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徒步徽杭古道时,断了几节竹子带回来。青绿的竹皮,淡黄的竹肌,加之清新的竹香,看着闻着都让人格外惬意。作为一个北方人,从小接触竹子的机会很少,所以竹子对我一直有种特殊的吸引力。所以就打算把这两段竹子加工下,做个摆件,留作纪念。于是,下图的我的处女竹刻作品
- “空谷幽兰”诞生了。
原本拿来自娱自乐的玩物,却得到了家人朋友的如潮好评,或许他们并不是看重笔筒的质量,而是觉得作为一名IT宅,能有这样的表现实属不易?无论如何,这鼓起我继续做下去的信心。第一次做的时候完全靠摸索,网上的材料也很少,大多是机器加工的,看上去很死板。于是萌生了记录下第二次竹刻的步骤,以供后人参考,有何问题,敬请指正。
首先要有竹刻的刀具,我的很不专业,普通的木刻刀,还有我之前篆刻时用到的石刻刀。都很容易买到,也很便宜,每把刀大概一两块钱而已。
此外如果想要除掉竹节,还要有个木刨,还可以用电烙铁上色,这些会在此后详细介绍。
工具准备好,就要挑选适合的竹筒了,X宝上有各种样式型号的,也可以跟老板商量定制,感觉做笔筒,外直径至少10厘米,上图第一个竹筒大概是5厘米,太细了。后来我买的的就是10厘米左右的。并且我发现扁圆的竹筒更有感觉,正圆形的反而太刻板,缺少一种自然美感。高度至少15厘米,因为一般的笔都是20厘米左右。很重要的一点是,尽量不要让卖家做任何加工,比如去皮,打磨之类的,统统不要。就买最原始的竹筒。竹筒买回来时应该还是很新鲜的,打开快递的瞬间就可以问道竹子特有的馨香。
先不忙刻,正式雕刻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蒸煮。这个步骤主要是为了日后的防腐、防虫、防裂。用大口径的锅,装满水,以水漫过竹筒为宜,加少许食用盐。开大火烧开,然后中火煮至少1小时。
出锅的时候要立即用干毛巾把竹筒擦干,然后放到阴凉通风处凉干。我放了大概一周时间,然后开始去皮。如果是要做留青竹刻,竹皮是要留着的,我做的不是留青竹刻,所以竹皮全部去掉。去除竹皮的时候最顺手的工具就是刨刀了,我买的是一个小鸟刨,从一头推到另一头,光是看着刨花卷慢慢起,都可以让心里格外舒坦,满足感十足。
去除竹皮后,如果喜欢竹节,那就留着,用小刀把竹节周围的皮去掉,如果不喜欢竹节,也可以用刨刀去掉,我的这个是直接去掉了。去掉竹节后是这样的。
去除竹皮后,看下竹肌是否干透,如果有些潮湿,要继续晾干,干透后,要先用粗砂纸打磨一遍,
力度一定要大,所有凹凸不平的地方都要打磨掉,笔筒开口处还要打磨圆滑。不用担心太用力而打磨坏,死命的磨就对了。直到整个筒壁没有大的起伏,
我用的240号砂纸打磨大概半小时。然后换1000号的很细的砂纸,继续细心打磨,这时打磨尽量顺着竹子的肌理纹路。再过半小时到一小时,一个毛坯笔筒已经完成了,这时再摸一下,那顺滑,简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真的不可思议。什么是爱不释手?当你拿到手里的瞬间,你就会体会到,就想一直把玩,不想放下。古人遣词造句的能力实在太强了。
然后,再次确认竹筒是不是真的干透了,如果干透了,那就可以考虑开刻了。首先要选定主题,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属于艺术创作的过程。我是要送给我一个海员的亲人,所以选了一帆风顺和一句古诗。选好主题,还要设计布局,还有字体大小。我是用word做好排版然后打印出来的。然后把打印稿垫上一张复写纸,贴到笔筒上,再用笔描红一样把字印到笔筒上,如下图。
然后可以用刻刀一点一点的把字抠出来,我这个字实在太多,就没有用刻刀了,直接用电烙铁把字烫色。效果如下。只是第一遍,颜色有些淡,后面会继续加工。
帆船因为是图案,用刻刀勾勒出边缘,更显立体感。
第一稿出炉了,然后还是要继续要用细砂纸再次整体打磨一遍。然后再次用电烙铁上一遍色。用刻刀小心修饰瑕疵,至此差不多就可以完工了。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油,纯橄榄油,不要怕多,直接涂满整个笔筒,里外都要。几个小时后,油会完全被吸收,整个笔筒看上去更有质感,并且可以防裂。
最后,竹刻作品保养,竹制品最怕裂,有效的防止方法就是不断的把玩使用。每年尽量上一次油,没有橄榄油,用核桃也很好,直接拿核桃仁擦拭笔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