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文本解读

(2011-05-10 19:56:19)
标签:

伊瑟尔

接受美学

文本解读

文化

分类: 文学

伊瑟尔文学接受理论及其总结

----对《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文本解读

陈益芳/课程小论文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沃尔夫冈·伊瑟尔 

第二部分:对伊瑟尔:《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的文本进行解读,在介绍文本的主要内容的同时,根据个人理解,总结了伊瑟尔的读者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的理论概念。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个人对伊瑟尔理论的看法、启发以及困惑。

 

第一部分:伊瑟尔简介

1.1 伊瑟尔生平及创作

    伊瑟尔生于1926年出生于德国,直到二战结束后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自1967年起,他长期担任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教授,退休后被聘为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并经常往返于欧美两大陆讲学,自从20C60年代后期步入西方文论界以来,伊瑟尔在长达3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著书立说,共出版了近十部专著。

    伊瑟尔于1969年的力作《本文的召唤结构》和姚斯的《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同为接受美学的奠基之作。他的另一代表作是《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这是文学理论史上较早的一部将阅读这一行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系统立体的阐述著作。

 

1.2 伊瑟尔与姚斯的理论不同之处

    伊瑟尔与姚斯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1967年,当姚斯受聘于德国的康斯坦茨大学时,他与早他一年到该校的姚斯一起建立了美国的接受美学,创立了以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大学教授(另外有福尔曼,斯特里德等)为主要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

1) 就两位接受美学鼻祖的理论影响而言,伊瑟尔的影响范围更广,时间也更长。

姚斯早期的研究领域是拉丁系语言和法国文学,影响大体上仅限于德国和西欧一些国家,而伊瑟尔作为英文和比较文学教授,他在英语国家有更深广的影响。

2) 在理论原则上,伊瑟尔的接受美学与姚斯也存在不同。

姚斯主要受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影响,为更新文学史的研究方法提出建立接受美学的主张,强调文学接受的历史性。而伊瑟尔的理论基础同样源于德国的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主要致力于用现象学分析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

综述而论,姚斯更重视历时探究和共时的结构主义分析,而伊瑟尔则沿袭了西方哲学史上的阐释学传统,重视读者作为接受者的阅读和阐释,也就是说,姚斯所针对的是接受的宏观世界,而伊瑟尔则更为关注读者反应的微观领域。

1.3 现象学对伊瑟尔接受美学的影响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的欧洲大陆,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胡塞尔,后又经海德格尔、萨特、海格·庞蒂、伽达默尔等现象学哲学大师的不断阐释和发展,逐步渗透到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美学等领域,其中胡塞尔对伊瑟尔的影响最深。

    从伊瑟尔的阅读理论体系中来看,他对读者阅读行为的研究始终是在现象学的视野中进行的,他不关注具体的、历史的阅读行为,而关注超验的、可能的阅读条件,而这种阅读条件又是在于阅读对象(文本)之中的。因此,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在本质上又是一种现象学的文本理论。他认为,文本是一个现象学文本,其中不仅有文本结构,还包含读者的存在。他对文学阅读中的主要因素都进行现象学阐释,建构了一套最为完整的现象学阅读理论体系来阐述自己的文学接受理论。

 

 

第二部分:解读伊瑟尔《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文本,系统介绍伊瑟尔的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

 

2.1 文学作品是本文与读者相互作用的最后产物。

伊瑟尔先用现象学分析方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两极:艺术家的一极,这是由作者来完成的,和审美的一极,这是由读者来完成的。区分作品和本文的两个概念后,在伊瑟尔看来,把批评的注意力放在两级上不足取,两者都是终极产品,不足以说明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的不可或缺性。因此,文学作品的产生是本文和读者互动交流的产物。

作者又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观点,强调了读者在文学作品的实现上的重要性为之后阐释读者反应理论铺平了道路。

file:///C:/Users/THINKA~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2224.png

 

 

 如图所示,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动力学的展开过程,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本文提供给他的景象外观(内容场景),由此引发自己的想象,对“景象外观”进行加工,但读者的想象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这些“景象外观”是想象的立足点,这样,读者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作者提出了本文“空白”(未写出来的部分)刺激着读者的创造力,因为这些空白是不确定的,使读者有机会去想象加工并且保持想象在阅读过程中持续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