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患关系危机的防患意识
(2012-07-04 22:16:04)
标签:
杂谈 |
浅谈医患关系危机的防患意识
广慈心理咨询中心
我们都知道,我国中医理论的精髓《黄帝内经》中,早已经把人体疾病的诊断依据说的很清楚了。那就是五脏六腑、阴阳、血气、经络、湿热、虚寒、情志等。这种医疗模式不但从人体脏器出发,还从天、地,气象,哲学,心理情绪、情感,以及行为举动等方面,去诊断和治疗患者的问题。充分考虑了人体内部思想活动的因素。所以治疗起来是结合药物、针灸、穴位按摩、心理暗示等手段。相对来看,治疗后患较少。而现代医学的发展却是引用了外国西医理论模式,更多地注重了遗传学,神经学,细胞,器质性解剖的因素来考虑治疗方案。无外乎是诊断,吃药,打针,开刀的医学模式。可以说这种模式是忽略了人的心理思维和认知、行为等方面可以致病,也会出现身体症状的因素。这就将医生引向一个只有器质性病变,才会导致症状出现的误区。自然就给患者的治疗方案是:检查、诊断、开药、打针、开刀,疗程,换一种药试试的把控性疗法。而将患者引导到,身体或心理不舒服,就去医院看医生。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被动地听从医生的建议,这样药,那样药,吃了很多,效果却不明显。这时就只好接受打针。症状还没有消失时,又深入地从器官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上去考虑,就考虑接受开刀。结果一些病人即使开了刀,症状还是没有消退,反而其他的问题又出现了。这就让医生陷入困境,只好请病人到设施更加先进的医院看病。从而让医治模式在探究摸索型、病案、药物试验型的道路上辗转反侧。结果出现误诊误治现象,降低了治疗效果。这时,将自己全部交给大夫,把生命权也交给医生的患者,对医生,甚至是对医院的信任度急转直下。嘴上又说不出来,只好对医生的言谈举止,或者是点滴失误性医疗差错,揪住不放,试图达到心理平衡。同时对医疗服务的心理需求范围增加。搞成医务服务似乎也是“上帝与雇主”的关系一样
医院是一个以救死扶伤为最终目标的机构,它不可能做到像其他服务行业那样,时时处处让人们满心欢喜。因为人体对于疾病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病而异的;医治病灶,也是因技术而异,因设备而异,因环境而异,因科室而异。它具有生命性,特殊性,及时性和病症轻重、复杂性等特点。是需要病人、家属和医生共同配合的一个服务体系。人们不能够像去餐馆要了一份饭,结果发现有异物那样,不但拒绝买单还要求赔偿来对待医疗过程。当然,医生也不能够把治病疾病当成买苦力,你出多少钱,我办多少事。
所以,想要真正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以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还是要从“医患”两者思想观念上下功夫。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世界上人们可能会得的疾病有70万种。而真正被科学界研究证实的得病原因,只有三千多种。还有那么多的疾病原因一直以来都没有被找到,直到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才发现,这更多的疾病发病原因,是直接跟人们的心理因素和社会诸因素有关的。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首先严重地威胁到现代人的健康长寿。有人说心理咨询、治疗也将会成为继“青霉素”以来的又一次医学革命。这话一点都不过分。就像人们在八十年代时人们见面就问“你下海了没有?”九十年代见面会问:“你发财了没有?”而21世纪见面会问:“你开心快乐吗?”一样,时代变了,就医和医治思想观念也得跟着改变。
在时代这样快速地变迁下,如果作为一名患病者,你还是坚持八十年代的理念,身体哪里不舒服就去找医生开药吃,而不考虑自己近段时间是不是心情不好,心里有什么困惑的事情发生的话,你就是医生误诊误治所谓“病”的帮凶。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如果仅仅是从生理考虑患者的症状,不给患者做心理排查后再做出诊断和提出合适的治疗方案的话,不掌握一些心理学常识进行转诊的话,你可能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医生,会被时代所淘汰。
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普通患者不接受心理问题的诊断,甚至抵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他们说:“不给药,你看什么病?”逼着心理医生给药治疗。他们把心理问题当成是精神病或神经病,是“疯子”来看待。更不敢承认自己存在的心理障碍。人们有所不知,心理疾病却有一个症状,那就是越不承认自己有精神问题,就越说明你的心理精神问题更严重。越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说明你的心理问题较轻。另外,到目前,大部分的医务工作者,对心理问题也持不信任的态度。甚至认为心理问题是小事,是病人想的太多,让病人想开点就行了,不需要去治疗。岂不知,心理问题会让人无法工作、学习,无法正常的与人交往,无法和亲近的人建立良好关系,无法顺利完成性行为,无法教育好子女,会让人感觉自己有身体疾病;甚至心理障碍会让人发疯、自杀、杀人等等。有时候心理问题比身体病变带给人们的伤害、损失还要大很多倍!糟糕的是,心理问题医治不当,更会加重身体和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对个体起双重负面作用。
当然,要彻底消除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以上两个方面做到,虽然是大头,但还是不够的。国家医疗政策和医院医疗管理水平也得跟上。疾病的诊疗过程,还需要更透明,在做好患者需求服务的同事,要更耐心细致地让患者了解到医疗风险的存在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医疗纠纷和医患冲突的减少,需要患者自己,医生、医院、国家和社会共同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这可能会需要几代人中的一部分人,用生命付出代价。如果你的思想观念不变,如果你只接纳药物治疗,如果你认为吃药方便、快捷、省事,这很可能就是你!但是,只要把抱怨的时间,把找别人麻烦的精力,把在医院、科室、大夫之间奔波的功夫,多用在反思自己言行,成长自己心灵上面,从自身内在去找原因,从而修复我们内心,或者直接去合适的心理咨询,跟信任的咨询师聊聊机构的话,你的人生一定是从此变得很精彩的!你就真的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看医生了。所以说,付出代价让自己不得病,比得病后花代价去治疗更来得有生命意义!
20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