俗历史悠久,其乞巧文化与中华民族“七夕”文化同源同根。乞巧节是秦人古老遗风,当地妇女把心目中最敬仰的天上善织云锦布的织女称为“巧娘娘”,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的虔诚心情,抱着美好的期盼,届时请她下凡。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晚,举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历经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企求“巧娘娘”赐予聪惠、灵巧和好运,当地俗称“乞巧节”。西和乞巧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国内绝无仅有,被称之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名符其实的“女儿节”。2008年“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甘肃省将积极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申报,争取在2013年将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把乞巧节打造成独具魅力的“中国女儿节”。
自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以来,西和县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乞巧文化旅游节。本届乞巧节活动内容丰富,除了开幕式及大型民俗文艺演出外,还安排有明星演唱会、文化旅游产品展览及乞巧文化动漫展播、文化遗存成果展及档案图片展、全省女性书画邀请展、首届乞巧文化旅游形象大使赛、乞巧之乡美食比赛、乞巧之乡刺绣大赛、招商项目推介暨签约活动、晚霞湖分会场乞巧展演活动、旅游参观活动、外拍宣传活动、闭幕式及颁奖活动共13项活动内容,游人将在节会期间全方位感受到独具魅力的中国乞巧文化。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真诚欢迎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