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中秋的珍贵记忆
景秀
自古以来,中秋节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思念的多产时节。多情的人们赋予了它极为婉约、忧伤的意义。惹得人间一派秋风、秋雨、秋煞人的抑郁气氛,但也不失一种哎怨的美丽。
虽然中秋年年有,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每年的中秋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60,70前的人们,更是有不同的深刻印象。说真的,现在的中秋节,不过是月饼漫天飞,短信满天飞,问候更是穿越时空,抵达在顾主、同事、朋友、师生、同学、上下级等亲情、友情、爱情间流淌着。而情愫却逐步稀少;真情却每况虚空;真诚却日渐褪色。人们似乎刻意地要表达一种关心多了,礼节多了,面子大了的含义,而真情少了,人情薄了,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了。这个结果难免让人内心失望而戒备,外表客气而虚假。
我就在想,是不是因为如今生活中缺少了某种东西?那是什么啊?
还好,今年的中秋节因为姐妹和外甥的到来,我过得尤为简单而实惠。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让我倍感温暖和愉悦。虽然也才三个月没有见面,虽然只是两天的时间,也只是一起逛逛街,吃吃小吃,但是依然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连儿时的趣事也没有放过。心理踏实而宽慰。我外甥说今年的中秋节家族分成两边了,一边在老家过,一边在西安过。我和外甥开玩笑说,你是代表晚辈,你妈妈和姨妈是代表了我的同辈来慰问我的,这样才更团圆啊。一句话说得外甥一个劲地点头称是。
我们家族成员间的彼此亲密,彼此牵挂,彼此深爱,早在幼年时代就已经形成。这都是父母之间彼此恩爱、尊重,相互体贴、关心,被我们姐妹兄弟复制和延续的结果。以往每年的中秋节,我们所有人都会带上一家大小集聚在爸妈身边,按照传统的方式吃喝玩乐一天。吃着买来的现代月饼和妈妈亲手做的奇形怪状的月饼,其乐融融,亲情涌动。不过大家都要谈起小的时候妈妈做月饼的一些乐事。妈妈的月饼记忆犹新,不仅是因为它奇形怪状,还是因为我们大家还都是小孩的时候,参与做、看、守、盼、吃月饼的那个过程,那个景致。它至今还历历在目。它仿佛是温馨的营养,一直滋养着我们大家的心田。
记得那时候,每到中秋节前一个月,我们兄弟姐妹就像盼过年一样,扳着指头倒数日子。心头溢满快乐和喜悦。好容易等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妈妈再忙,都会早早地准备发面,置办甜甜的馅和简单颜料和工具。到了傍晚才开始起面、揉面、填馅、造型、上锅、点火蒸煮。这样往往要蒸两锅或者是三锅,忙上两三个小时才完成。也许是因为工作量大,也许是这时妈妈心里充满着甜蜜情感。这个时候,当我们要求也想参与揉面、造型时,妈妈总是高兴地同意。并且会把我们各自亲手做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代表什么的所谓小白兔、鱼、蛇、抢等等的面团,按照我们做出的样子上锅蒸熟。之后允许我们争着抢着找到它们据为己有。而这时,我们个个都会如获至宝,彼此炫耀:这是我做的小白兔,这是我做的蛇….。拿到后并不舍得吃掉,而是把玩许久,还要拿去给小伙伴相互欣赏一番。往往总是幸福甜蜜地相互尝上一口,才傻傻地各自吃起来。其实那味道是不如妈妈做的好吃的。可谁也不会这么认为,因为那是自己做的。
最诱人的还数那守月饼的时刻了。妈妈说月饼做好后,还不能马上吃,要先供给月亮婆婆,要不然月亮婆婆不高兴会割我们大家耳朵的。我们就会非常肃穆、恭敬地安静下来,躲在门后面看着妈妈把所有月饼端上院子里设的供台上。只见她双手合十放在胸前,低头低声言语三五分钟,然后满脸微笑地回到屋子里来干她的事去。听不清她说的什么,可是我们都会当真以为月亮婆婆会从天上下来吃一部分月饼。于是,我们的小心肝紧张地碰碰乱跳,门缝里挤着我们的小脑袋往外窥探。最小的弟弟妹妹就会忍不住地问:月亮婆婆怎么还不下来吃啊?我们也纳闷起来。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妈妈才会一声令下:好了,都去拿月饼吃吧!这时我们都会楞一下才反应过来,然后争先恐后地跑出去拿一个在手上。那种高兴,那种获得感和满足感,增加了我们内心的安全,踏实和温暖的感觉,让我们每个人心理都溢满了甜蜜的情愫。这时妈妈总是吩咐大姐二姐或哥哥们,拿上几个去分享给邻居叔伯、姑侄等。尤其是爷爷家和没有妈妈的那些邻居家。(我们没有见过奶奶,听说爸爸七岁就没有了他妈妈)他们每年都会吃到我们家的月饼。最后留下几个像大的向日葵一样的,被妈妈收藏起来,留到之后的几天都可以吃到香甜的月饼。
