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家长、教师和孩子们的一篇很好的范文:《戒懒文》
标签:
陈白沙方正宋体行楷简体 |
分类: 学习分享 |
注解:
由于找不到这篇戒懒文的正注,我尝试搜索了一下典故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这篇短文首先引用了七个典故:
(1)
舜:舜帝,也称虞舜,黄帝的八世孙,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因生于姚地,以地取姓氏为姚,姚姓族人是黄帝、舜的后裔;舜是由尧帝经过考察而提拔成为部落首领的。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而小时候的舜,要带弟弟妹妹,放牛羊,打猪菜,拔草,煮饭,刷锅,洗碗,能干的活都干,不能干的活学着干。
我认为句中的‘善’应通‘膳’,意思是说:小时候的舜(还不是‘帝’)很勤快,为了做早饭,闻鸡啼就起床了;另一个意思也可以说:舜每天一大早在鸡鸣时就起床外出为帮别人而做好事了。
(2)
古代周公,说的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又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虽然夸张,但表现了周公求贤若渴、为做好一件事情而孜孜不倦的精神。
(3)
仲尼是孔子的字。孔子,名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排行老二, 汉族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这句是说:孔子在思索学问和思考人生的时候,甚至到了晚上都不睡觉的地步。
(4)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衡幼年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后来贫穷但勤奋的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5) 又闻车胤能囊萤
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公安曾埠头乡)人。历任中书侍郎、侍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被会稽王司马道子世子元显逼令自杀,死后追谥忠烈王。
该典故即是“车胤囊萤”的故事。囊萤,是指捕捉萤火虫用绢囊装着。因为车胤小时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但他自幼聪颖好学,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因而学识与日俱增。他长大成人后,以博学多才、聪明英俊而称誉乡里。
http://s14/middle/6cf1edffh95df555e094d&690
(6)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韩愈焚膏出自韩愈的《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膏, 油脂之属,指灯烛;晷,日光。后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
(7)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晋长沙太守放孙,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南长史,有集十卷。
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他觉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费光阴。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梦醒,见一丝亮光从窗缝里钻进来,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他起身对着亮光看起书来。孙康不顾寒冷,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http://s4/middle/6cf1edffh95df5cd99803&690
全文引用了七个典故,介绍七个成名的古人做事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事迹,再加上作者自身的观察体会,列举了“官懒、将懒、 母懒、夫懒、 猫懒、犬懒”的后果,指出懒字最为害,最后教诲弟子们:莫懒怠!并要求弟子把这个作为座右铭来时常警诫自己。
http://s3/middle/6cf1edffh7563229f1232&690
此文是明朝圣贤、著名教育家、江门籍的大儒陈白沙先生为他的弟子写的,虽然过去了五百多年,细品之下,发现它仍有非常高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现时我们国家处在史上最和平年代,科技日新月异、物质空前的繁荣,许多小孩子生活条件都很好,没有受过很大的苦,因此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学习懒散的现象很普遍。藉此向广大教师和家长推荐一下这篇文章,勤加督促好学子们,抓紧有限的时间,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因为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肩负着。
最后,我也想引用一句关于勤奋的古语来勉励各位家长的孩子、兼自勉:
http://s8/bmiddle/6cf1edffh95df637c4d87&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