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2012-12-11 04:54:22)
标签:

转载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题记】中国的电影业已经进入了所谓“大片”时代,但是我们的许多方面;从电影的本体创作,到诸多相关领域和层面还没有融附上去,比如电影音乐,以及电影原声的创作和产出。还有就是观念、心态和习惯的更新换代。最近围绕《王的盛宴》出现了“水陆之战”,也正是这场褒贬各半的拍岸浪花,让我这个不怎么看国产电影的影迷反倒坐到了《王的盛宴》前。萧伯纳不是说:“如果一部戏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那戏一定是成功的”吗。

这样,我不仅看到陆川独特的电影视角和不俗影调,还对刘彤为这部影片的配乐颇感钦佩。其中“韩信之死”一幕,那恢宏悲壮之合唱拥抱着代表理想的笙韵冉冉升起的声场景况,让我不禁热泪盈眶。那是张震陆川刘彤拳拳相依、乃至生命、理想、爱和古今梦想融在一起的火焰。于是,我再一次的看了《王的盛宴》,并写下了以下文字……

 

 (注 :因为版权所限,该电影配乐目前无法链接新浪乐库。所以用其他音乐代替。抱歉。)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幕启,低音弦乐器先声起步,隆隆的弦音压至最低,泛着沉郁的微澜。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厚重的历史帷幕徐徐拉开。

    箫声咽,声从银幕上的密林来,一腔然。那持剑闯入密林的男人是谁?山那边,那倚山而行的骑兵队又来去何方?默者无语,只闻笙韵细,细述银幕上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黄昏或早晨。这是影片《王的盛宴》的开篇。笙音袅袅,弦韵顿挫,欻欻足音带我们接近王的久远……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汉宫冷月。病榻上的王,老态龙钟,一袭白衣,银发散落,半睡半醒地自语道:“我是刘邦……”幽然间,飘来两三响颓靡的琴音。鼓声撩人,惊回首。没有辉映日月的颂歌,没有波澜壮阔的管弦。只有宫阙上下弥漫着的恐慌和不安。杌陧的弦乐,靡幻的箫鸣,诡谲的古琴,森森的鼓捶。还有,萧何爬着送上来的盒子,里面是韩信的人头……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一切,都如同刘邦梦呓般的那腔呼喊:“噩梦,噩梦”。而与这噩梦相关的人和种种真相则早已沉入岁月的深渊,一如低音弦乐器幽暗、厚重、无法窥见的茫茫弦音……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王的盛宴》是陆川的新作,担任作曲的是刘彤,这也继影片《南京!南京!》之后,第二次为陆川导演的影片作曲。刘彤一向低调,却是当今“学院派”作曲家中雅、俗通吃的一员猛将,不仅以精湛的管弦乐写作功力见睹于歌剧、舞剧和交响乐等杰作中,也藉诸如《寂寞让我如此美丽》这样的名篇、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音乐主盟等宏构而广受好评。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王的盛宴》 作曲刘彤

 

那么这次的《王的盛宴》呢?应当说,虽然作曲和导演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当,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题材,如何拓新境、放异彩、赢观众,他们所面临的课题难题和挑战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角度和需要努力的层面不同。音乐是电影体验的一部份,人们不仅仅看电影,也同时在听电影。耳朵是我们心灵的第二双眼睛。

    著名美国作曲家阿伦·柯普兰曾说:“电影的屏幕是冷的,音乐就像屏幕下的小火苗,温暖着屏幕”。还有一句听起来有些似是而非的电影音乐格言:“最好的电影配乐,是那种让人感觉不到的配乐”。这些话各有角度,也都不无道理,却也皆属昔日老套。晚近,特别是当今的电影音乐创作实践和美学观,早已大为改观。许多作曲家在肯定“配乐”的从属功能同时,也力求从音乐的本体出发,让音乐在电影的主体叙事中,发挥其独特的、更为积极而主动的功效。听《王的盛宴》的配乐,就带给人这样的感受。在这部立意新颖,波澜起伏的史诗性影片中,还波动着许多别样的听觉辉彩和音乐解读。让我们先来挑几场戏来看看听听……

 

                                击缶而歌《鸿门宴》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约两千字。但广为流播也是人们最熟悉的还是取自其核心段落的那句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剑在明处,意在暗处,这一明一暗就是它的戏剧性。影片中,围绕这场戏构思的配乐精炼而巧妙。这里略去前面一大段箫的独奏,只看“项庄舞剑”的场面。此时旋律隐去,着意凸显的是打击乐和各种动效。几件有音高的打击乐器在三度音之间左右叮当,铿锵作响,将明处的剑影、舞态和境况尽收其中。而从背景中不时传来的定音鼓的阵阵锤音,则敲动并契合着暗处的“意”。这看不见的“意”可听,遂不仅仅是项庄的“意”,也牵动着观众的心。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其实,这叮当作响的声音和场景并非一般依景而作,而是与“击缶而歌”这句成语有着某种共鸣和历史呼应。fǒu)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瓦质敲击乐器,所谓击缶,即敲击瓦罐陶杯伴歌的意思。历史上最著名的“击缶”典故,就发生在秦代两位国君之间。如此,这叮当作响的声音就不仅仅是贴景的配乐,也成为一种历史的穿越和昔日的回声。

