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ut,一个值得学习的MBA案例

标签:
杂谈 |
汉堡包对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来说应该是很有感情的东西,充斥美国市场,也被当做美国文化侵略的代表批驳过,麦当劳已经至少15年没有出现在我的食谱上了。汉堡包的确具有所有垃圾食品的特征,高热量,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等。但是似乎很久不吃,的确会有一种‘馋’的感觉,在北京这么多年,还是会利用出差去机场的机会,抽空儿吃个Burger
King,但是我最喜欢的汉堡包是In-N-Out。
每次回加州都会找机会去吃一两次次In-N-Out
Burger的Double-Double,就是两片牛肉,双层Cheese的那种,加一杯Chocolate
Shake,和一个薯条,大约$5-6美金的样子(估计现在也涨价了)。
这家是所谓的“Drive-through”的首创,不用下车就可以吃到美味的汉堡包,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谁再提这个60年前的创举了,一提到In-N-Out,我就会想到这几样:
1,新鲜,好吃:In-N-Out的汉堡都是用新鲜的食材做的,整个店里没有冷库,没有微波炉,没有灯箱,Pattie用新鲜的牛肉来煎的;生菜、洋葱不用说,奶昔也是真正用冰激凌做的。连薯条这么普通的东西,都是现场看着从一个一个新鲜土豆现切,过水,甩干,油炸的。
2,便宜:In-N-Out最绝的一点是60年没有换过菜单,1948年成立时卖的什么,现在还是这些,只是在1965年增加了Double-Double;套餐的价格也不像其他汉堡店那样有优惠,套餐的价格=汉堡+薯条+饮料;从来不做广告。作为一个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没有研发部,没有市场部,有的就是60年不变的质量,应了他们的口号“Quality
You Can
Taste”(美味吃得出),这些R&D,Marketing的经费省下来,消费者(包括竞争对手)都是能够直接看到的。
麦当劳的汉堡基本属于比较小的,即使这样,他的价格也比In-N-Out贵不少,2008年,麦当劳一个Big
Mac的价钱大约是$3.57,而In-N-Out的Double-Double在2009年也只是刚刚$3.05
3,有趣的营销:In-N-Out没有任何广告,只靠口耳相传做到现在这样非常不易,但是他们也是有一些有趣的绝招的,比如,他们有一些“非常规菜单”是不放在正式的Menu上的,
比如:Protein Style(没有面包,把面包换成生菜),
Animal Style(在普通的汉堡上加烤洋葱,酸菜和芥末),
不仅有Double-Double,还有Triple-Triple(三片牛肉+三片Cheese),Quadruple-Quadruple(四片牛肉+四片Cheese),更有甚者,有个店做了个100x100!
所有的店员都知道,也就是说你可以点。你一旦听说了,想象一下你下一步做什么?还不是和亲戚朋友说?(就像我现在这样)?
名声传开了,质量有保证,还愁赚钱吗?
总结一下,特别对中国这个快速变化,快速发展,长于虚假广告的商业环境中:
1,做好东西还是最根本的:用最好的材质,最好的工艺,最好的工人,消费者是吃得出,看得见的
2,价格永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保持优质而低价是非常难的,然而有时绝招就在最简单、最根本的地方
3,传统的可能是最有价值的:科技带来了对很多东西的冲击,甚至颠覆,但是亘古不变的东西往往是最有价值的
附:In-N-Out
Burger的故事,和不少朋友、同事聊过,每次讲起来都觉得很精彩,一直想写写这个案例,一直没有写成,今天大约是“冲动”终于超过了“惰性”……也许是受了“舌尖上的中国”刺激的吧……
前一篇:人生没有很多"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