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隔壁的琴声》的意蕴与风格
http://s7/mw690/6d01a5d3tcd7a7ea06166&690
(一)
涩谷顺子的绘本《隔壁的琴声》有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感染力。它用精致的画面呈现了发生在一所公寓里的一个场景:
http://s7/mw690/6d01a5d3tce597d2d5016&690
小男孩在自家窗前发着呆。也许是因为无聊,他站到椅子上,开始拉小拉琴。隔壁那间一直空着的房子搬来了新邻居。邻居家有一个小女孩,或许是被小男孩的琴声打动了。她打开自己的钢琴,和小男孩一起演奏。他们的琴声化作五彩缤纷的彩球,越来越大,最后化成一片梦幻的大森林。森林里有各种动物,飞鸟和树。动物都沉醉在音乐里,连青草地上的花儿也为他们鼓掌,纷纷开放。左邻右舍们也听得如痴如醉,都为他们鼓掌!两只听过他们琴声的小鸟,栖止在小女孩的窗前,久久不愿意离去。
http://s16/mw690/6d01a5d3tce5980c33a7f&690
http://s7/mw690/6d01a5d3tce5985e07d96&690
http://s10/mw690/6d01a5d3tce598919f6c9&690
http://s2/mw690/6d01a5d3tce5989c75c51&690
http://s10/mw690/6d01a5d3tce598a4fc5c9&690
http://s6/mw690/6d01a5d3tce598b162105&690
http://s16/mw690/6d01a5d3tce598b7deb9f&690
http://s2/mw690/6d01a5d3tce598bdf6431&690
http://s8/mw690/6d01a5d3tce598c50d857&690
http://s13/mw690/6d01a5d3tce598cd3a8fc&690
http://s7/mw690/6d01a5d3tce598d3e6f96&690
http://s4/mw690/6d01a5d3tce598f367ff3&690
这本书似乎是关于两个少年“找朋友”的故事,又似伯牙、钟子期那种“高山流水”式情谊。曲终奏雅之后,我们又仿佛感到这是一则都市生活寓言。涩谷顺子的这本书,于典雅精致中向读者心间吹进一缕缕清新的柔情,又不动声色地和我们一起讨论了友谊、情感、生活的严肃话题。
(二)
这是一本无字书。虽然它并不通过文字讲述一个故事,但却用“琴声”谱写了一部情感的协奏曲。作品的空间固定不变,至始至终是一套公寓相邻的两个窗台。在这个被最大化地简约了的空间里,作者从一个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场景中,细腻地展示了小男孩的情感期待和情绪变化。在这个作品中,情绪才是作品的真正主角,正是这个主角构成了作品的意义内核。整个作品最为打动我们的,无疑是作品中那种充溢的、纯真的少年情怀:对友谊的渴望,对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融洽相处的向往。通过不断生发的情节画面,我们能够近切地感受到小男孩独自消遣的愁闷内心,能感受到与小女孩合奏后的欢欣雀跃,也能感受到小女孩的真诚与友好,更能感受到他们用音乐构建起来的宁静、欢悦、自然的精神世界。人们相信,音乐是最接近感情、最接近儿童的,因而《隔壁的琴声》选择音乐来承载作品的情绪,是最好塑造性格、揭示主题的手段。作品借用“琴声”这一感性的、联想的、暗示的交流形式,传递了丰富的情感信息,实现了语言所能达到的全部效果又巧妙地克服了语言叙述所可能产生的种种障碍:既完成了人物的自我展示,又传达出一种召唤和期待,赋予了作品节奏和发展动力,从而推动情感自然地走向融合,进而推动情节走向高潮。
(三)
从情节的发展角度看,《隔壁的琴声》故事性是淡而弱的。显然,故事和情节并不是作者的关注的。由于作者把创作的聚焦点投映到人物的内心展示和情绪变化上,使作品更类似于一首诗。除了情感的主导性与驱动力,我们还能发现这个作品近似于诗的其他特征:
(1)结构的对称性。作品采用的是ABAB式结构,除去琴声的合奏部分外,其余每一页都是一个外观大小固定不变的窗台,左边是男孩,右边是女孩,交替出现,彼此呼应。这种对称性有如《诗经》重叠复沓的结构手法,在严谨整齐看似重复的结构中突出关键的语词,让感情层层递进,使主题渐次升华。
(2)色彩的象征性。作品的铅笔淡彩技法在不同情绪点上使用了不同的色彩,环衬页是色彩缤纷的圆,大大小小聚在一起,提示了本书的主旨:一个有色彩、有聚拢、有交流、有融合的美丽世界。当小男孩的琴声响起时,彩色出现。随着小男孩情绪的发展,橙色、黄色、紫色、红色相继出现在画面中,表达不同的情绪内容。在整个作品中,色彩的变化反映人物情绪的变化,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3)动与静的结合。从画面上看,作为外部环境要素的门窗是永恒不变的,它象征了这个世界的牢固、局限、隔阂以及不可逾越的特征,但是,作为情感载体的音乐却是活泼的、膨胀的、互相吸引和寻求升华的,于是,我们看到了音乐是怎么超越环境,创造了一个自由自在、和谐交融的新境界。这种寓动于静、动静相宜的手法,让我们联想到陶渊明和王维这类诗人的诗歌特征。
(4)语言的含混性。细细品味,《隔壁的琴声》具有如威廉·燕卜荪教授所说的那种“含混”风格,那些色彩斑斓、大小不一的彩球,营造了一个个梦境,你感觉得到它,但你又很难说出其中的意义来。在这个层次丰富、不断膨胀、不断融合的色彩世界里,“琴声”这个含义模糊的精灵,悠然飘荡,编织成一行行对白,编织成忽隐忽现的思想,编织一个诗意的王国。
(四)
好的作品都有一种启示录的意义,《隔壁的琴声》属于这类作品。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现代都市生活的寓言来读解。现代人生活在都市的水泥丛林里,这些大大小小的水泥丛林既保护了我们,也将我们彼此隔离,在都市人心底滋生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和隔膜。我们渴望友情,渴望倾诉,渴望鼓励和安慰,但是我们却经常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这些人类曾经拥有的那种诗意的、创造力的珍贵感情。这个作品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道:打开心扉,真诚表达,友好回应。阳台的门窗,在绘本中既是情节发生的规定场景,又象征着人们之间那种隐形的隔绝。在作品中,门窗几乎就是画面的全部,并贯串始终。可是,当小男孩和小女孩一起合奏的时候,一个以动物、森林、音乐为主角的梦幻世界辉煌明亮地占据了读者的视域,坚硬的、冷冰冰的门窗悄然隐退。结尾那两只停在小女孩窗前的小鸟及紫色彩晕,也暗示着在这个原本单调枯燥的现实世界里,有些什么已经在悄悄改变了……
因此,我们不妨把《隔壁的琴声》视为一支纯真的协奏曲,一首结构精致的抒情诗,一个指向人类情感“美丽新世界”的都市寓言。
文/芝麻团长 深圳十大阅读推广人
(收到这遍导读,感动得我眼泪哗哗的,不但写的多,还写得这么好!关键是在团长利用休假时间为我写的,感谢感谢!)
当当销售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8950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