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赵朴初书法作品赏析

标签:
文化 |
1928年,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四明银行行长。1938年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主任秘书,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1945年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民主促进会。1946年后,任上海安通运输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1977年,北京书学研究会成立,赵朴初即被推为会长;1981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赵朴初又当选为书协副主席。此外,他还曾担任过“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的名誉社长(1983)和第五任社长(1993)。从当代书法史、书法发展史等角度来看,赵朴初都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历史性坐标。
他的书法以行楷书擅长,脱胎于李北海、苏东坡,字的体势向右上方倾斜,结构严谨,笔力劲健而又有种雍容宽博的气度,隐隐透出一种佛家气象。书法作为一种情感寄托和内在修养的外化,而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又必然地会和人的精神相关联。“书如其人”、“字如其人”即言此理。
二、 家学渊源
1907年11月,赵朴初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
其十三世祖赵文楷是清乾隆举人、嘉庆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嘉庆四年(1799)封正使出使琉球参加国王加冕典礼。
五世祖赵畇34岁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国史馆编修,实录馆总裁,广州、潮州知府等官,清帝光绪御赐匾额“四代翰林”耀其门庭。赵畇次女赵继莲许李鸿章为继室,成为李鸿章的岳丈。
1927年,赵朴初在表舅创办的上海“中国佛教净业社”做秘书,走上了研究佛教事业的道路。有缘接触中国佛教领袖太虚法师和圆瑛法师,同时,广泛接触专家和学者,谈诗论艺,寻经问道,为其后的书法精进奠定了厚实的基础。1935年,经恩师圆瑛大师介绍,赵朴初正式成为圆明讲堂的佛教居士。赵朴初在书法上对晋唐宋明时期书法都作了研究,尤致力于宋代苏东坡及魏晋二王”。他的博学和个人高尚的人品和修养使得他的书法饱满奔放、隽秀浑厚、俊拔清新、雄肆凝重。赵朴初一生勤于翰墨,临池不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数年积淀,成就了“赵体”的书法艺术。
三、赵书的风格特色
1.贵和尚中的精神内核
2.清新隽永的文士风度
朴老笔迹,多是他所作诗稿,这些凝结书家情怀的诗稿才最可窥见赵的精神世界。静观朴老遗墨,似同高士对晤,与语如兰。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
3.缜密谦恭的学士姿态
黄宾虹说,“诸病可医,唯俗病难医。以格调入字,以学识入字,实乃书法正途也。”如果书法不参佐以学识修养,则一定匠气十足。在书法中,学识不仅表现为一种自家面貌,更表现在书者用笔结字中的“古意”和法度。《书谱》所言:“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躁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
赵书显出一种严谨的法度。从赵书的结体看,明显带有苏字的特点。苏轼所生活的宋代正是强调学问、个人修养的时代,禅宗思想将人格修养的完善,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赵的性格具有宋代士人的特点,他的字,表达了寻求生命意义、追寻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的主张。对于人生,赵朴初持有理智、平和、稳健的态度,对于学问自然会有一种缜密严谨的作风。折射在书法上,表现出规整雍容的气韵。
4.浑然精深的居士禅智
历代高僧大德,尤喜以书法结善缘,故而沙门亦多书法大家。在朴老以前,中国书法史上有四位著名的佛门书法家,一是北齐的安道壹,二是由南朝陈入隋的“二王”传人智永,三是唐代与“草圣”张旭并称的怀素,四是近现代律宗大师弘一。僧人书法,必有佛性。赵朴初居士的字显示一种长于思理的佛门禅智。
读朴老的字,特别是晚年真是字字如莲花,笔笔有梵音,字体古雅平和,萧散自然。典型的例子是他书写于北京医院的遗嘱:“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流水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短短三十二个字,写得一丝不苟、一尘不染,宁神静气、淡定自如,结字布白却似乎又能照见万象,充满了释家所独具的智慧的精神。朴老的大仁心和大智慧浇开了朵朵墨花,在这朵朵墨花中似又现出无尽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