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讀凌翔先生《印鑒》

(2020-11-26 16:55:45)
标签:

阮雍军文

分类: 神游古今(讀書)

读凌翔先生《印鉴》

凌先生主编的《印鉴·庚子号》(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9)为两册,一册的副标题是《易均室辑拓印谱两种》,另一册的副标题是《历代文人篆刻展览图录》。这套书非常精美,是本大书。所谓大书,我的定义必须具备这些条件:一、资料性,即它对研究者具有资料的价值;二、探索性,它本身具有研究的探索性;三、传世的可能性。一本书如果具备这三个条件,我认为那就是一本大书。接著分述如下:

一、资料性。《易均室辑拓印谱两种》,此册书虽然是两种印谱,但是,这两种印谱对于瞭解明清印学的大概,以及民国印学面貌,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通过这两种印谱可以窥见易均室先生孜孜于印学的行止。正如陈光建先生在本书的前面写道:“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先生曾说:‘世间不可无易均室’。”这是何等的赞许!相信读者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当会赞同沙孟海先生的赞词。《历代文人篆刻展览图录》,此册是一个民间藏家的藏品展览,将藏家的藏品展览出版图录这是功德无量的事,其资料性便不须赘言矣。

二、探索性。凌先生在《历代文人篆刻展览图录》的开头写了一篇文字,说明了这个展览的缘起、策展和规模,阐述了收藏和印学研究的旨趣,以及对于文化历史的情怀和探索。写的非常精彩。印学虽然小道,但当你浏览这套书的以后,印学的深邃将令你油然而生。印学除了具有艺术的性质以外,鉴定、蒐集、整理前人的作品已然成为历史学的一个旁枝。在这方面凌先生所下的功夫令我佩服。图录中的每位篆刻作者,凌先生都花很大的功夫去挖掘,以彰显作者当时的交游、创作活动等的史实。如清代的吴晋、怡云、贵徵、余锷等等,这些名气不显的印家在当时都有作品和活动,对于印学的发展历史并非可有可无的存在,成为印学史的重要资料。凌先生的钩沉功莫大焉,其心血和成就溢满书页间,令人叹服。

三、传世的可能性。由于这套书都是藏品的汇集:一册是两种印谱,可谓善本重印;另一册是实物藏品印章的图录,加上凌先生为每位印家作的小传,并附索隐。这使得本书价值培增。在和平年代,藏品在拍卖市场中流行,传世已然是事实。所以,图录和藏品相得益彰。并且会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使印学研究的学术价值愈益提高。嘉惠后来自不待言。

除此以外,意犹未尽者:

1、感慨最深的是,这些篆刻作品,无论好坏,文人治印的气息充满其间。例:《历代文人篆刻展览图录》一二八页,清代戴熙印,长款言东坡赏心十六事,极有趣味。类读《古文观止》耳。不赘例举,请同好一览。

2、《历代文人篆刻展览图录》一四五页:“白石山人(明)生平待考。庚辰年(一六四0)刻‘听雨楼主人’”此印在本书一一四页。观是印,觉此公不让文、何也。这也是凌先生写下的少有的“生平待考”四个字,深知凌先生的遗憾,确信均将成为凌先生未来的目标。

3、《历代文人篆刻展览图录》九0页,印蜕“果香书室”。窃意:此印开日后徐三庚印风之先河。没有根据,臆断而已。然任何创作都不可能没有依旁或启发。

以上读书感想,姑妄言之。

2020-11-26于三汉堂 阮雍军

讀凌翔先生《印鑒》

凌先生主編的《印鑒·庚子號》(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9)爲兩冊,一冊的副標題是《易均室輯拓印譜兩種》,另一冊的副標題是《歷代文人篆刻展覽圖錄》。這套書非常精美,是本大書。所謂大書,我的定義必須具備這些條件:一、資料性,即它對研究者具有資料的價值;二、探索性,它本身具有研究的探索性;三、傳世的可能性。一本書如果具備這三個條件,我認為那就是一本大書。接著分述如下:

一、資料性。《易均室輯拓印譜兩種》,此冊書雖然是兩種印譜,但是,這兩種印譜對於瞭解明清印學的大概,以及民國印學面貌,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通過這兩種印譜可以窺見易均室先生孜孜於印學的行止。正如陳光建先生在本書的前面寫道:“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長沙孟海先生曾說:‘世間不可無易均室’。”這是何等的讚許!相信讀者通過這本書的閱讀,當會贊同沙孟海先生的讚詞。《歷代文人篆刻展覽圖錄》,此冊是一個民間藏家的藏品展覽,將藏家的藏品展覽出版圖錄這是功德無量的事,其資料性便不須贅言矣。

二、探索性。凌先生在《歷代文人篆刻展覽圖錄》的開頭寫了一篇文字,說明了這個展覽的緣起、策展和規模,闡述了收藏和印學研究的旨趣,以及對於文化歷史的情懷和探索。寫的非常精彩。印學雖然小道,但當你瀏覽這套書的以後,印學的深邃將令你油然而生。印學除了具有藝術的性質以外,鑑定、蒐集、整理前人的作品已然成為歷史學的一個旁枝。在這方面凌先生所下的功夫令我佩服。圖錄中的每位篆刻作者,凌先生都花很大的功夫去挖掘,以彰顯作者當時的交遊、創作活動等的史實。如清代的吳晉、怡雲、貴徵、余鍔等等,這些名氣不顯的印家在當時都有作品和活動,對於印學的發展歷史並非可有可無的存在,成為印學史的重要資料。凌先生的鉤沉功莫大焉,其心血和成就溢滿書頁間,令人嘆服。

三、傳世的可能性。由於這套書都是藏品的匯集:一冊是兩種印譜,可謂善本重印;另一冊是實物藏品印章的圖錄,加上凌先生爲每位印家作的小傳,並附索隱。這使得本書價值培增。在和平年代,藏品在拍賣市場中流行,傳世已然是事實。所以,圖錄和藏品相得益彰。並且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使印學研究的學術價值愈益提高。嘉惠後來自不待言。

除此以外,意犹未尽者:

1、感慨最深的是,這些篆刻作品,無論好壞,文人治印的氣息充滿其間。例:《歷代文人篆刻展覽圖錄》一二八頁,清代戴熙印,長款言東坡賞心十六事,極有趣味。類讀《古文觀止》耳。不贅例舉,請同好一覽。

2、《歷代文人篆刻展覽圖錄》一四五頁:“白石山人(明)生平待考。庚辰年(一六四0)刻‘聽雨樓主人’”此印在本書一一四頁。觀是印,覺此公不讓文、何也。這也是凌先生寫下的少有的“生平待考”四個字,深知凌先生的遺憾,確信均將成為凌先生未來的目標。

3、《歷代文人篆刻展覽圖錄》九0頁,印蛻“果香書室”。竊意:此印開日後徐三庚印風之先河。沒有根據,臆斷而已。然任何創作都不可能沒有依旁或啟發。

以上讀書感想,姑妄言之。

2020-11-26於三漢堂 阮雍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