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杭州有一段日子了,静下来的时候,不时回味起杭州的味道,想着想着,不觉口舌生津。杭州的味道很独特,需要瞪大眼睛看,用舌头慢慢品。

杭州的一切都是迷人的,她的西湖,她的花香,她的故事。独自躺下来的时候,安静的空气里总会隐隐飘来她的味道。这种味道不同于北京的的“倍儿爽”,也不同于的绍兴的“昵哝”,她需慢慢看、细细品。杭州的味道好像不是来自西湖的故事,更多的竟是舌尖的感受,那种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的滋味。夜晚的西湖其实多是漆黑一片,并不迷人倒有几分神秘。当我们的视线透过长曝下的镜头瞭望夜西湖的深处时,那诱人的香味如清风拂面,那是杭州独有的美食的味道,具体而清晰,令人难忘。


到一个城市如果不领略当地的美食,那一定只是打尖的过客。一个城市的特色美食最能具体地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就像到了内蒙不吃烤羊肉,你敢说你体会了蒙元文化了吗?西湖边上的这家”外婆家“是我们体会杭州味道的第一站。西湖醋鱼的必须的,其它的菜品不用我说。我们几个每人出了几十块钱,就品出了西湖味道。那一夜真有情趣,屋外下着雨,吃饭时虽然听不到雨声,但体会了凭窗听雨的韵味。这种感觉只有此时的小酒小菜的西湖边有。



还是离西湖不远的另一个地方,一想起来就口水直流。那天我们”灵峰探梅“后,挤公交车,好像是7路,到断桥下,天很黑了,风很大,我在断桥入口前的凉亭里架起机器开始慢拍断桥。黑乎乎的氛围里,风很强劲很冷,俩同伴打着伞保护着我的相机镜头,自己衣服全湿。我一下子体会到”山雨欲来风满楼“。感谢我的伙伴们在这样的风雨中陪着我拍完了一组毫无用处的断桥长曝。风雨中的杭州之夜是不可能打上车的。我们一路疾走,大约4公里多,到了武林夜市。穿过夜市,居然看到心仪已久的新白鹿。这是老天眷顾苦寒人吧。


这么雅致甚至豪华的地方居然很便宜,人均不到50足够。点一个带鱼是必须的,要了三个扇贝是犒劳自己,再来两瓶黄酒,古越龙山的吧,才13块一瓶。还有什么我不说了,口水流在键盘上。这些东西,这样的环境在北方要多少钱?早听说杭州人爱吃且会吃,他们好幸福。那一夜我们几个边吃边聊,感觉外面的雨下得很好,自己很幸福。


上面这张照片是用手机拍的,包括这些美食都是用手机拍的。但我反对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因为对于摄影这门辛苦的艺术而言,坚守必要的形式很重要。不过我还是用手机记录的杭州的味道。扯远了,我得再说一个在杭州吃的故事。白老兄是一个品位很高的文化人,他带我们去了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黑灯瞎火的,我不能分辨杭州的东西,只知道七拐八拐到了杭州娃哈哈大厦,大厦的东面上去就是这家餐厅。白兄请我们吃饭,我们当然不客气,我亲自上手点菜,酒嘛当然还是古越龙山,到不是我偏爱这个,只是因为我只知道这一个黄酒品牌。


菜上齐了,这道蜜藕不可少,它是杭州的味道。店家很体贴,黄酒烧开了把鸡蛋打在里面,居然好喝极了。杭州人真让人爱死了。大家都夸我菜点得好,几乎称得上是个老杭州了,我窃喜中明白,是俩同伴熟练使用大众点评网的结果。一餐下来,6个人连吃带喝,加上如此优雅的环境只有400多一点,这一餐气氛轻松而惬意,我们不觉谈了好多文学专业的事情,在幸福中感谢白兄,感谢杭州,感谢这座包容儿精致的城市。

其实我也知道,大晚上写这些有关美食的文字,再配上这些精美的图片,对于自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品一个城市的味道除了通过食物,还有通过逛街。别看老爷们平时最怵头,但到了杭州,几乎比女士还爱逛,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到了晚上更是异彩流光。到杭州逛街千万不要去茶叶城和丝绸城,那是对付外地人钱袋子的地方。要去杭州本地人爱去的地方逛,比如解百,那里才是杭州的本色。


我看到了,硬撅撅和网眼的面料是今年的潮流。逛饿了,到解百底下的东西街,都是这样干干净净的小饭馆,3个人100多元连酒带菜足够。主打红烧带鱼来一个,叫花鸡来一个,再来两瓶古越龙山,要热得烫烫的,放上细细的姜丝儿,美死。

早上早起,离我们住的香溢浣纱不远就是一串早点铺,说实话,我是被老板娘吸引进来的,不过她家的小笼包的确好吃。另一个晚上我们在一个快餐店里每人来了一碗面,比北方的饭馆量大很多。对比之下,北方人根本不如南方人豪爽。

不多说了,夜杭州的味道哪是我这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呢,但你一定感觉到了,而且很具体很深刻。同时以摄影的名义,我会把我的手机经常带着身边。


摄影器材:几张是12-24mm,大部分是我的荣耀6
背景音乐:林海 欢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