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光——走进豫剧(一)
(2010-11-02 15:22:34)
标签:
河南宋体豫剧综合实践活动杂谈 |
梨园春光——走进豫剧(一)
一、主题推出的背景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中讲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则需要在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怎样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呢?
这不由让我们想到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兼具众美的中国传统戏曲。它综合了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融会了杂技、幻术、武打、假面、服饰等技术性动作和装饰性艺术,广泛调动了诗词、小说、表演、音乐、舞蹈、歌唱、朗诵、绘画、雕塑、建筑等各艺术门类的表现力。她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的家乡——河南,这块厚重的土地孕育出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风情的梨园奇葩——豫剧。类似于《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一些经典剧目几乎家喻户晓,并且很多人还能哼上几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很多人认为传统戏曲逐渐失去了城乡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并呈急剧消失和边缘化的状态。影视、流行歌曲、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等快餐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中迅速流行,而他们对传统戏曲越来越隔膜,戏曲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尽管河南的很多地方戏剧种已经濒临消失或者已经消失,但作为豫剧这一全国第一大地方戏剧种,河南的“省剧”,其发展却可以说是一片欣欣向荣。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由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0102班 闫志勇做的一份河南戏曲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附后),在安阳,10岁以前就接触并喜欢戏曲的就占了30.2%,在11-20岁之间接触戏曲的占了40.7%。在收回的有效问卷398份中, 238人表示喜欢戏曲,占被调查人数的59.8%,而对豫剧的喜欢则排在第一位。尤其是《梨园春》这道中原戏曲的“特色菜”,唱豫剧、赛豫剧、炒豫剧,不仅使国内热爱豫剧的观众大饱眼福,而且还使豫剧走出了国门,唱响在悉尼歌剧院。
这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之沃土的豫剧,不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很好的课程资源吗?我们文化路第二小学坐落在河南省会城市郑州的中心,北有豫剧二团,南又与豫剧二团数米之遥。不少家长本身就是戏曲工作者,各种戏迷组织更是遍布城市各大公园和社区,这为我们“梨园春光——走进豫剧”这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专业支持和场所保障。
我们决定充分利用当前条件,让这门综合艺术走进学校,为挖掘豫剧中积淀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智慧、艺术精华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河南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丰富学校课程以及河南豫剧的进一步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把戏曲引进学校,让学生走近豫剧,开发“梨园春光——走进豫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想法逐渐显现和成型。
二、主题的推出
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河南省教育厅体卫处处长郭蔚蔚说,河南省不在试点省份之中,暂不会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不过我省虽暂不开设京剧课,但早在2002年我省在制订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的时候,就已把豫剧作为一项内容编入了方案。
我校于2006年在六年级一个班尝试开发了校本课程“梨园春光——走进豫剧”,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走进豫剧团了解专业知识、到城隍庙体验豫剧发展的历史、动手实践画脸谱、请教名家唱名段,发展了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长了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然、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了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的直接受益使此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初步尝试的成功,坚定了我校将“梨园春光——走进豫剧”作为学校特色发展进一步开发实施的决心,成立了特色课程研发小组,制定了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与做法,逐步完善并进一步推广该课程在三至六年级的实施。
考虑小学生的生心理特点,结合课标中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要求,我们的设想是,以了解豫剧的基本知识为主线,让学生在了解豫剧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穿插入调查、访问参观、学唱等内容,带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激发学生对艺术经典的兴趣、逐步学会欣赏和品味经典唱段的基础上,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预设了这样三个阶段:
(一)主题的确定。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可以做的综合实践活动数不胜数,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但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讲,如何将提出的问题整理、筛选、归纳,转化为活动主题,仍然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因此我们第一步就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确定活动的主题。
(二)豫剧在郑州。了解豫剧在郑州的现状,在学生调查活动的开展中,穿插一些方法技巧的指导,如:人员分组、小组活动计划的制订、豫剧相关知识调查问卷的设计、怎样写访问提纲、多媒体的使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近并初步了解豫剧。
(三)走进豫剧的世界。
1、资料搜集:豫剧的起源、豫剧的流派、豫剧的行当、豫剧的脸谱与服饰、豫剧名家和名段等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询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达到对豫剧进一步了解的目的。
2、社会实践:包括参观剧团、采访专家、观看演出剧目、走访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组,了解该栏目的发展,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直面豫剧,进一步了解豫剧。
3、以活动成果展示为主。包括绘制脸谱文化衫、学唱豫剧、知识竞答和资料的汇总整理,使学生在品尝交流自己的劳动成果后,更加热爱豫剧,更加热爱家乡河南。
三、班级活动实施方案
以我所带的四年级五班的活动为例:
(一)活动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提到: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
1、豫剧的起源、豫剧的流派、豫剧的行当、豫剧的脸谱与服饰、豫剧名家和名段豫剧在郑州。这些内容是河南豫剧领域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内容作为同一个主题中不同方面的问题,使得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获得不同的结果,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为学生了解河南历史文化的发展,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非常适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2、参观剧团、采访专家、观看演出剧目。考虑到了这些内容的本土性,根据社区和学校周边实际,我们认为这些内容能体现活动的地方特色,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发掘蕴藏于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资源,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全面提升学习质量,提高实践能力,获得社会经验。对初步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意识与能力,初步树立心中有家乡、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道德情感,实现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绘制脸谱、学唱豫剧、知识竞答和资料的汇总整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如绘画设计、发声技巧、简单的装饰等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运用写作、绘画、表格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等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豫剧,培养对豫剧的情感。当然,我们知道,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但同时他们又是相互渗透的、不可简单割裂的四大领域,应打破它们的界线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我们在充分分析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后,提出了以下目标。
(二)活动总目标:
1.初步了解豫剧的起源、流派、行当、脸谱、名家及名段等基本知识,学会从不同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搜集资料的方法,参与社会实践,学会简单的交往技巧(采访、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学会写活动计划和小结,会制作较精美的成长记录袋,逐养成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2.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角度初步欣赏影响力较大的豫剧唱段;在通过对豫剧脸谱的调查、研究、思考后设计一张豫剧脸谱,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清唱至少一个唱段。
3.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中,感受合作、交流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喜悦感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喜爱豫剧,提高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家乡的热爱。
这么多目标,有的通过一两次活动也许就可以完成(如:知识类目标),而有的目标如(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要贯穿活动的始终。要真正落实和完成这些目标,可以借助对主题的分解和细化,在不同的活动中有目的、有重点的落实其中的一条或几条,通过活动的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完成。各目标的完成在后面的活动中各有体现。如目标“1.初步了解豫剧的起源、流派、行当、脸谱、名家及名段等基本知识”(通过活动的第三阶段——走进豫剧中的1、分小组实施活动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