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龙轩内赛春意 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新闻报道 |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13071aKJE.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艾叶,原名赵跟明。生于1966年,天水麦积区人。甘肃省诗词学会理事,天水诗词学会副会长。作品在《中华诗词》、《飞天》、《甘肃诗词》等刊物上发表。著有《艾叶诗百五十首》(霍松林题签)、《北道书画家吟》(牧歌题签)、《游吟集》、《天水名人百传》、《天水名胜百景》、《天水名胜百联》等。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34451JJwT.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13461jwZW.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28071Fqj1.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33291uPUE.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16081VJcq.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24511B6n1.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25181mmwD.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2555191Gd.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27361cHad.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29491vjPQ.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302511co1.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31241wowU.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32501F9SQ.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37041UWLk.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28501RJZR.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37551tLRU.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39231h8gV.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362911lvV.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395814FuZ.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405613I9Z.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2/03/39359_201203070041131pMpO.jpg文化沙龙赏佳文(组图)" TITLE="茗龙轩内赛春意
对联的写作与天水名胜楹联赏析
名胜楹联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大凡寺庙、殿宇、园林、亭台楼阁以及其它建筑物上,都有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撰书的楹联。这些楹联,不仅为风景名胜增添了艺术情趣,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贴近历史、贴近人文、贴近时代,形成独具特色的名胜楹联文化,成为旅游文化中最璀璨、最耀眼的一朵艺术奇葩。名胜楹联是一个地方宗教艺术文化的综合反映。其品质的高下,也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文化积淀的标志。可以说,一个地方文化状况如何,只要看看当地名胜楹联,就知道了。因此,名胜楹联不仅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脸面”,而且是其文化内涵的最直接的反映。近年来,各地都对名胜楹联予以高度重视,或收集整理、恢复原有楹联,或请名人名家制作新的楹联,以文化吸引游客,达到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可以说,人们旅游的动机,除了欣赏领略各地自然风光外,最主要的还是感受那里的历史文化。建筑物风格各地大同小异,塑像也只有外观和形质的差别,但诸如楹联、匾额、碑碣、壁画等文化内容却各具特色,给人丰富的文化的享受。譬如故宫楹联大肆渲染吹嘘帝王功德威仪,杭州楹联侧重云光湖色,而昆明大观楼、湖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西鹳雀楼等,则主要因诗联而名闻天下。应该承认,自然景观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文化内涵却是灵魂所在。如果从各地名胜中抠去这些文化的东西,建筑物和自然风光便仅剩下躯壳。只有各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共同构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一、我市名胜联的现状
