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四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标签:
历史生活经典禅学佛学 |
分类: 品读 |
《了凡四训》 是作者69岁时创作的,是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教诚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辩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原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 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
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目前我读了前三篇,有些内容实在读不下去,最后一篇就地搁浅。
书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地方。
立志篇,“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想要做成什么事儿,就一定要先立志,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小时候就常常会被问长大了想做什么,梦想是什么之类,这不就是最初的立志吗?我们党首先要求大家树立理想信念,同样是立志,不仅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
改过篇,自古就有“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亦有将功补过成语。虽然错误已经发生,就算是弥补有些时候可能也于事无补,但如若知错就改,以后就避免了此类错误,少伤害了一些人,自然也是功德一件。
我比较喜欢第三篇,积善。虽然我们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句话并不全对,因为有些时候,我们眼前看到的并不是这样,而是好人不长寿,祸害遗千年。纵然如此,我依然很喜欢积善,不是因为我富有(很多时候做善事跟金钱并无直接关系),而是遵从本心,看到需要出力的时候我帮忙推一把,有人问路我尽可能的详细指引,有人看病急需用钱我尽绵薄之力……点滴之间,不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福报,也不图他人口中的一句“谢谢”,只是觉得那时那刻我的心里就想这么做。
这里面有些做法我并不赞同,比如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之类,我无法苟同,以现代眼光来看,这不就是典型的霸凌嘛,我的怯弱只会助长霸凌的气焰;再比如封建礼教要求孝顺父母,不能忤逆长辈,可是长辈也是人,也会做错事,难不成任由错误一再发生?为什么古代的儿媳妇那么难做,不就是因为古代的那一套孝顺思维一再保护婆婆才导致儿媳妇有苦难言吗?再比如以现代眼光看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偷看仙女洗澡拿走织女的衣服以此赢得这场婚姻,牛郎就属于典型的“渣男”,偷窥侵犯了仙女们的隐私权,偷衣服更是盗窃行为,是犯了法的。诸如此类与现代观念不合的那部分,自然是不能信奉的。
历史上的相当一部分书籍都是为了统治者为了教化民众而立,但如今是现代化社会,民主精神深入人心,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以现代社会的规则反观一部分传统经典,的确有些内容是不合适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符合现代观念。
读书,本着吸取精华的原则,取其可取之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