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第二至三章讲读

(2013-12-25 10:23:19)
标签:

克明德

作新民

文化

分类: 感悟《大学》

宋儒孝南

 

第二章

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讲读:《大学》第二章,引《廉洁》、《太甲》和《帝典》语,证“明明德”的重要性。“克明德”,是说务必彰德宽刑;“顾是天之明命”中,“顾是”是《四部丛刊》的写法,后被广为诟病,严格来说应该写作“顾諟”,整句诂为:行事应当顺乎天命、应乎人伦;“克明峻德”是对“克明德”的强调,意在警示务必彰明正确而博大的德行。

这三句话朱熹认为除了“克明德”以外,其它全是废话,其实朱子在作注的时候并未完全领会其间意图,因此倒是他自己的考据,反而成了累赘之辞。原文引用的三句话在顺序上存在一个明确的逻辑关系,即先告诫读者做事务必按照原则;而后再以“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的典故,告诉我们按道德准则(或说规则)办事,这是顺乎天命、应乎人伦的必然举措;既而以“克明峻德”,补充说明应该按照无可争辩的正确的原则行止。

第二章在全文中的意思很简单,既补充第一章所阐明之逻辑理论的方法论,也阐释“明明德”在修齐治平等八要素中的根本目的性,进而也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准则提出参考方案,可谓言简意赅。但在中国历史上,由第二章“克明德”的思维造成的行政问题也不可忽略。由于“明德”导致了参照性回溯的思维定势,中原官僚体制便历来存在“依例办事”的因循守旧之风,这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章

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讲读:《大学》第三章,引成汤《盘铭(刻在器皿上用以教诫自身的语句)》、《廉洁》和《诗经》中语,意在强调革故鼎新在“克明德”理念中的重要性。

“苟日新……”一句被普遍认为是商汤刻在澡盆上的话,其实“盘”未必完全指澡盆,或是其它放在身边经常看到的器皿(有可能是铜盘之类的器物);而“新”也不能完全理解额为“洗涤”,可训为“革新、推陈出新”,或诂为“改革、变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成汤在自己手边的某个器物上刻写座右铭,提醒自己:如果今天能革除一项弊政,进而每天都能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那么(国家)便可得到长久的(又日)发展(新)。

“作新民”是周武王在处理商纣遗老时的观点,当时太公提出把前朝遗臣全都杀光,武王则认为要让守旧的人们成为新时代、新政策治下的臣民。这句话中的“作”训为“振作”、“成为”皆可,诂作“教化成为”或“通过教化,使……振作”;“新民”要分开来讲:“新”不同于“苟日新”的说法,训为“新时代、新时期”,“民”则为臣民。整句话诂为:通过新政策、新文化,使民众振作,进而成为新时期的臣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点晴本章主旨。这句话好理解,诂作:周虽然是从商传承下来的陈旧邦国,但也正因为此,天命才要求周进行更彻底的变法维新。“命”训为“天命”,“维新”有很多训义,但比较可取的还是杨伯峻的拆解诠释。“维”训作“维护、维持”,“新”训作“改革、革新”;“维新”诂为“以改革换取政权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

本章之所述,朱熹由于智商有限,故而只进行了字面的解释(且其对几个字的注音是否正确还不好说),他自己也没有摸到这句话的整体意义;倒是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这段话内在的发展结构有所察觉,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这一章引用商汤、周武以及文王关于“新民”的理论,强调“明明德”的关键在革故鼎新。第一句讲的是主导事务发展的方面针对自身应该怎么做,如何革故鼎新?商汤给出的答案是“日行一善”、鞠躬尽瘁;第二句说的是主导事务和人伦的方面应该怎样待人或者处理事情?周武给出的答案是“作新民”,让事务按照你的思路运作,通过教化让别人接受新风气、新观念;第三句话为“新民”提出了不可辩驳的理论依据。“其命维新”,简单地说是天命如此,换句话说就是改革是人民的选择,新政是历史的必然。

最后,这一章还有一句被王国维称作“要紧”的话:“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君子应该为之而想尽一切方法,竭尽全力的达到或者接近上述的理论要求。这句话再次突出强调了咸与维新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士人务必为此而倾尽心力、奋斗终生。

本章在华族中原王朝的发展史上可谓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一代代谋求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仁人志士,带着“其命维新”的使命感,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要求自己,怀着“作新民”的理想和抱负,在中华史的历史版图上,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从尧舜禹汤到文景之治而至唐宗宋祖甚而隆万大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之中求索、探寻。对于既得利益群体和固有观念及其它阻力的冲破,成为了华族子民发展的精神,也成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区别于抵抗外辱的另一种伟大的建构。“事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孟子解释其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一种精神,更是文明前进的动力和民族精神赖以繁衍生息的根本依据。

 

 

201312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