虽然这“叮当作响”的声音已经“举重若轻”的将场面反衬得颇显张力,但如果只是这样的敲敲打打,似乎还不足以表现“沛公”的惊心和“鸿门”的动魄。因此,在剑指眉心,杀机毕露的最惊险和最紧张时刻,弦乐群低音区的簌簌颤弓和高音区的持续上滑音,加速的定音鼓节奏,以及钢琴低音区的森森震响等动效,都同时涌来或相继凸现。加上其他一些异响奇音,如笛音模拟的战马嘶鸣,似见“鸿门”之外兵马急的逼迫情景,从而再拓一方想象空间。

                                       

         垓下“急急风”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垓下,古代地名,位于今日安徽宿州市的灵璧县东南。如果不是因为项羽当年兵败在此,“垓下”这名字也许早就被人遗忘了。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王的盛宴》中的项羽,英气勃发,侠骨柔怀。从当初的西楚豪杰,不可一世,到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直至兵败垓下,殉剑自绝。这一切,都在导演的镜头里起伏跌宕,也都在作曲家的乐谱中荡气回肠。[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英雄的战马冲到了垓下。高大的骏骑依然不可一世的嘶鸣,但马上的主人已经寡不敌众。“时不利兮骓不逝”,败亡前的项羽孤傲而苍然地吟唱起了《垓下歌》。这历史的真实宛如戏,不啻舞台一幕。正可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那一刻,银幕上翘然响起了金属打击乐器敲击的“急急风”,这来自京剧武戏锣鼓点的节奏,激越、急切而紧张、与裹挟其间的箫与弦乐的凄婉吟唱交相呼应,携手而鸣。这类似“紧拉慢唱”的配乐既“击打”出项羽不屈的最后英姿,也有对一代霸王如此结局的叹惋之声。另外,低音弦乐器持续的隆隆背景,中国大锣的阴森空旷声,以及尾声全奏时定音鼓持续的肆力滚奏,都使这场戏的激烈和悲壮氛围得到很好渲染和烘托。

 

 

                                   笙歌咏韩信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韩信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却也悲剧性的成为汉朝第一个被杀的大功臣。在《王的盛宴》中,依照导演陆川对韩信“一面是战场上的诗人,一面是生活中的孩子”的理解,对这一人物给予了理想化的塑造。其中,“韩信之死”这场戏,是为着意彰显的一个高潮。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韩信被控或蒙冤的罪名是涉嫌谋反。是在吕后的威逼下由萧何诱骗入宫,被斩杀于长乐宫钟室的,时年33岁。影片中的韩信是被绞死的。那一刻的配乐,出现了全片中唯一的人声——没有歌词,全然仰天长啸般的“啊”字混声合唱。这段合唱虽然只有2分多钟,却呈现着不同的情感意蕴和层次。前段情绪沉郁,气息徐缓、庄重,好似悲天悯人的浩叹。定音鼓的声声锤音,撼动人心。中段,合唱经过一个下行小二度的旋转,昂然一个高八度的跃升,其悲歌的基调随之一转,立刻变成一曲感天动地的颂歌。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这其中,最精彩也最催人泪下的一笔,是笙于颂歌的灿然浮现。这象征着理想、光明和韩信那般纯真的笙韵,带着管风琴般的天籁,又像是滚滚红尘中的一朵玫瑰,冉冉起身,翘首于人声的怀抱,被合唱的壮怀拥抱着,托举着,谦谦摇曳,徐徐升腾,渐渐远去。最后,只剩下合唱惜婉而深情的咏叹,告慰着远去的英灵和普天下所有善良的心……

 

 

                                       悲也萧何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萧何割韩信首级”这段戏只有不到三分钟的场面,但人物内心的纠结与冲突却十分残酷和激烈。众所周知,箫韩二人的交情非同一般,无论是知遇还是知音,都可称莫逆之交。成语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都与韩信有直接关系。然而,在面对王令还是亡命的选择时,萧何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亲手割下朋友的头颅,这是箫何的被迫之举。那利刃割在已经死去的韩信颈上,却痛在良心未泯的箫何心上。此刻,这份深重却又无法言说的悲情已经全然交给音乐来表达,不过这音乐中似乎还另有隐情。如果不仔细听,你会以为只是一把大提琴的悲歌。其实,更苦的悲情还不在这把琴上,而是隐藏在大提琴身后的那支管子身上。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管子,又名筚篥,源自古代波斯,西汉时传入中国。《旧唐书·音乐志》上言其“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这里,悲苦的管子其实也并不是“隐藏”于琴,其孤籁之音也给大提琴的弦脉融入了腔体气息,从而蒙上寂寥虚幻的空虚感。这段管子与大提琴的合鸣是那么的形象、深刻和到位,非常契合箫何此刻的心情和处境。

