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文本解读

标签:
伊瑟尔接受美学文本解读文化 |
分类: 文学 |
伊瑟尔文学接受理论及其总结
----对《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文本解读
陈益芳/课程小论文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沃尔夫冈·伊瑟尔
第二部分:对伊瑟尔:《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的文本进行解读,在介绍文本的主要内容的同时,根据个人理解,总结了伊瑟尔的读者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的理论概念。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个人对伊瑟尔理论的看法、启发以及困惑。
第一部分:伊瑟尔简介
1.1
1.2
1)
姚斯早期的研究领域是拉丁系语言和法国文学,影响大体上仅限于德国和西欧一些国家,而伊瑟尔作为英文和比较文学教授,他在英语国家有更深广的影响。
2)
姚斯主要受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影响,为更新文学史的研究方法提出建立接受美学的主张,强调文学接受的历史性。而伊瑟尔的理论基础同样源于德国的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主要致力于用现象学分析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
综述而论,姚斯更重视历时探究和共时的结构主义分析,而伊瑟尔则沿袭了西方哲学史上的阐释学传统,重视读者作为接受者的阅读和阐释,也就是说,姚斯所针对的是接受的宏观世界,而伊瑟尔则更为关注读者反应的微观领域。
1.3
第二部分:解读伊瑟尔《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文本,系统介绍伊瑟尔的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
2.1
伊瑟尔先用现象学分析方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两极:艺术家的一极,这是由作者来完成的,和审美的一极,这是由读者来完成的。区分作品和本文的两个概念后,在伊瑟尔看来,把批评的注意力放在两级上不足取,两者都是终极产品,不足以说明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的不可或缺性。因此,文学作品的产生是本文和读者互动交流的产物。
作者又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观点,强调了读者在文学作品的实现上的重要性为之后阐释读者反应理论铺平了道路。
file:///C:/Users/THINKA~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222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