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璀璨的“黑珍珠”——佤族兄弟

标签:
佤族云南司岗里甩发舞黑珍珠 |
分类: 风土人情 |
佤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http://s10/middle/6cfd7723ta58eb2e7bd29&690
佤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黑色短衣和宽脚裤上面用手工缝制着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作为装饰。佤族男人留有一头乌黑顺滑的长发,皮肤以黑为美。真是56个民族中名副其实的“黑珍珠”!
http://s5/middle/6cfd7723ta58ee0fc75c4&690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国务院刚刚于2011年6月13日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西盟“司岗里”也在其中。
http://s11/middle/6cfd7723ta58eee87586a&690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米酒是热情好客的佤族人民待客的最好饮料。由于用菌母发酵制成,喝后清凉益神,和胃健脾。米酒与啤酒有相似之处,度数低,比啤酒稍甜,男女老幼适宜饮用。每逢喜庆佳节,家家户户都酿制水酒,尤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村寨寨到处飘散着酒香。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
http://s10/middle/6cfd7723ta58f05733fb9&690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枕木头,和衣而睡。
http://s9/middle/6cfd7723ta58f26e7f1d8&690
佤族人普遍有吸草烟的习惯。各家都有一块园圃,除了种些蔬菜外,自己种植草烟。吸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烟斗吸,另一种是用水烟筒吸。这种吸水烟筒,也是云南的一大特色呢。正所谓云南十八怪中的“竹子当烟袋”。
http://s4/middle/6cfd7723ta58f47a06833&690
http://s14/middle/6cfd7723ta58f56a3e09d&690
http://s1/bmiddle/6cfd7723ta5a2024dfce0&690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http://s16/bmiddle/6cfd7723ta5a1e0fdc19f&690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 头,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佤族木鼓舞节拍鲜明强烈,风格粗旷。在一年一度的新米节,织统帕等的活动中,青年们在鼓声中舞蹈,长发飞舞,舞姿刚健。
http://s9/middle/6cfd7723t76f69f846d28&690
佤族的甩发舞是我们曾经在电视上看过的舞蹈,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它潇洒健美,较好地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http://s12/middle/6cfd7723ta5a262d5c26b&690
热情好客,勇敢善良的佤族人民,从四十年前的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使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得知,在我国西南边地,还生活着这样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而今,佤族人民作为56民族中璀璨的“黑珍珠”继续用他们的方式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作为都市人,让我们也返璞归真,去领略祖国各地不同的民风,让我们更加关注人类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吧!
http://s10/middle/6cfd7723ta58eb2e7bd29&690
佤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黑色短衣和宽脚裤上面用手工缝制着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作为装饰。佤族男人留有一头乌黑顺滑的长发,皮肤以黑为美。真是56个民族中名副其实的“黑珍珠”!
http://s5/middle/6cfd7723ta58ee0fc75c4&690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国务院刚刚于2011年6月13日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西盟“司岗里”也在其中。
http://s11/middle/6cfd7723ta58eee87586a&690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米酒是热情好客的佤族人民待客的最好饮料。由于用菌母发酵制成,喝后清凉益神,和胃健脾。米酒与啤酒有相似之处,度数低,比啤酒稍甜,男女老幼适宜饮用。每逢喜庆佳节,家家户户都酿制水酒,尤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村寨寨到处飘散着酒香。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
http://s10/middle/6cfd7723ta58f05733fb9&690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枕木头,和衣而睡。
http://s9/middle/6cfd7723ta58f26e7f1d8&690
佤族人普遍有吸草烟的习惯。各家都有一块园圃,除了种些蔬菜外,自己种植草烟。吸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烟斗吸,另一种是用水烟筒吸。这种吸水烟筒,也是云南的一大特色呢。正所谓云南十八怪中的“竹子当烟袋”。
http://s4/middle/6cfd7723ta58f47a06833&690
http://s14/middle/6cfd7723ta58f56a3e09d&690
http://s1/bmiddle/6cfd7723ta5a2024dfce0&690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http://s16/bmiddle/6cfd7723ta5a1e0fdc19f&690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 头,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http://s9/middle/6cfd7723t76f69f846d28&690
佤族的甩发舞是我们曾经在电视上看过的舞蹈,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它潇洒健美,较好地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http://s12/middle/6cfd7723ta5a262d5c26b&690
热情好客,勇敢善良的佤族人民,从四十年前的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使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得知,在我国西南边地,还生活着这样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而今,佤族人民作为56民族中璀璨的“黑珍珠”继续用他们的方式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作为都市人,让我们也返璞归真,去领略祖国各地不同的民风,让我们更加关注人类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吧!
后一篇:在西藏还有这样的地方——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