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4月27日

(2013-04-27 12:18:09)

[虚幻的真实与真实的虚幻]

    转眼2013年就过去三分之一了,今年的电视剧市场是否会是影视大腕走下神坛的一年,还有待观察,不过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这半年时间,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业界悱恻的事件,不得不引起大家的关注,甚至一度引起媒体和同业口诛笔伐。这半年来出现了《出汗传奇》的褒贬不一,《青撞更2》的中间停播,《新编辑部的故事》刚上就吐槽一片而且拇指向下,《第22条婚规》的有收视点没人认可的尴尬,《百万新娘之爱无悔》的孤独求败,《箭再弦上》的雷死人不算雷,《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的璀璨话题,《温州一家人》的异军突起以及《赵氏孤儿》的重塑经典,而那一部《乡村爱情变奏曲》几乎撕下了很多故弄玄虚编、导的华丽面具,这些林林总总表现出来的是——外表的繁华映衬着精神的空洞,虚幻着真实着。

    纵观最近的播出市场、制作市场、收视市场整体表现出了繁华不再、集体精神空虚的态势,制作方是否迷茫看现在开机的作品是否同比有增长,没有则说明出现了不应期;看播出方是否受伤要看最近采购指数是否上升,如果放慢了节奏或者不看成片不签,而对于所有期货都是关注而不是像抢一样的签约,那就是在自我修正中;看收视市场你要关注同一平台剧与剧的点位变化,主要平台类型坚持的情况以及一、二线平台的距离差的变化,继续分层明显或者上什么剧都是居高不下,说明问题不大,反之则风起云涌了。

通过对比应该可以看出,最近主要播出平台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频繁出现点位落差过大,曾经在市场上抢回来的期货出现播出不理想不播又不行的尴尬局面,甚至是出现了中断播出和拖延播出的各种现象,繁华总会有落寞的时候,一个交易会下来就很明显的感觉到,今后对于制播双方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又将是一个新秩序产生的迷茫期。

    迷茫期最主要的表现是出现了几个重大的事件,表现在大牌儿组合遭遇了失败,恢宏的大戏打了折扣,神剧雷剧遭到众口一词的抨击等等。曾经只要把编剧、导演、大腕演员码齐就几乎可以签约的神迹现在恐怕再难出现了,这个事就跟房地产市场预售制度一样,地基刚打完、房子长啥样还没看到呢,就已经交钱购买了,至于成品能做成什么样也只能靠开发商的自我约束了,依靠道德的力量不是不行,但是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似乎总有点不靠谱的感觉。最重要的结论是,疯狂签约期货把制作公司的风险转嫁给了播出平台,电视台这轮受伤也不轻。

    艺术家要懂得节约,你们的才华不是浩如大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过度开发和使用自己难免出现滑铁卢,不能为了钱什么都不顾撒(这也是偶的一厢情愿)。恢宏大戏打折扣体现在概念先行,这是存在问题的,就跟我们的电影市场一样,曾经一度出现了场面繁华而没有精神实质的所谓大片,市场给与了无情的回击,于是众英皆缤纷落下,现在某些大导还在眦牙花子却只能看他人超越呢!我们的影视领域有的大腕非常的尊重艺术,不是什么戏都接,有的戏给多少钱他都不接,再看看有些演员不光价格高,而且什么戏都接,恨不得同时串着三部剧,质量不能保证不说,身体也在极端透支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完全被金钱所左右,至于角色是否合适,剧本是否研读清楚,都可以不考虑。这样的疯狂繁华已经出现了几部大腕撑不住场面的剧作,播出效果大打折扣,给制作公司和播出造成了损害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伤害。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看看还有谁家会为了豪华的创作班底直接下定签约?!

