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 甘肃省天水李子园的秧歌(组图)【一】

(2011-01-30 20:46:36)
标签:

杂谈

                                  天水李子园的秧歌(组图)【一】

 



       李子园村位于甘肃天水秦州区东南部的西秦岭南麓,距市区50余公里。海拔最高2245.8米;年气温最高34.4℃;无霜期159天;正常年降雨量在800mm以上;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历史上李子园管属关系几经调变:民国时期,曾先后分属徽县高桥镇和天水县党川乡所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始设李子乡政府,属天水县甘泉区;1953年属天水县娘娘坝(第十四区)区;1958年改属娘娘坝公社柳林管理区;1962年成立李子公社,至1983年改称乡;1985年划归秦城区(后改名为秦州区)仍为乡;2003年撤乡并镇,并入秦州区娘娘坝镇。
   由于李子园有历史文化的遗留,有占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交汇的地理优势,加之古驿道上走西河、下走川陕的便利条件,使李子园产生了诸如小调、秧歌、山歌、号子等一大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小调《四季行兵》就是康熙年间陇右平叛那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真实记录,反映出劳动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定的愿望。山歌《十八条骡子下汉中》就是围绕着走川陕的马帮生活,反映出古驿道东进西出交汇流通的历史画面。保留曲目《大保媒》、《小牧牛》、《下四川[》等更是南北交汇东西交流的产物。几乎所有的曲目都具有多种音乐元素,如眉户调、碗碗腔、道情、花儿、甚至佛、道等音乐均有吸收,并与当地民歌音韵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了风格多样、曲调优雅、情感真挚、乡土味浓、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显著特点,是李子园人文、地域、生活、精神的体现。在创作取材方面:一是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如《割麦》、《转娘家》、《劳动号子》等;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技笼窗》、《大保媒》、《卖棉花》、《摘花椒》、《织手巾》、《桥南担水》等;三是与爱情主题相扣,如《小牧牛》、《下四川》、《绣荷包》、《打樱桃》、《戏秋千》、《大十杯》、《酸拌汤》等;四是教育人积德行善,如《劝人心》、《十杯酒》、《李三娘研磨》等;五是从历史故事[中吸收营养,如《大十盏》、《小十盏》、《十八条骡子下汉中》、《十二月花》、《十二花名》、《四季行兵》等。由此可以看出取材的广泛性,也决定了内容的丰富多彩。在音乐运用方面:一是揉入眉户调、碗碗腔的优秀曲牌;二是吸纳佛教、道教音乐元素,如《大十盏》、《小十盏》等;三是吸收陇东、关中道情音乐元素、如《大保煤》、《技笼窗》、《下四川》等;四是吸收洮岷花儿音乐元素,如《十八条骡子下汉中》,《劳动号子》等。在表演形式方面:有齐唱、独唱、男女声二重唱、对唱、场外伴唱等歌唱形式;有歌伴舞;有戏剧式丑角的数板;有舞台形象化布置;有表现人物及故事的道白;有民乐伴奏。
      李子园的曲目有着至少三百余年的历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看出一是曲目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小调《四季行兵》,表现的是公元1674年即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陇右平叛那场战争;山歌《十八条骡子下汉中》,表现的是清中期以前李子园走马帮的生活画面;《小调》、《十二月花》,其中记录了康熙帝1704年北京月明楼除恶遇险鲜为人知的故事。




















请朋友们继续欣赏第二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