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标签:
我们仨杨绛钱钟书文学胡乔木 |
分类: 品读 |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回忆录,她以只身一人的孤独回忆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人生走过百年的她,回想起颠沛流离的岁月,回想起知识分子那些不堪回首的时期,于她,大概是十分痛苦的,也是十分温暖的。
这本书从她和先生钱钟书一同出国留学讲起。同为大家少主,什么活儿都不曾做过,出国了就得事事亲为,当她讲到钱钟书第一次划火柴的时候,我很诧异,不过细想也很正常,在无锡老家都是名门望族,家中佣人何其多,大少爷不会做事,也很正常;早饭大部分都是先生做给她吃,这一点,我倒很佩服,佩服钱钟书先生的爱,也佩服钱钟书先生的勤劳。
书中提到一个细节,我倒觉得是很多夫妻要学的。杨绛先生爱整洁,毛巾边对边,角对角,这一整洁程度大致是我们今天说的强迫症吧,但她却并不要求丈夫女儿如此,丈夫女儿依然随手放,她看见了就自己整理,不会强迫他们如她一般,更没有因为他们的行为而着急上火。如此宽容的态度对待婚姻,婚姻中自然少了很多争执。我喜欢整洁,但我却没有杨绛先生的气度,我容不得老公乱丢乱放,看到他未以我的标准做事,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日子里到处充斥着不和谐,心不得宁静,日子如何能过得顺心?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除了以书为伴就是以彼此为伴。父母读书,女儿也读书,因才学,让当初重男轻女的钱家公公都奉她为“读书种子”,这种氛围,倒真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拥有的。
建国后,关于国家的那些个运动以及十年文革,虽然杨绛先生着墨不多,但钱钟书先生是为毛主席做事的人都还受到如此这般对待,当时其他知识分子的处境可想而知。对于当年的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们无从知晓,对于我党当初那一念之差的错误我们再评论什么已是枉然,好在,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如今我们对知识以及人才的尊重,是国之大计,也是发展源泉。只是看到这些的时候,不免为当初那些旧社会走来为新中国贡献的他们叹息一声。
杨绛先生提到了为他们提供一个家的胡乔木。虽说最后成为朋友,但官场和学者,毕竟不同,从只言片语中能感受得到。也是,虽然知识和政治相辅相成,但总归不是一体。
颠沛流离大半生,从大家小姐,到居家妇人,再到教书育人、译鸿篇巨著,也做过牛鬼蛇神,也被发配下放,好在有生之年正源清本,得到了国家的认可,给予一处住处,也算老有所依。
从未想过,在那个纷乱复杂的年代,就连如此接近中央的他们都过得如此辛苦,那些年代,该有多难熬!好在,一家三口相依相偎。开头的那个栈道,颇有意思,那种方式的离别倒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