    播出平台在所谓的恢宏大戏上吃了亏,但是苦果也只能埋头吞下,这些作品最大的问题是编剧、导演、演员都值得期待,但是作品本质没有精神寄托,没有精神实质,没有情怀如满月,没有爱恨如弯弓。项目时几乎可以呼风唤雨,项目中可以扫尽敌营,播出前可以荡胸生层云,播出后默默把伤痕抚平。这样集中的出现大腕、大片、大制作的滑铁卢已经充分说明了那段时间市场的浮躁,追求方向的偏失,其实采购方过多的介入前期,不知不觉中在承担着上游的风险。好在感觉修正已经开始。

    从来一个罪恶的产生总有一个幕后的推手,这个推手或显性或隐性,播出方就是影视江湖中的推手。这里的繁华是疯狂购买和疯狂的追逐大牌明星名编名导名公司,疯狂的制造收视率和各种手段制造营销事件,而在作品的内在追求和媒体的道德底限上放任自流,用疯狂的数据绑架行业标准和观众倾向,甚至制作发行方认为关系营销比作品营销更加重要,这样的江湖能不出现轰塌的角落和肆流的污浊吗?

    精神的空洞不是没有人能看得懂片子,不是很多人不专业,也不是大家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因为这里压力太大,一部电视剧动辄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购买资金,不论谁在面对这么大的采购花费时,个性决断都会被悄悄的藏起来,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又及市场上的制作方也是各种营销手段,各种虚张声势,各种欲擒故纵,各种鱼目混珠,各种围魏救赵,各种糖衣炮弹等等吧!寻找最大公约数就成了职业标准,而真理一般都在少数人手里,于是结果可想而知。

    以我从业10年的经验来看,一个播出平台,每年80%的时间收视率都是在均值上下15-30%之间变化,会有极高和极低的数据出现,但是一般来说极高和极低的数据一般也不容易突破均值的50%,比如你年平均5个点,最高的剧收视很难突破7.5,最低的也很难低到2.5以下去,而且是偶尔才会出现,是偶尔噢,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可是你看今年的各家主要播出平台收视数据的起伏之大,而且是短期频繁剧烈,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高点的剧的数据经常是低点剧的两倍都不止,地震式的数据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数据维护出了问题,但是以这些平台的点收益来说,日常维护不会松懈。如果维护没有刻意不作为,那就只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剧目出了问题。业内人士都知道平台的平稳是非常重要的,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平台数据象过山车一样,这样代表着不成熟,这样对于广告客户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

    制作公司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估,各家平台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什么剧一看就是给央视做的,什么剧一看就是湖南的范儿,什么剧一看就是江苏的菜,什么剧南方会认同,什么剧北方更容易接受,但是最近出现了新的情况,比如江苏台播出了《恋了爱了》《爱的创可贴》《盛夏晚晴天》大家都认为是湖南平台更合适的剧,湖南却播出了《那金花和她的女婿》这样的中老年观众为主的剧,《乡村爱情故事》纯北方的作品在江苏卫视的平台上开出了最艳丽的花。这种主流播出平台的颠覆性采购,也是一种新的动向,这种不坚守是否也是精神的背离,收视混乱的体现呢?还是大家不再按照自己以往自己平台特色斟选产品,而回归到直接从作品本身出发呢?如果是,就回到了我前面长微博所预测的——要相信作品的力量。当然是否如此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制播双方都非常显性的呈现出来病态,行业就要自我思考与修正,大量作品重情节,轻人物,更加不要谈论情怀,扎堆儿、跟风、拼凑、雷虐神疯赚了眼球的同时,也别住了自己的马腿儿。对于播出方来说,真把电视剧当商品来买时行不通的,媒体的责任、道德的标准、主管机构的评价甚至是领导阶层的微言都会产生很强的蝴蝶效应,真把电视剧真正当作商品可能会死的很难看!

    在虚幻和真实之间,请选择真实,尽管其路崎岖,但是会有踏实的彼岸。虚幻尽管美丽而魅惑,那欢乐是无与伦比的,但它是那么的易碎,轻轻一戳可能就是冰冷的现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3年04月12日
后一篇:2013年05月15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