当然,这其实是作曲配器上的一种手法和效果,但却与剧情和人物产生了某种暗合,从而通过音乐,在视觉之外又营造出一个新的想象维度。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小调不小  

 

听《王的盛宴》的配乐,可以明显感觉到其浓郁的民族韵味。再,就是时时流露的悲郁气息。这是因为影片的音乐主题采用了中国民族调式体系中的“商调式”,这一源自中国宫廷音乐雅乐中的调式同时又与西方大小调体系中的自然小调相契,都透溢着某种暗淡、忧伤、甚而悲哀的感情色彩。这种有机的构建一方面是出于对影片整体气息风貌的考虑,同时也从音乐考证学的角度,契合了汉代音乐崇尚“以悲为美”的时代风尚。有文献显示,两汉时期,悲哀之音已经成为上至宫廷,下至百姓娱音赏的美之标准。其原因多因为战争离乱带给人们的不幸,以及汉代人对自身命运探求的孤寂。就连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所赋的“大风歌也是慷慨悲歌,泣下数行。而这种契合其实已经超越单纯的配乐,成为电影整体韵味的组成部分。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同样是悲,但因悲之由来不同,也悲之有别。就《王的盛宴》的音乐主题来说,其旋律虽然含有小调的忧伤暗淡气息,但通过作曲家对乐句、音型、动机、节奏、和声、调性以及配器等方面的改变和编织,使其呈现出多义性,它就像一个母题,可以派生出多个不同性格和韵味的主题。这样既解决了配乐本身的需要,也适从了这部影片所特有的非线性叙事特征。[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比如影片的片头,在笙的轻轻吹奏中,这一主题就已经“不悲不亢”的初见端倪,只不过因为它裹在笙的自然和声中,听得不是特别清晰而已。再如,在“项羽马队进薛城”这一场面,在鼓与弦乐刚劲有力,顿挫如马奔的节奏背景上,该主题以“动机”式的变体,在笙的簧音中露出怪诞的姿容。紧接着,它在长笛那里摇身一变,又奏出温馨甜美的旋律,这也是该主题在影片中最迷人的一次显露。那一刻,是马上的项羽与迎候人群中的情人虞姬眉目传情的一幕。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在配乐表现“刘邦破秦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的时候,这一主题得以较完整的呈现和抒发,但音乐情绪是冥想舒展的。影片最后,在“刘邦之死及旁白”这一段落,它又“高处不胜寒”般的,让独奏大提琴孤寂地唱成了一首婉歌。同一音乐主题的变幻再生,而又不离其宗。这是作曲家手中的一大法宝,自然也见出作曲的高低之功。

 

 

                                笙情并茂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王的盛宴》是一部带有史诗色彩的影片。但影片的配乐并没有使用大型管弦乐队来状绘和铺展,而是使用了以简洁有效为标准的乐队编制:弦乐队、长笛、定音鼓,几件民族乐器和其他一些效果性零打乐器。这一点也与影片力求其“史诗性不靠宏大场面来凸显,主要靠剧情和人物命运来展现一个时代”的创作理念相吻合。而几件民族乐器的选择和运用,也有不俗的考究。首先,箫、笙、管子、古琴,都是汉代常见的乐器(倘选用二胡就有些“不合时宜”,因为二胡始于唐代)。再,就是无论独奏、合奏、以及在各种音乐织体中的融入都各显其能,别具风采。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这其中,笙的运用显得尤为突出,几乎贯穿整部影片。笙是出自我国本土的最古老乐器之一,成语中“滥竽充数”的“竽”就是古时笙的别名。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吹奏和吸奏并举,还可演奏和声的吹管乐器。其音色甜美柔润,兼有管乐器和簧乐器的双重音效。18世纪初,笙被传教士带入欧洲后,还对管风琴的制作和发展产生一定推进作用。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笙多见于独奏和民乐合奏,但在一部影片配乐中作为核心乐器来使用,尚不多见,因此也就倍感清新。《王的盛宴》中的笙情彩多姿,韵致斐然。比如,在前面提到的 项羽马队进薛城”场景中,它是轻佻怪诞的。在“刘邦项羽舞剑成兄弟”一场中,它与箫的合奏温情款款。在“萧何与吕后对话”中,它阴晦而冷漠。当出现在韩信临死前的“长廊回忆”时,它又是一腔怅惘与梦幻。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公元前195年初夏的那天, 62岁的刘邦已经奄奄一息。他几乎把所有让他放不心的臣将都送入了永恒的深渊。此刻,他也来到了这深渊的边沿。大提琴用低得不能再低的弦音唱起最后的挽歌。随着三声空旷的鼓音,王的盛宴彻底结束。一切的曾经,荣光、欲望、争斗和真相都坠入黑暗的深渊,就像片尾那徐徐移动的字幕黑底。此刻,在弦乐簌簌波动的空寂背景上,独奏小提琴叹然而歌。渐渐潮起,又涌新波。那,也许是又一朝新的王的盛宴……

 

     [转载]听《王的盛宴》有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