我市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是甘肃风景名胜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现有景点有寺庙、道观;名泉、溪、湖、峡谷;山、崖、洞,纪念址等。这些旅游资源,目前除少数已开发利用外,大多数都还处于原始自然状态,有待挖掘和开发。就是已开发利用的景点,也往往因自然景观较差(特别是植被破坏严重、建筑物残破)、服务设施跟不上等原因,还处在一个低档次存在状态,其旅游价值不高,效益不明显。特别是因文化内涵的缺失,几无优势可言。例如许多寺庙道观,只是宗教迷信场所,毫无文化影迹。倘有个别匾额,也大多是群众祈神还愿捐送的“神灵保佑”、“有求必应”之类的陈腐辞语。因此,尽管我市旅游资源不甚匮乏,但整体文化品位还是相对较低。究其原因,除客观因素外,最根本的是名胜与文化没有很好地结合、补充。因此,大力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内涵,是发展旅游的重要举措,而楹联即是最能够直接彰显地域文化的形式。
市内名胜景点楹联数量倘不很多,除了人文因素欠缺外,因年久遗失毁坏的也不少,故往往出现有景无联,有联无书的状况。这与旅游业发达地区楹联比肩叠挂现象相比,差距不言而喻。其实,古今文人墨客对市内景点所撰写的楹联也不少,但保存下来的却不多。就楹联而言有明代朱炽宏为仙人崖撰“政令全提,长安市上作宾作主;宗风大振,陇右山中学释学儒”;王了望为仙人崖和瑞莲寺分别撰书的“处处无非菩提海,山山尽是普陀崖”及“在何所在,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月?音实无音,聊说起,碧海潮头作甚观”。又为麦积山撰“千尺冷门庭,凭我东来西往;一条乌藤杖,任尔打雨敲风。”邓宝珊书清人董平章城隍庙联“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佑笃黎民”;清武天骏撰天水镇高皇庙联“艰难我俱尝,万里远游,开口只呼高皇太祖;凭依神在德,一行作吏,居心要对白日青天”等俱堪为珍品。麦积山于右任撰书的“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罗家伦撰书联:“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颇觉传神。石门山佚名联“明月到楼忘是夜,凉风入夜便成秋”亦很有情趣。卦台山佚名联“日月象其明,明垂千古;乾坤授以法,法统三爻”,典雅贴切。邓宝珊为双玉兰堂撰联:“万丈光芒传老杜,双柯磊落得芳兰”。冯国瑞为麦积云雾山撰联:“云深不知处,雾散各有游”。东柯杜甫草堂佚名联“避秦州山谷间,曾向边城作客;为唐代文章伯,岂惟诗界称王”。演营寺联“路自登山,高看上下分途,举步时,牢把脚跟立定;川仍归海,阔览东南形胜,会心处,急将眼界放宽。”原马跑泉国民革命骑兵军官学校教育长胡竞先为该校撰联“先贤此屯军,竟得甘泉泽后世;吾辈重策马,愧无伟绩准前人”……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够恢复。植物园有今人董晴野撰书的“到眼深山多画意,扑眉烟雨尽诗情”;万惠民撰书的“鸟声只在耳,花影不离身”等。其它景点如净土寺、凤凰山、渗金寺等处都有大量楹联,虽多为近年来制作,但其中也不乏佳品。
尽管市内景点楹联较一、二十年前有很大发展,但存在问题也不容乐观。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景点建设上只注重设施建设而忽视文化内涵现象仍十分普遍。修山门、建庙宇,工程竣工后,两边廊柱空空。一些景点只有不够高雅的联,这不仅起不到“景”上添花的作用,而且象人脸上的疤,反而大煞风景,破坏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的和谐统一。因此,全面恢复和制作名胜楹联已显得刻不容缓。这方面,近年来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如霍松林先生为卦台山撰书的楹联“纳皮兴嫁娶,结网教畋渔,渭河犹奏立基乐;设象契神明,布爻穷变化,陇坂长留画卦台”与其所撰《卦台山碑记》同为斯景增辉不少。其为龙园所撰联:“成纪三阳毓秀,看石门吐月,麦积摩云,仙人叠翠,赤谷炼丹,玉泉飞殿,清渭萦村,蜗台布卦,南郭镌碑,至今美景纷呈,更联旧景添新景;伏羲一画开天,赞作蜀兴儒,纪信扶汉,充国屯田,李广御侮,德舆相唐,刘锜保宋,世甫敦诗,其昌育士,自古名贤辈出,还望时贤继昔贤”。也使这一人文景点,内涵顿显丰富,这当然要归功于名胜名联的名人效应。客观地说,名人效应虽说众说纷纭,但对于提高一个地方文化品位,不无帮助。比如我们在外地旅游,看见齐白石、郭沫若、茅盾人等题的联匾,就一定会觉得有很高的档次,不免会多驻足欣赏一会。相反,如果是冬烘先生或当地所谓官员撰书的联,一般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前面所提的市内楹联,也多出于名家之手。因为他们本身的文化素养社会认可度较高,其效果就显著得多。现在,榨菜都要请名人做广告,更何况文化产品!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撰书名胜楹联已成为当务之急。要做到这一点,一要认识到位,深刻认识文化对名胜景点的影响和作用。二要资金保障。三要有精品意识,即撰、书、刻都要精细,真正制作出高质量、高档次的楹联,甚至宁缺勿滥,有精品意识。从撰、书、刻三个方面考虑,有的人撰得好,但书法水平一般;有的人书法上造诣深一些,但不擅撰联,当然也有撰书俱佳者,如王了望、霍松林、董晴野等。我们要在具体工作中,尽量发挥各自特长,使作品撰书相得益彰。这里还要消除一个误区,即把书画名家作为撰联者等观的现象,许多人本来只在书画领域有所特长,书写楹联没有问题,但你非得让他撰书同为,往往会弄巧成拙。当然,刻工也不可忽视,书法最终要通过雕刻传神,好的技法能够使书法作品更显笔力遒劲,神采飞扬。就总体情况来看,能书者较多,擅撰者较少,工刻者更少(除电脑制作)。近年来见到的一些景点楹联,但大多连起码的格律都不讲究,更不用说孰优孰劣了。因此,尽快撰书一批高质量、上档次的优秀景点楹联,供制作时选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策略。这件工作,可将思路放远点,采取在大范围内征集、精心筛选的方式。经筛选出的楹联,再请名家书写,使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达到和谐统一,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之目的。
二、楹联基本知识
