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下水及其作用--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2010-10-22 20:43:04)
标签:

张性

喀斯特

地下水

孔隙度

裂隙

杂谈

分类: 地球科学

地下水及其作用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地表之下隐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在干旱缺水地区,寻找地下水资源对人民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便是在湿润地区,寻找干净水、矿泉水、温泉等,对健康休闲、提高生活品质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反,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地陷、沉降等各种灾害。因此,了解和掌握地下水运动规律,显得十分必要。

 

一、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大气降水,一部分在地表流动,形成地面流水,另一部分进入土壤,被植被吸收,然后回到大气,最后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或泉涌,最终回到地表,完成在地下的循环。水之所以能够在赋存于地下并流动,靠的是沉积物或地下岩石(层)中的空隙,其中包括孔隙、裂隙和溶隙等3种类型,换句话说,地下空隙是地下水存在前提。

1. 岩石空隙类型
(1)孔隙(pore)
碎屑岩类或松散沉积物中碎屑间存在形态各异的孔隙,是地下水存在的地方,孔隙多少用孔隙度衡量。
  1)孔隙度(porosity)n=Vn/V×100% 
       上式中Vn—孔隙体积,V—岩石体积
    思考:孔隙度如何测量?

  2)孔隙度大小的影响因素有:
① 沉积物的胶结压实程度。沉积物经压实、胶结,孔隙度会逐渐减小。
② 颗粒的排列方式。假定碎屑颗粒为理想球形,几何学可以证明,立方体堆积的孔隙度(47.6%)要大于四面体堆积的孔隙度(26%),自然界中两种堆积方式兼而有之,平均值为37%左右。
在松散层中大量开采地下水时,会使碎屑颗粒重新排列,孔隙度减小,土层压密,从而引起地面沉降。
③ 沉积物的粒度。粒度小,沉积物孔隙度大;粒度大,沉积物孔隙度小。例如,粘土的孔隙度为60%,而砂砾石的孔隙度仅有14%。
④ 颗粒的粗细均匀程度或分选好坏。分选好的碎屑孔隙度大,可以接近理想值(即37%左右),但分选不好的碎屑物,孔隙度降低。
⑤ 形态(磨圆度)。磨圆度高者孔隙度大,反之亦然。

(2)裂隙(fissure)
岩石在成岩时或成岩后的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均能产生裂隙,为地下水赋存提供了有利场所。张性裂隙含水条件好,但延伸不远;剪切裂隙延伸长,但含水条件欠佳;先剪后张的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规模宏大的断层、特别是经历了多次活动的、现在仍在活动的张性断层含水条件最好,常成为地下水径流、排泄的主要通道。与孔隙度类似,可用裂隙度衡量裂隙的发育程度。

(3)洞穴(溶隙)(cavity)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中的裂隙经地下水的溶蚀逐渐扩大,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洞穴,统称为溶隙。与裂隙度类似,可以用喀斯特率来衡量溶隙发育程度。

2. 岩石的透水性(permeability)
(1)岩石透过水的能力称为透水性。

(2)透水性大小的影响因素:① 孔隙大小;② 孔隙多少。
    以①为主,所以粘土和淤泥虽然孔隙度大,但孔隙小,所以透水性弱,常构成不透水层。

(3)不透水层(隔水层)、透水层和含水层。
  不能透过也不能排出地下水的岩层称为隔水层(aquitard),分为致密岩石和细颗粒岩石两类。前者没有或很少有空隙,含水少且不透水,例如致密的结晶岩石(花岗岩、闪长岩、石英岩等);后者颗粒细小,孔隙度虽大,但孔隙小,岩层虽含水,但绝大多数是结合水,在常压下水即不能排出,也不能透过,成为不透水层(impermeable)。能够渗透地下水的岩层称为透水层(permeable bed)。既能透水又饱含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aquifer)。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虽然地下水通常无色透明,但却不是纯水,而是一种溶液,溶解了多种离子、分子、化合物及气体。

1. 地下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Cl-,SiO42-,Na+,K+,Ca2+,Mg2+,是地下水中含量最高的6种离子。

2. 矿化度和硬度
地下水所含的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称为矿化度(degree of mineralization)。
矿化度低的地下水,地下水常含HCO3-,Ca2+,Mg2+等离子;
矿化度中等的地下水,以含SO42-,Na+,Ca2+等离子为主;
矿化度高的地下水,常含Cl-,Na+离子。
地下水中所含Ca2+与Mg2+的总量称为地下水的硬度(总硬度)(hardness)。硬度高的水称为硬水(hard water);硬度低的水称为软水(soft water)。硬水洗衣,肥皂沫少;硬水做饭,不易煮熟;硬水烧水,易生锅垢;偶饮硬水,会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而常饮硬水,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但常饮硬度太高或太低(纯净)的水,也不利于健康)。

 

三、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地下水可以以气态、吸着(结合水)、薄膜(空隙表面)、毛细、重力(饱和水)以及固态(冰、冻土中的冰)等多种状态存在。


