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河洛康家
标签:
康百万河洛文化豫商家园十一旅游 |
分类: 行走在路上 |
慈禧太后说“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并赐其“康百万”的封号,“康百万”从此就成“康氏家族”的统称,康家庄园自此便成了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庄园坐落于巩义市城北2公里,距离郑州也不过60公里左右。虽然很近,但一直以来都是隔过巩义去洛阳游玩,并未去过。十一黄金周,怕路堵怕人多,只能就近耍耍,想起了一直听说却未见过的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依山傍水,背靠邙山,面临洛水,地理位置大概是经过风水先生观过的。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朝代近400年,一座典型的城堡式明清建筑群,内里结构层层叠叠,区域划分明晰,尊卑分明,经过康家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小小的“康家店”变成了一座占地240余亩、包含19部分的庞大庄园。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于一体,有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及房舍1300多间,庭院建筑为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兼具园林艺术和宫廷艺术特色。是河洛文化的精华呈现,也是中原明清建筑的典型存在。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李传泽称该庄园是“全国硬山式建筑中最完整、最典型的代表”,诸多专家在游览之后称其位“传统建筑之瑰宝,民间艺术之典范”。
庄园中栈房区和南大院最为规整,栈房区是商务往来的场所,各地相公来述职、商议重大决策、接待生意伙伴等事务;南大院是比较宽敞的四合院,这是因为这个院子是康家最为鼎盛时期建造的,主要用来接待重要官员,康家子孙学习。中间一个三进院,两边各一个跨院,私塾设置有儿童私、青年学馆,邀请的老师均是远近闻名的举人等才学之人,足见对子孙教育的重视。
整个庄园犹如一个碉堡,高墙大院,严严实实,据导游介绍,庄园有三道防御,第一道就是大门,一个几十米长的窑洞,只有经过这个窑洞才能走进大院;第二道就是院内家丁,日夜巡逻,保家护院;第三道就是山顶的瞭望台,家丁日夜守护,随时警戒。在那个没有高楼大厦的年代,这个院子居高临下,瞭望塔能看到几十里之外,视野是相当的好。
康家从一家饭馆开始,逐步成为客栈,后来得益于家族中有人在官府负责盐业,开始做起贩盐生意,再后来得益于漕运,开始发迹,战乱时的棉花生意让整个康家发了十年横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头枕泾阳、西安,脚蹬临沂、济南,马行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就是这个时期叫出来的),走上鼎盛时期。一个家族,十八代相传,长达400年的岁月中,沧海桑田,一一印刻在这座大院里。
康家有一块中华名匾叫《留余》,“留余匾”现挂在主宅区一院过厅内,匾额犹如一面锦旗,呈波浪起伏之状,上凹下凸很富有动感,话说上凹意指“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留余”二字则取自中庸,强调凡事都需留有余地,不可以过分穷极,可见康家对后辈的教育极为重视,这也许就是康家百年传承的关键所在。
家训全文: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康百万庄园内有道院门上写着“居贵敬”,另一道院门上写着“行贵简”。“居贵敬”与“行贵简”的大意是说: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修养;外出待人接物要直率诚信,仪表穿戴要简朴。
正如其家训中所说:“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康家重视“读书”和教育,就像康家楹联上刻着“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专门在南大院设私塾,教育子孙后代。
康百万庄园,它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符号,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家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