对联,是我国文学样式的一种独特形式,民间通俗叫做对子,又因最先写在桃木削成的板上,所以叫桃符。清人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说:“楹联之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即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最右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元明以后,作者渐多。”他的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严格地说来,对联是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中游离出来的,是骈体对句形式的运用。尽管自对联产生以来,有人就视之为“短言片语”、“文字小品”、“骈俪之绪余”,可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却非常喜爱它,运用它。清代有人说,对联这种文字样式,使“神祠怀古,名胜记游,高山大川历历如绘,尤足发思古之幽情,动乘风之壮志”。自唐以来,楹联逐渐受到文人的重视。虽然又受到朝代的更替,战火连绵不断,名胜古迹屡毁屡建,但因诗文楹联而名的名胜古迹屡不鲜见。如鹳雀楼、黄鹤楼因诗名,岳阳楼、滕王阁因文名,大观楼、杭州西泠亭因联名等。
唐代诗歌的兴盛,特别是近体诗的盛行,使对联的发展具有了更加优越的条件。格律诗要求每首四联八句,每两句合为一联,对联的这一名称,也就是从律诗中得来的。自唐宋以来,对联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而存在了。在许多名山古刹,常有一些名人题写的对联。对联一经出现,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上自帝王,下至人民群众,旁及墨客骚人记事铭志,评古论今,写景寓怀的文学样式。尤其是名胜古迹处的对联,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对联以真,草,隶,篆,行等多种书体书写于山水之间,名胜古迹之上,受到万千游客的驻足凝思,反复吟诵,辗转传抄。因此,名胜楹联就成了体现名胜景点人文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一个名胜景点,是否有高质量的楹联,不仅影响着该名胜景点的文化档次,而且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发展地方旅游业,不仅要在打造景点硬件上下功夫,而且也要在名胜楹联这样的软件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这些名胜楹联的创作,必须做到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构思精巧,对仗工稳,书法瑰丽。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文化才能为景点锦上添花,才易于流传,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正因为名胜楹联与山川风光,历史陈迹的这种割舍不断的联系,使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联不受严格字数的限制。格律诗受到严格的字数限制,对联则不受这样的限制,根据需要可长可短。最长的联有三五百字,最短的可以上下各四字,共八字。长联中著名的如孙冉撰的云南大观楼联180字;短联如北京半天云岭亭“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
由于对联不像格体诗那样受字数限制,这样就使作者既可以览物抒怀,挥洒自如。也可以言简意赅,凝义点睛,只要上下对仗,左右成偶就可以了。同时,对联长短无律,也给上下联的节奏带来较为自由的变化。这不仅使作者写景达意。褒贬时事有了自由发挥的余地,而且使游人咏诵时不像读律诗那样千篇一律,易于引起人们的兴趣。如我在《天水名胜百景》中,对每一景点都撰有一联,共100联。较长的如木门道大门砖刻联(孙执中书):
古道映斜阳,纵一脉秋云,两山翠屏,难赋诗愁。问村边牧童,可知诸葛否?
小溪荡曲岸,觅三国遗韵,十里红叶,堪作画本。看天际归雁,又过木门耶。
最短的如槐花寺联:
2)、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平仄声交错和谐,这样读起来才能音节铿锵,节奏感强,虽长也不平板。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一定要仄起平落。
这一点,是撰联者最常出毛病的地方。很多人不懂平仄,没有写过律诗,不知道上下两联相对词语平仄要相对,尾字上仄下平的要求,结果,撰出的联平仄不和,平起仄落或仄起仄落、平起平落,贻笑大方。叫外地游人看了,就会轻视天水当地文化。在我市一些名胜景点中,犯这样毛病的不少,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官员、名人撰的楹联里,这种错误相当普遍。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下面,再以我为卦台山所撰楹联(牧歌书)为例,简单地说一下楹联的的平仄问题。
八千尺危峰,侵碧凌云,御风但觉星河动;
十二亿后裔,寻源问祖,追思尽仰玉墀来。
|
4)、名胜古迹对联大都与历史陈迹和山川风光相联系,歌颂的也往往是历史名人的轶闻趣事,风物传说,名山古刹的壮观景色,所以上下联分工上各有不同。一般来说,上联叙景,下联抒情。这样才能做到寓景于怀。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有时也可以上联叙事,下联绘景,这要从作者的实际感受出发。以我为曲溪所撰联为例来说明:
云护万峰青,怜尚嫩春寒,醉遍莺簧,初涨山溪,红遍鹅掌;
花耀双眸明,喜重归林燕,唤却客意,闲来兴政,荡却诗肠
三、最后,将笔者近年来为市内名胜景点撰写的部分楹联附之于后,以作引玉之砖并求教于大方。
1、麦积山
每至烟雨春来,草长莺啼,翠蕴六朝名山,溪折瀑流,花映林泉胜地;
自从乙弗仙去,庾铭杜咏,文涵八代异彩,石雕泥塑,光耀艺术奥堂。
2、伏羲庙
开文明于鸿蒙,鸾鹤常栖护古柏;
昌风气乎愚昧,虹霓每来掩翠宫。
3、玉泉观
穿翠屏,临幽篁,过石桥,遍登八百台阶,方称真临一小境;
踏红叶,携佳侣,赏丝竹,尽忘三千尘虑,才算不虚重霄游。
4、卦台山
三十里渭川,看不尽春畦碧流,烟柳人家。想当初,伏羲氏俯察仰观,一画开天,极宇宙无穷奥秘;
五千年历史,孕育了秦皇汉武,华夏民族。看今日,共和国久安长治,两制图国,创神州未有繁荣。
5、纪信祠
当年刘季身困荥阳,百官怵心,唯有将军敢蹈火;
今日纪信魂归天水,万人仰目,岂独祠堂能接云。
6、天水关
我来恰是三秋,仰看百仞翠峰,万里霜天,遥想武候当年,六出祁山,姜伯约一夫当关,勇挫蜀将十数员。细思量,其势何如危也;
菊绽又逢重九,遍赏四面红叶,五云溪谷,欣见文会今日,八方骚客,西汉水七步成韵,飞逝时光两千载,再吟咏,此兴足可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