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记忆中乡村的模样
					
											标签:
																				
                            阅读历史社会文化 | 
					分类: 品读 | 
 
早已忘记第一次听到费孝通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再后来就是XDD在对外交往事务上引用了他的那句名言而了解到他是一位社会学者。“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谈到国家之间的差异和共处时,这句话频频被引用。我由此才知道,费老先生是清华教授,是一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还曾是民盟主席。
《乡土中国》于1948年第一次出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本书依然是我们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重要参考。
书里的大部分情况分析,我都能从儿时的记忆深处找寻到碎片化的印记,比如在《无讼》这一篇中讲到乡村社会对于打官司这件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真真像极了我儿时生活的那个村子,村里人有事了,一般的解决方式是找同族的几个有名望的长辈进行调解说和,几乎不会闹至公堂,如若哪个村哪个人去打官司了,准定能成为十里八村茶余饭后的谈资。如今虽已是2021年了,但村里的事情大部分依然这样解决,我的父亲因年轻时候没日没夜的为乡里乡亲的红白喜事忙活(他是当时我们那一带有名的厨师,为办事人家做大桌菜),村里人见面敬他三分,如今60多岁了,成了村里的和事佬——谁家有矛盾了,就赶紧过来请他,是不是同族近亲,都会来找他。这种维系方式大概要持续到他们这一代人百年之后吧。
《家族》一篇中,讲到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一点,在古装电视剧中可见一斑,2019年大火的《知否》、今年比较火热的《锦心似玉》等,都是以古代官宦家庭为背景的故事情节。一个为官者,要养活一家大大小小一百多口甚至几百口人,每个男人都以振兴家族为己任,但凡有点自我,就会被骂以不务正业、不孝的罪名。《万历十五年》中讲海瑞那一章中,曾说过一个官员想搬家,但最终未能成行,因为他拖不动一大家子百十号人。那个社会中以大家族为家,在家族中依仗混得好的人,共同发展壮大家族。大概也因为这一点,婆媳关系成为千古难题,尤其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婆媳矛盾更是呈现全面爆发式,也因为男人潜意识里的男权社会思想的遗存,无法完全将自己转换到小家庭中来,更加激化了这场亘古大战。
城镇化进行到今天,血缘和地缘关系逐渐减弱,大家各自为小家庭忙碌着,所谓的家族大概只在乡村还存在着,或者确切的说,只在发生大事的时候,同族人才会共同处理,其余时间,各自生活。正常情况下,大家都是如此,只是少数人尤其男人的思想深处还留存着“家族”的概念,有时候想想觉得这种想法很伟大,有时候又觉得很可笑,伟大是因为他的责任不是只有自己,不是只有老婆孩子,而是家族,可笑是因为放在同等水平线上,自己混的实在不咋滴,连老婆孩子这个小家都照顾不周,还想着什么家族?我老公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按照老传统,他算是所谓的长门长孙,但其实这个一点儿意义都没有,没有谁因为你爸是家里第一个男孩,你又是家里第一个男孩而对你另眼相看,更没有谁因为这个排序对你敬重有加,自然也不会像古代那般,嫡长子必须如何如何才能挣得脸面,撑得起门面,但我老公内心一直为他自己这个身份感到骄傲并自认为有责任扛起家族振兴的大旗,他的做法是每年堂兄弟姐妹要聚一下、一次吃个饭。我认为这种行为简直太小儿科了:平时天南地北,彼此毫无音讯,一年聚一次就能保持彼此间的联系了?平时大家各忙各的,都在为自己的小家奔波,有谁会真正想过什么家族?恐怕只有他一个人这么认为,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凭那一年一聚的张罗,就真的有人敬重你那长门长孙的身份和你这个人了吗?你自己在城市都混的半死不活,有什么资本去操心早已只存在于概念里的家族呢?拿什么聚拢家族人心和振兴所谓的家族?有这种想法的现代男人,不在少数,大概男权社会里男人的责任和使命是根植于血液里的,所以才会在经济发展到现代他们依然有遗存的封建思想,但这种思维与当下社会的发展早已不在一个维度里。
书中的每一篇都是中国广漠土地的烙印。因这是一本社会学著作,导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费劲。但尽管如此,不影响我理解它的内容,我在乡村长大的这一成长经历,更有助于我理解他所描述的中国乡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