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疯狂学校》疯在哪儿?

(2011-03-24 16:53:03)
标签:

育儿

分类: 儿童文学

http://s8/middle/6d01a5d3t9f36b79a5d17&690

http://s8/middle/6d01a5d3t9f36bc025467&690

http://s6/middle/6d01a5d3t9f36bf6925d5&690

 

疯狂学校,疯里带着那么多值得学习的教育李念

 

    这套书很疯狂,在美国卖了上百万册,出了30多本,所以连任溶溶老先生也参与进来,亲自操刀翻译这套书,咱们看看这是一套什么样的书,到底有多疯狂。

 

疯狂的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一般说起爆笑的校园故事,大多数人总会理解为:淘气的学生——热血的老师——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总是用自己超人的爱心来包容学生的错误,谆谆教诲,最后淘气的学生被教师所感化,最终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好学生”。 
   《疯狂学校》这套书也包含了这必不可少的两大元素:淘气的学生,至于老师嘛,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热血的老师”。咱们先从校长看起吧,为了鼓励学生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扮成火鸡、在旗杆上倒吊着、亲吻猪,把头发涂成橘色、还打算扮成圣诞老人从楼顶上跳下来……这些举动够疯狂吧。而他手下的老师们也不甘示弱:班主任不会读写算、图书管理员经常分不清书中和现实世界的区别、美术老师居然把垃圾称作艺术、体育老师空有一副高大的身材,却只教孩子一些无聊的玩意儿,音乐老师的至爱竟然是说唱和摇滚……
    这些出人意料的举动,肯定不能算是“正常”的行为,但这种不按牌理出牌的思路,在这所“疯狂学校”里却成为了常态,成为读者意料之中的事。 

疯狂的语言——人老心不老,任溶溶也疯狂

    幽默是一套出色的校园小说应该具有的特质。《疯狂学校》的语言是典型的美国式幽默,经常喜欢按照谐音和逻辑理解上的偏差制造出笑点,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为“童言无忌”。所以,有些对话直白的会让已经是大人的爸爸妈妈觉得尴尬,但是对孩子来说,却又坦率的理所当然。露骨和天真烂漫,区别只在一线间,是幽默还是低俗,全凭译者对语言“度”的把握。
    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任溶溶老先生的翻译,对这套书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他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翻译经验和深厚的中文功底,对原文去芜存菁,用词上慎之又慎,语句能简则简,虽然有的词并非现在的人所常用,但是整理来看,仍然很好的突显了儿童说话时的随心所欲,逻辑性不强等特点;一些适当的意译、改译和缩译,为中国的儿童读者更好的理解这套书中的文化背景和幽默意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就算是对西方文化背景了解不多的小读者,看了也能发出会心的大笑。

疯狂的背后——东西方教育观大不同

    这可谓是出版方引进这套校园小说的主旨。众所周知,教育改革在当今的中国沸沸扬扬了许久,很多地方都在倡导由过去的“教师主体”转而变为“学生主体”。但是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只是从论文、理论书籍等专业部分了解了西方教育的一些观念,但是如何放在实践中合理应用、成功操作,对那些想深入了解西方教育世界面貌的人来说,却苦无头绪。笔者以为,这套《疯狂学校》,用文学的形式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很好机会,得以将真实的西方教育直观展示在中国读者面前。

    首先的一个观念便是“学生主体”或者叫“学生本位”,意即教师放低身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与孩子平等。从戴西老师节节课都让孩子们教自己知识来看,并非是她耍滑躲懒,或者确实是“实在笨”,这样做,无非是根据现有的学生状况,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然而这种教育理论上的东西究竟要如何巧妙地转换到教学当中去,也许戴西老师的办法值得教师们借鉴。

    第二个观念就是鼓励为主。克卢茨校长的所作所为,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只不过他稍微做的过火了一点,夸张的后果连孩子们都开始思考起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过反过来看,这不正是克卢茨校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让孩子们感悟“过犹不及”的道理。

   第三个理念是目标导向,注重体验和过程,弱化结果。这可以从美术老师汉娜太太和图书管理员卢比太太的教育中得到启示。对审美和阅读的兴趣,是要培养的,而培养的方法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创造的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