1.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划分

(1)包气带水(vadose water, unsaturated water)
包括气态水,结合水,毛细管水,过路重力水,上层滞水等非饱和水(图11-2)。

(2)潜水(groundwater)
    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饱和水(重力水)称为潜水,潜水具自由表面,称为潜水面(地下水面)(water table)(图11-2)。
     潜水层的水质、厚度、埋藏深度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形、季节的控制。
     潜水埋藏浅、分布广泛,易开发,但也易受污染,是最常用的水源,一般民井多挖到潜水含水层。

 (3)承压水(confined aquifer)
    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饱和水(重力水)(图11-2,图11-3a、b)。具有静水压力。
    承压水在合适的岩性、地质构造、地形等条件相互配合下形成。
    承压水分布面积大,水量丰富,动态较稳定,不易被污染,可自喷出地表,是理想的水源(图11-3a,b)。

http://ch.sysu.edu.cn/hope/sites/geoscience/content/UploadFiles_9724/201003/20100304090621125.gif
 
图11-2 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的分布示意
(箭头代表地下水流向)

  然而,如果大量抽取松散层中承压水,会释放粘土层中的孔隙水,使孔隙压力降低,加上前面所说的碎屑颗粒重排等因素,最终导致砂土层压实变形,地面发生沉降。我国已有近百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其中又以上海、天津、苏州、宁波、西安及台北为最。

2. 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划分
(1)孔隙水(pore water)
 存在于岩层孔隙中,一般呈连续的层状分布。例如洪(冲)积扇的扇中、扇缘相附近、河床相冲积物以及砂岩地层中的地下水。

(2)裂隙水(fissure water)
 如果含水地层裂隙发育,密集互通,可以形成层状裂隙水。层状裂隙水往往有统一的水位。
 如果地下水充盈于断层破碎带或接触带中,可以形成脉状裂隙水。脉状裂隙水分布疏密不均,水量较大,彼此之间往往有水力联系。在花岗岩等不透水岩石中,脉状裂隙是地下水主要的赋存场所。若需开发花岗岩等不透水岩石中的裂隙水,可以垂直构造破碎带方向开挖平洞,以在最小距离内获得最大的地下水量。

(3)喀斯特水(karst water)
分布于可溶性岩石中的裂隙洞穴、暗河,分布极不均匀。
以上三种水可以承压,或不承压,主要决定于埋藏条件。
地下水的上述两种划分方案可以综合使用,如“孔隙潜水”、“裂隙承压水”等。

 

四、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1. 地下水补给的来源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河流、湖泊和人类活动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一致;而承压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却不一致。

2. 地下水排泄的途径
  地下水的排泄途径有:泉(水平排泄)、蒸发(垂直排泄)和人工开采等。垂直排泄的特点是只蒸发水分而不减少水中的含盐量,结果造成地下水浓缩,含盐量增大,矿化度升高。所以干旱区地下水往往咸中带苦。

3. 泉
泉(spring)是地下水的排泄方式,可分为:
(1)上升泉—具有压力(图11-3a、b);
(2)下降泉—仅受重力驱动(图11-3c、d)。

http://ch.sysu.edu.cn/hope/sites/geoscience/content/UploadFiles_9724/201003/2010031301145629.jpg 
 
图11-3 各种泉水的成因
(a)和(b)为承压,(c)和(d)为不承压

 

地下水及其作用--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五、地下热水(温泉)(hot spring)
  人类利用地热的历史十分悠久,世界各地都有利用温泉取暖、治病、强身、休闲甚至烹饪的做法。二战以后,世界各地还建立多座地热发电站。过去以为,温泉起源于深部岩浆,因为温泉中所含各种金属元素及气体与岩浆作用晚期的气液类似。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温泉旁边并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证据表明多数温泉之下有熔融的岩浆。例如,闽、粤、琼等省温泉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这些地方却无活动的火山,深部也无残余的岩浆。那么,温泉是如何形成的?同位素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温泉是大气降水经深循环而形成的,地球表层30℃/km的平均地热增温率暗示,来自一定深度的地下水都可以成为温泉。

  然而,地热增温无处不在,但为什么温泉的分布却十分有限?大气降水要形成温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下渗到较深的位置而被加热,二是加热了的地下水必须能够返回地表。前者要求存在通往深部的通道(例如深大断裂),后者要求具有足够的水头压力(例如地形反差),两者缺一不可。这就是在大平原之内或在高山之巅难有温泉存在的原因。所以,温泉一般分布于大山山麓地带,那里不但有规模较大的断层,也有明显的地形反差。深部热水在上升途中会逐渐降温,若流速太慢,在到达地表前已经冷却;反之,若深循环水流速太快而未充分加热就到达地表,水温也受到一定限制,两者均不利于温泉、特别是高温温泉的形成。当然,如果深部热水在浅部混入了冷水,也会降温。可见,温泉形成为小概率事件,但成因并不神秘。

一般把温度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地下水都称为地下热水,按水温又可作如下划分:
低温热水—20-40℃;
中温热水—40-60℃;
高温热水—60-100℃;
过热水——>1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