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的均衡与重力
一、地球的均衡
1. 均衡概念的起源
均衡思想最早可追索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他设想剥蚀减轻了山脉的重量,从而造成山脉上升。
对均衡的详细研究和争论起源于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George
Everest爵士(1790-1866)任印度测绘局长时主持印度国土测量,同时采用三角测量和天文测量两种方法进行比对,他发现印度恒河平原上相距600km的两座城市Kaliana和Kalianpur,天文法测量比三角测量少了5.24″(150m),超过了当时测量精度允许的范围。Everest认为,天文法比较成熟,误差主要来自三角测量时测站的累积误差。
针对Everest的结果和认识,远在英国的牧师兼数学家普拉特(John Henry Pratt,
1809-1871)写了长达75页的论文(1854),认为误差恰恰来自天文法,原因是两城市北面喜马拉雅山巨大质量的影响,使天文测量时重锤偏斜,他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发现如果考虑喜马拉雅山体的引力作用,两城市的偏差更大,达15.885″,是实际偏差的3倍多,普拉特感到困惑不解。一年后,英国皇家天文学家艾利爵士(Sir
George Biddell Airy,
1801-1892)(曾参与发现海王星,第二章)发表了仅3页长的论文,提出了他的均衡思想,认为地壳漂浮在岩浆之上,犹如海面上的冰山,所以地形的隆起可以由深部密度减少作为补偿,换句话说,山有“根”。喜马拉雅山引力远没有普拉特想象的这么大。5年后,普拉特才撰文反驳说,地壳厚度至少150km,没有艾利说的那么薄,喜马拉雅山引力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的原因是高山区密度减少,地壳密度随地形高度升高而降低。两人的争论最终促成了艾利和普拉特两均衡模式的建立。
2. 均衡的定义
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称为重力均衡或均衡(isostacy),换句话来说,均衡补偿面单位面积上的岩石总质量为常数。现在我们知道,均衡补偿面位于软流圈。
3. 均衡的模型
(1)普拉特模型(Pratt model)
普拉特模型又称为密度补偿模型,认为地形高度与岩石密度成反比,在某一深度下具有相等的压力(图)。
(2)艾利模型(Airy
Model)
艾利模型又称为深度补偿模型,认为地壳密度均一,巨大山脉下地壳厚度大,仿佛“生根”,深邃海盆处地壳厚度小,地形起伏与地壳底部起伏成镜像关系,使某一深度处具有相等的压力(图)。
思考:两种模型哪种更符合实际情况?

图
普拉特(左)和艾利(右)均衡模式
图中v1、v2、m1、m2和ρ1、ρ2分别相当于某单元地壳体积、质量和密度;u1、u2、M1、M2和ρm分别相当于某单元地幔体积、质量和密度。均衡补偿面在软流圈中。
二、地球的重力
1. 基本原理
地球是一个拥有巨大质量并且不停地旋转着的球体,地球的重力就是万有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用牛顿第二定律表示:
F=ma
或,
G=mg
用g的大小来衡量重力的大小;单位:cm/s2=1伽,1伽=1000毫伽,常用毫伽为单位。
地球两极:gp=983.22 cm/s2,
地球赤道:ge=978.04 cm/s2,
标准:gs=983.22
cm/s2。
理论计算值:
g=978.049×(1+6.00528895sin2θ-0.00002462sin4θ)(θ—纬度)
2. 重力异常
重力观察值与理论计算值之间的偏差称为重力异常(gravity
anomalies)。重力异常的影响因素有:①测点不在大地水准面之上;②测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中间物质密度的影响;③测点周边地形起伏的影响;④深部物质的变化等。
对高度、中间层及地形等3个影响因素的校正称为布格校正(bouguer
correction),布格校正之后仍然存在的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布格重力异常反映了深部物质的变化。
3. 布格重力异常的意义。
重力异常探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重力异常探测可以发现地下金属矿床,还可以发现匿藏在海底的潜艇,等等。
布格重力负异常的地方,按照艾利模式,地壳厚度增大,反之亦然;按照普拉特模式,地壳密度减小,反之亦然。地震波揭示,大范围内的布格重力异常反映的是艾利模式,小区域内,则有可能是岩石密度变化造成的,例如用重力寻找金属矿产依据的就是普拉特模式。
图是中国大陆布格重力异常图,反映了莫霍面的起伏,青藏高原地区地壳厚度最大,而东部地区地壳厚度减小,布格重力异常最高的地方,往往对应着强烈下沉区。

图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
小节和重要述语(summery and important
terms)
一、小结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平行;横波传播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液体不传播横波。利用纵、横波的到达地震仪的时差可以确定震中位置。
面波沿界面传播,分为瑞利波(R波)和勒夫波(L波),当波传播时,前者质点的运动轨迹为椭圆,后者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面波速度小于体波,但破坏性强。
地震发生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为震中。震源有大小,震中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分。根据震源与震中距离,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三类地震。
地震是地震大小的量度,反映地震所释放的机械能,有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里氏震级、通用震级)等。
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分12度。注意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异同。
弹性回跳说是构造地震的基本理论,当断层两盘弹性变形力大于断层摩擦力时,断层两盘回弹,发生地震。
全球分为环太平洋、地中海—印尼和洋中脊三大地震带。地震在时间上表现为周期性和更小的幕式活动。
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为时间、地点和震级。根据预报时间的长短,又分为长、中、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长期预报称为烈度区划,又分为基本烈度、场地烈度和设防烈度。
人类活动引起的局部地震异常活动称为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注水诱发地震。
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地球内部划分为莫霍面、古登堡面以及内、外地核等三个主要界面,此外,还有岩石圈和软流圈以及上、下地幔等之间的分界面。
重力均衡分为普拉特和艾利两种模式,前者又称密度补偿模式,后者又称深度补偿模式。
重力观值和理论值之间的偏差称为重力异常。经过高度、地形以及中间层校正后的重力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反应了深部物质的变化。注意布格重力异常与重力均衡的相互关系。
二、重要术语
体波(body wave),纵波(P波,Primary Pulse,Push Waves),横波(S波,Secondary
Pulse,Shear Waves),面波(L,long oscillations, surface
waves),瑞利波(R)(Rayleigh waves)、勒夫波(Love waves )。
震源 (focus or
hypocenter),震中(epicenter),震源深度(focal
depth),震级(magnitude),烈度(intensity),等震线(isoseismal
line),构造地震(tectonic earthquake),弹性回跳(elastic rebound
theory),粘滑理论(stick-slip theory),火山地震(volcanic
earthquake),陷落地震(depression earthquake),相变地震(phase transition
earthquake)。
地震预报(earthquake prediction),烈度区划(seismic zoning),基本烈度(basic
intensity),场地烈度(site intensity),设防烈度(defenses intensity)。
诱发地震(induced
earthquake),水库诱发地震(reservoir induced
earthquake),注水诱发地震(fluid-injection induced earthquake)。
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莫霍面(Moho面,或M面),康拉德不连续面(Conrad
discontinuity),硅铝层(sial crust),硅镁层(铁镁层)(sima or mafic crust),P波影区(P
wave shadow zone),古登堡面不连续面或古登堡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地震波低(减)速带(low-velocity
zone),软流圈(asthenosphere),岩石圈(lithosphere),重力均衡或均衡(isostacy),普拉特模型(Pratt
model),艾利模型(Airy Model),重力异常(gravity anomalies),布格校正(Bouguer
correction),布格重力异常(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特征地震”(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地震迁移”(earthquake
migration),“地震空区”(seismic ga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