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

标签:
育儿父母心理隔代留守儿童 |
分类: 心情随笔 |
吃过晚饭,天色尚早,就下楼在小区里溜达。电话响起,妈妈打来的,说了二姐家的孩子又逃学的事情,正在读初三,不想读,经常逃学,想去技校……我和妈妈就我外甥的学习问题讨论了很久。
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二姐和二姐夫常年在南方工作,一年回来那么几天,孩子平日里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型老人,我那外甥又是长孙,从小就被宠上天,要什么给什么,出门打架都是他赢,他要是没赢,爷爷奶奶就得找到人家家里去,刚入学时,成绩还可以,后来逐渐下降,他爷爷不但不管教,反而觉得学不学无所谓,从不对他批评教育。自此,我那外甥就沦陷了。
晚上躺在床上,开始和老公讨论这个隔代抚养的问题。我外甥虽然是特例,虽然还没有恶略到毕节那样的悲剧,但的确是万千留守儿童中的一个,隔代抚养,很容易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疼爱有余培养不足。
俗语讲,隔代亲,爷爷奶奶的确比爸爸妈妈更疼小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包大揽,孙子说一不二,把孙子当做名副其实的小皇帝来供着,但他们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性,在孩子最该亲身体验的身体和心理的自身成长阶段,爷爷奶奶却代劳了……
首先,从心理上讲,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探索阶段,是心理形成的萌芽期。
探索兴趣被抑制:比如,孩子想探究一下这个电车为什么会动,想自己去拿柜子上的苹果,这些要么被担心安危的爷爷制止,要么被勤快的奶奶代劳,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就会下降,探索的兴趣就会降低,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创新无疑是毫无益处的;
专注力被打断:太关注孩子的身体,当孩子正在全神贯注的玩玩具时,宝宝饿不饿,渴不渴,冷不冷……这些看似无微不至的关心,却在无意间打扰了孩子的专注力,以后很容易形成上课精力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的习惯;
现象力被遏制:有些时候因为忙,不愿小孩子来打扰的时候,就以电视、平板或者手机去吸引他,让他安静下来,以便自己脱身做事,殊不知,这些视觉画面虽然很美,但却无意识下影响了孩童的想象力,如果是讲故事,通过语言、动作等,他能想象各种各样的场面,但如果是看电视,这些场面以一种固定的影像展现出来了,他就懒得想象了;
环境的影响:如果大人喜欢看电视、打牌等一些娱乐方式,在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他看到的都是这些,耳濡目染,将来他怎么会不爱看电视?所谓开卷有益,多陪孩子读读书,要比让他陪着看电视强吧;
安全感危机:还有,孩子的安全感的培养,长久不在父母身边,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邻居老太或者别的什么人,时不时拿爸爸妈妈不要他来开玩笑,加剧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如果爷爷奶奶偶尔再因为生气说上几句不要他的话,可想而知,长大后能拥有强大的内心吗?父母的爱在小孩子心里永远是占第一位的,爷爷奶奶再疼,也无法抢占这个地位;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是形成日后习惯或者健康人格的关键,而大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影响孩子,只是相当一部分老人认为,孩子只要吃好喝好睡好,不发生危险,就完美的完成了带娃任务。
其次,从行为习惯上讲,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如果一直让他生活在被人伺候的环境里,那真的会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走出家庭就傻眼,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要从参与生活开始,虽然我没打算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万能手,但我希望走出家庭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不要成为袜子乱扔、脏衣服成堆、屋子里乱作一团的邋遢样,我希望他是一个会挑水果、会做饭给自己吃、生活窗明几净的阳光男孩!
我不知道我这外甥去了技校会如何,将来会如何,但我希望,有条件的家庭,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减少留守儿童,我挺佩服公司里的一些同事,他们在车间干活,住公司宿舍,依然把孩子带在身边,相比之下,我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