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爱读书的美国人

(2011-07-14 21:28:43)
标签:

杂谈

    踏上美国的土地,美国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爱读书。从纽约飞往水牛城的飞机上,我座位旁边的美国妇女,一直书不离手。我们家住水牛城的公寓期间,早晚在小区里散步。发现这里的美国人,有的边走路,边看书。小区的游泳池里,有的人手上拿书,泡在水里也读书。美国人见缝插针的读书习惯,真的让你不得不佩服,美国人是个爱读书的民族。

    定居美国以后,我们家孩子进入美国的中学后,也逐步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因为爱读书,一家人就喜欢上了美国的图书馆。图书馆去的次数多了,我逐步发现,美国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大人/小孩爱读书的习惯,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美国的图书馆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专门用来给小孩子们读书的。图书馆每周都为小孩子举办三场免费的读书会。住在附近的小孩子,都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这里参加孩子们的免费的读书会。

    讲故事的老师都来自志愿者。读书之后,还组织孩子们做各种游乐活动。小孩子们喜欢图书馆,这里不仅有他们喜欢的各种各样的儿童书,还有儿童光盘/CD 等等。这里他们可以听老师讲故事,还可以跟小朋友们在一起搞各种趣味活动。小孩子离不开图书馆,喜欢图书馆。大人们也离不开图书馆,他们在这里可以借书/读书,还可以参加图书馆为成人举办的读书会。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几本图书馆推荐的书目,读后可以跟朋友坐在一起座谈,交流读书的体会。

     我们家孩子在水牛城上中学的时候,他们的老师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班上举办读书比赛,老师要求每读完一本书,就在读书评比的墙报上,贴一朵小红花。一个月下来,读书最多的同学,可以获得学校奖励他们的几本新书。

      别小看这小小的读书评比墙报,孩子们的读书热情被极大得调动起来了。我们家孩子为了借一本好书,我们周末时经常奔波于水牛城的几个大的图书馆之间。作为一个新移民的孩子,在爱读书的氛围里,我孩子的英语笔试关过了,顺利地通过了纽约州的英语水平考试。不出一年的时间,就进入了美国同龄学生的班级。英文口语关过了,英文写作水平也提高得很快。

     我孩子下学回来总跟我们讲,他们班谁读得书最多,谁的作文最好。在年底的读书总结会上,我们家孩子也高兴地得到了学校送给他的十几本新书,作为读书活动的奖励。

     作为一个新移民的家庭,我真的非常感谢美国老师对我们家孩子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和文化熏陶。让一个小孩养成一个爱读书的习惯,这真的是受益终身。这些都是美国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是美国,学校/老师不习惯于呆板地说教。老师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着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读书有人把它当乐趣,读书之乐乐陶陶。热爱读书的人,心如明镜。修身养性,只为追求心灵宁静的港湾。

     定居美国的日子,就会发现美国人的国民素质很高。这里没有那么多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美国人爱读书的习惯,使他们生活得阳光/向上。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才会有勃勃的生机的。

     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书籍不能改变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又可以改变世界”。

     我在美国生活,我知道美国人的爱读书的习惯,是他们从小培养起来的。这也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这里的幼儿园/学校,都提倡一种爱读书的氛围,大人/小孩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虽然网络非常发达,可是美国人对图书馆的喜爱,不因时代变迁而冷落。这不得不说,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跟整个美国民族的爱读书的习惯密不可分。培养一代人的读书习惯,比经济的振兴/比GDP增长还重要。这是“谈爱读书的美国人”,给我的深刻的体会。 

     我真诚地希望身边的人,都可以捧起书,无论是枕上还是厕上,无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书,让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陪伴我们的一生。只有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人生就因精神世界的充实而变得精彩。

      也就是我开博后,过年的时候,跟我的外语学校的同学通话.他们告诉我,现在在国内,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更别说开博写文章了.那种读书/写作的日子已经远离了他们,这是我们班同学羡慕我的地方.

      这话真的听起来让我感到苦涩. 回想起自己在国内二十多年上班的日子,真的是越来越没有自己的读书时间,也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写文章大家都去下载,没有人动笔写自己的文章,没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整个社会的人心浮躁,是不能独善其身的.

       中美读书上的差距,也是中美文化上的差距吧.

       把“谈爱读书的美国人”,写出来,与博友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