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门仓促,很多列车已经无座,最后好不容易挑到一个有座的,就忙不迭的定下。去取票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四个数字的火车!2194次列车,虽然从来没有坐过四个数字的火车,但老人的经验告诉我,这应该就是一些人口中所说的绿皮车.
破旧的窗帘随风摆动,脏兮兮的窗户全部打开着,绿色的火车皮上到处都是泥巴印,一股刺鼻的汗酸直冲过来,车厢正顶上一排黑乎乎的小风扇不停的转着,褐色的座椅硬邦邦的排在那里……这就是绿皮车?刚刚走进车厢早已汗流浃背,已快被窒息!还有7个小时啊,真后悔没有去定无座的车次……
对于火车,我没有太多别的记忆。一次在前往南京的动车上,闲着无聊随手翻看车上的旅行杂志,看到《穿越世纪的文明记忆——四川嘉阳小火车》,四川乐山市犍为县大山深处的嘉阳矿区,每天都能听到“呜---呜----”的汽笛声,一列古老蒸汽小火车,用它特有的方式显示着自己的存在:蒸汽式动力、窄窄的铁轨,满是煤灰的司炉、每小时只能跑20公里以及全手工操作,岁月仿佛回溯到了18世纪……坐在动车组上,看着冒蒸汽的黑色火车,怎么都无法穿越到那片世外桃源般的土地,去目睹那列穿梭在油菜花海里的活化石.
对于绿皮车,70后之前的那几代人应该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早些年曾记得看过一篇有关火车全面改造的文章,《消失在记忆的绿皮车》,这篇文章说了那些年代人们对绿皮车的依赖和厚爱,相当一部分人的姻缘起于这里,最后还说道现在的美女哪看得上坐火车的人,那些邂逅已转移到动车、高铁和航班上……对这种绿皮车,我唯一的记忆就是经过家门口的那趟窄轨小火车,从许昌开往周口的每天一个来回,五节车厢,因为那段铁轨和现在加宽后的无法相接,所以那趟小火车,无论外界如何转换,它依然如故的那样运转着,不变的车速,不变的模样,俨然成了一道复古的风景……
如今,我真真切切的坐在这列绿皮火车里,简陋的行李架、来回穿梭的售卖员,提着篮子叫卖的售货员,还有超级拥挤、嘈杂的乘客……嘈杂但并不反感,不知为何,莫名的接受着,甚至觉得这远比高铁车厢里的安静更让人觉得舒服,那种安静约等于冷漠。坐在你身边的可能是没有读过几天书的大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满脸黝黑却并不会让你觉得他脏兮兮;可能是南下打工的小青年,虽然一身的奇装异服,一双略带羞涩的眼神让我知道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淳朴;也可能是一对拖家带口访亲的夫妇,孩子没出过门,胆怯又好奇的看着坐在他旁边的我这位小阿姨,偶尔伸手抓一下我的白衬衫,转过头微笑着看着他,一脸的不好意思顿时一扫而光……一切的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然,远比动车里的安静和高素质来得真实。
一路坐下来,除了热浪和那股汗酸让我不敢恭维外,我觉得这是一段美妙的旅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