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视率可以说的事儿]
收视率被称为万恶之源,真的是天大冤枉的事情。目前的电视剧市场收视率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毋庸置疑,而在广告投放市场它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对于整个电视业的评价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现在不能说有了乱象就一棒子把它打死,数据化一直是发展趋势,总比人为的判断来的更加客观一些。
单纯追求收视率不能简单归结为是收视率错了,就跟金钱可以诱惑犯罪,你能说金钱就错了吗?!错的是
我们在追求收视率的时候手段、方式、方法等出了问题,不增加自我约束与职业约束甚至是必要的道德约束,粗暴的把一个本来客观有重要参考意义的事情要从地球上抹杀掉,这简直就是中国方式的最好最具体的体现。
收视率有没有问题?当然有,这个也是不能够回避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我认为收视率的问题主要是如下几点:第一,针对中国国情来说样本户不够多;第二样本户的分布,各种数据网,各家取样都很混乱,都捡有利于自己的拿出来说事儿;第三电视台做为收视率的最大受益者,纷纷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维护制造收视率;第四广告公司投放策略不科学单纯依靠数据有时显得很业余,但是这个是最简单最低成本的运作模式;第五由于样本数量的少,使得污染样本户成为非常简单的事情。
针对第一个问题,一定有人说,这个样本户的设置是遵照国际惯例,而在中国,国际惯例是最最不能遵守的,举国上下遵循国际惯例有几个不被大家诟病的。电视台的同行们几乎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满大街都在看某个节目,可是这个节目在最终发布的收视率表上却没有得到数据的印证,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400户左右的样本户,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好理解了,其实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增加样本户的数量已经不是成本大的惊人的事情了,尼尔森在推出中国后如今再回来,他们在一些城市的样本数量已经达到10万,如果10万的基础数据推算出来的结果,叫我们大家信服还是做的到的吧!之所以不这样做,还是垄断思维和垄断地位造成的。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每天可以看到36城市网数据,可以看到44城市网数据,可以看到全国网数据,各地还有个各地的省网数据,市网数据,反正就是那个数据对自己有利,各家就拿出来说事。你看中央台从来不拿城市网的数据说事,而各家卫视都说全国网主要是农村样本户的数据,这些没什么购买力人组成的数据我们才不看呢!各自各话,只能说是样本分步和取样序列有问题。数据公司本来也在迎合各家主要播出平台,服务,我们也都知道背后的潜台词,数据公司本来就不是公益机构。
第三个问题可能是近年来最突出的、最叫大家认知到收视率问题严重的所在,这些年出现了某播出平台控制样本户被抓上人民日报的事件,制作公司公开有公司上门推销数据点弄的举国皆知风雨电视界,数据公司维护人员被跟踪被窃听被收买,某个作品在大播出平台首轮播出点位巨高,可是二轮到其它平台惨不忍睹等等乱象。然后就出现了某作品因为收视表现不理想,买房因为不履行合同拖欠甚至恶意扣款等等问题。许多大的播出平台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覆盖和收视。
我在大学时跟广告系住隔壁,那时也读过一些有关广告方面的专业书籍,也了解了国外广告的投放讲求的是精准投放,如今工作已经15年,还在看这我们的广告投放不讲人群,不讲年龄,不讲产品定位等等,还是一味的追求高收视点的节目扎堆投放,这个习惯也是导致数据疯狂的根源之一。如果广告投放有了细分的市场,有了产品定位研究,有了节目受众的精准研究,科学化精细化,才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是一味追求高收视点的节目,无论是什么人群看,我只要投放到这样的节目中,广告公司就做到了自己的业绩,于是出现了热点节目广告时段严重不够用,特色、特性、有自己定位和差异化收看人群的节目没广告的尴尬。针对这样的情况播出平台必须要有收视点,数据能不疯狂吗!?
数据污染现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主要问题还是样本户太少,只要花点心思就找了并可能被污染,如果一个城市10万取样,你想去污染可以成本巨大,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的事儿,聪明的中国人是不会做的。400户样本,你只要污染到20到50户就可以操纵一定范围的数据了,成本低收益高势必引来有心者的染指。增加采样数量比上报总局和统计局可能更加有信服力。
最后我想说,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确实是当务之急,不过在我们这里也不要对新的评价体系抱有太大希望,我想对电视台说,你们可以有能力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你们面对看的人多却没有收视率的问题你们自己去调查了吗?你们有努力挣脱收视率的枷锁而去建立自己的口碑营销了吗?电视台本身的纵容也是根源之一!上级主管部门这次主动出击是好事,但是出发点是好的,是不是会矫枉过正或者新路径和
新体系经不起推敲都是可能的。情感判断可能比数据判断更加叫你无法接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