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者的几个阶段(2015体会之一)

标签:
杂谈 |
最近有两件事让我思考,把它分享给大家:
第一件事和我的摄影爱好有关:我相信很多人都在下面的场景中出现过,无论是发问的一方,还是被问的一方:我拍了一张好的相片,有人看到了,最常问的是:“你用的是什么相机?”,听到我说用的是“无敌兔”,“大马三”,“5万多的设备”,就安心地再附一句:“难怪呢,拍的真好”。有些人会问:“这个背景虚化怎么拍的”,也有些人会问:“这个孩子的眼神拍的真好",等等,等等。
这不同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做为“摄影者/欣赏者”的不同层次:以我个人经验来看,摄影的要素顺序是:相机,镜头,技巧,创意,感觉/感情,场景/时刻。越往后越重要,越往后越难以发现。
简单的解释就是:
1,有好相机的很多,我自己初学时第一个预算就是为相机
套头,买回来的最具象的东西就是相机,我那时看到的一定是相机的作用,从无到有的感受也是满满的,拍的最多的是家庭合影,同事合影,出差各地的“到此一游”,街头艺人,反正是什么都想拍,什么都敢拍,容易夸大相机的作用也是正常。这个阶段,好照片=好相机。
2,有了好相机,没有好镜头:我的第一个美能达镜头用了很久,相片拍了不少,什么时候都是那一个头,很多时候都是乱拍一气,拍人/拍鸟都是它,相片还是经常会平庸;96年买了第一个长焦变焦,视角也有了变化,增添装备成了一个简单的梦想,于是,开始慢慢体会长焦、定焦、长焦定焦,各种镜头的效果,各种快门速度的效果,通过凝固时间的不同片段,对相片的意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个阶段,好照片=好相机
+ 好镜头。
3,有了好相机,好镜头就一定要学习技巧:拍了山水拍鱼虫,拍了花开拍日落,这时觉得最难的还是拍人物,这时的障碍是设备不差,但是有很多片子拍不出来,发现有了装备其实只是好照片的一半,如何配置这些设备,如何让它们在合适的时候出现,掌握各种技巧就成了区分好坏摄影师的分水岭。然而摇拍一张相片和相机,镜头的关系也许不大,但是技巧是需要下苦功练出来的。这时候:好照片=50%好设备
+ 50%好技巧
4,光有技巧没有创意相片一看就是抄袭的:从有了技巧以后,就会发现能拍的相片越来越多,但是想拍的相片越来越少,有趣的相片越来越少,相机、镜头都在那里,很多东西技巧也有,甚至不需要技巧,但是还是按的快门反而少了,偶尔才会遇到拍照的冲动,这个时候摄影者是最纠结的,想拍好东西发现都是别人拍过的,这时候很多人去转向后期,PS的功力大涨,摄影的水平反而不见提高。这时候:好照片=创作(突破)
5,有了创意还要有感觉,用心去拍:创意带来很多喜悦,很多赞赏,也有很多满足,但是真正的挑战是在拍人物,拍人物的瞬间,而在上帝的杰作目前,所有的设备、技巧、创意都显得黯淡无光、肤浅,唯有感情才能带来真正好的人像,不用心是无法拍出好的人像的,所以通常人像片都是和自己有些关系,你有某种感情投入的对象才能拍出来的,这时你通常能够分出那种照相馆/工作室摆拍的相片,还是家人朋友出游抓拍的相片,用不用心在相片上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来,想拍出真正的好相片,就要真正地投入感情。这时候,好相片=感情的流露,相机变成了工具(好坏有用,但不是至关重要)
6,有感情也代替不了场景……:最后,哪怕你掌握了所有的技巧你都掌握了,也都充满了感情去拍照,最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好相片不来自于你,而来自于场景,来自于那一个个的瞬间,你在正确的时间出现了,带了正确的工具,有合适的技巧,那个瞬间就是你的,否则仍然一事无成。这时候,好相片=上帝把你放在了那个场合,感谢主给了你这个体验(相机是你眼睛的延伸)
后一篇:毕福剑事件背后是公民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