那时的月饼,也就是馍馍里面包入红糖、芝麻、核桃仁等馅儿,外表造型成为花鸟草虫而已。但是因为妈妈心中的信念被那样的仪式化了,感染了我们大家,也因为那味道甜而不腻,确实比现在的西式糕点美味。我们吃着月饼,整个八月份,每个孩子的脸上和内心都会洋溢着一致的兴高采烈。这类的民间节日一年也有好多,所以开心很多,亲子动手参与的满足感很多,在学校学习也更加的专心,根本不会让家长操什么心。那时候请家长的孩子很少,父母也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也没有父母接送孩子的现象。大部分爸爸妈妈都是在生产队劳动。像我们家里一样,爸爸在外面做工,妈妈在生产队劳动的人家很少。那时的妈妈除了挣工分外,还要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缝缝补补,做饭洗衣。我爸爸可以说是个建筑师,一直在外工作,当我们醒来他就准备出发了,晚上我们睡觉时才回家。因此我们都很敬畏他。妈妈白天劳动挣工分,一到晚上,我们经常睡一觉醒来还看见妈妈在做衣服或者是鞋子。第二天总是神奇地看见一件谁的衣服或鞋子做好了。好生一个羡慕。就盼着姐姐哥哥们的衣服小了,穿不得了我们好接着穿上。
那时的村子里,一到吃饭的时间,“爸爸….回家吃饭…喽”的喊叫声此起彼伏,那稚嫩的童音加之鸡狗的叫声一合,简直就是农村天然的音乐。一到放学时间,孩子们聚集在生产队的大院场里,就地取材地玩着各种游戏。男孩子斗鸡,滚铁环,女孩子打豆包,跳房子,抓籽儿等。这还不过瘾,最过瘾的是大、小孩子,男女孩子一起参与的“老鹰抓小鸡”,“火车头”,“藏猫猫”等,特别是吸引来几个大人一起参与的时候,那简直就像唱大戏一样热闹。直到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各自的父母来喊回家,这才余犹未尽、连连不舍地离开。孩子们晚上做梦都会哈哈大笑。白天,因为父母承担的分工不同,妈妈总是会安排大些的儿女分担一些家务。因此,除了上学,我们还会分工洗全家人的吃完饭的锅、碗,收拾厨房的卫生。有的负责房子里的卫生,有的负责房前屋后的卫生,有的负责挑水,有的负责喂鸡、喂猪等。就连吃饭时,大家也是分头行动:拿筷子,端饭,抬桌子,按板凳之类的。整个家庭成员的功能无形中就有了分工式的发挥。大人一心作着大人的事情,孩子专心做着孩子的事情。大人为家庭的建设而劳作,孩子为自己成长、识字和帮助妈妈安排一家大小的衣食住行而合做。大家一起为未来更好的生活出着力,相互都有家庭的责任感和自我的成就感,同时也会有价值感。这个东西是生命的动力和意义所在。
我想,家庭是每个人心灵的最终归属,是人们获得最终安全感的地方。它应该充满了无条件的爱意。而记忆中的那些中秋轶事和儿时快乐的游戏,就是这爱的种子。家庭是一座爱的学校,教育的核心实质也是“爱”。而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这都成立。只要我们把“爱的种子从小就播种在孩子都心田,孩子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这种东西会随着爱一起传递和流动,使人性自然而真实地再现,成为我们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骨髓。
我的妈妈是智慧的,人性的、真正的女人。如今,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子女,孙子。爸爸也于几年前离开了人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空留下可怜的妈妈年近八十。因为丧失了最亲密的人,丧失了家族之长的功能,丧失了孩子们的需要而孤独寂寞,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那么聪明,那么勤劳、那么无私奉献的一个具有女人味的女人,枯萎了。妈妈生命也许即将消耗殆尽。而我们这么多曾经生长在她那温暖的羽翼下的子女,所能够给予她的,连起码的陪伴都做不到。也仅仅是给她一碗饭,一张床,一件冷冷的,空空的的屋子而已……
所幸的是,我那善良的嫂子,还能够像照顾婴儿一样地照顾她的起居。可是谁又能够给予她爱,给予她心灵的温暖呢?纵使我们搬去万千现代月饼,短暂地围坐在她身旁。她又在哪里感受我们的情—--她曾经为我们种下的“爱“的花朵呢?
妈妈的心不在了,都给了我们,还有一些也许去了爸爸哪里。她只是生命还存在着。所以无论我们在她面前做什么,她都没有情感反应了。也只有这中秋的记忆,能够帮助我们感觉到爸爸妈妈永远的存在!可是,妈妈,你还在啊,你认为你的子女在哪里啊?莫非还是一张张儿时的脸庞?是的,我们都还是儿时的我们,我们的心不在此时。因为我们没有像妈妈爱我们一样地爱她老人家!也没有像妈妈当初爱我们一样地去爱自己的孩子。
我们没有从内心去爱过爸爸妈妈,要不然,对于她弄在身上的排泄物,我们怎么会掩鼻离开?对于她的内心孤寂,我们怎么样会熟视无睹?为她擦洗身体时,我们怎么会敷衍了事?。我们在爱的学校里学到了爱,却只是享受、接受了爱,而忽视了施予的爱啊!没有从情感上施予的爱,那能叫爱吗?
想到这里,我彻夜难眠,更是羞怯难当。虽然天阴看不到月亮,可是我多么希望在月光里再次看看我们自己的内心!宇宙和人类是连为一体的,明月是多么给人类面子啊!
我们盼着中秋月明星稀的纯净夜晚。当皓月当空之时,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真实?
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轮圆月高高挂起!
2011年9月12日于中秋夜失眠后的午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