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它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了切实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入对话,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首次提出“批注”教学。
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随时都可以作批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批注并进行分享,学生们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丰富的批注,课堂效果良好,最后能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整节课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牵引到课外阅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做“批注”
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在原书地方写你的真实的感受并划下原句,写不下可用其他纸张。有什么写什么。不拘一格。如果该书准备阅读多次,注意每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写。
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标画出相应的词句,也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简单写写自己的批语。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标注出来。批注式阅读的开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批注、认识批注、学习并分析批注的角度,然后由扶到放,手把手带领学生去做批注,交流分享。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批注”的方式到主动应用“批注”,为自己的阅读服务,并且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批注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打开阅读的视野。当然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也会不断积累经验,让学生的领悟力和阅读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