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受陕西电视台99.9连线对11月5日乾县灭门惨案事件的采访。

(2010-11-10 22:12:28)
标签:

教育

分类: 社会事件

接受陕西电视台99.9连线对115日乾县灭门惨案事件的采访。

   乾县的灭门惨案总算是成功告破了。然而,整件事情给幸存者造成的身体和心灵的伤害是很惨重的。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应该是应激事件。

我看那个儿媳妇对于女儿清醒后自己高兴不起来,还为医药费发愁的反应,应该属于应激障碍。她潜意识为了保护她,而让她回避面对整件事情,只是关注医药费问题。这是一种重大应激事件发生时较常出现的情景。正常的反应应该是首先了解还自动伤势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其他家人的生死或者伤势情况,然后是悲伤难过,痛哭流涕,哭闹不止等。

   这种应激障碍,会按照不同的人的性格和所受的教育背景,出现不同的表现。在时间上也有长短不同的反应特点。

    面对这种情况,周围的人们如果想去帮助他们的话,对他们最有用的方法是,无声的陪伴,而且是日夜的照顾陪伴。直到他们可以主动了解整件事情的经过和其他亲人的生死情况,并且大声地以哭天喊地,吼叫出气愤、述说出抱怨指责来,才算他们在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

   他们身边和周围的人们,最好不要追问事件的细节,更不要在他们跟前抱怨指责,咒骂罪犯等来发泄私愤。只是从行为上表达出对他们的同情、怜悯,支持关心,照顾和慰问。可以有物质慰问的,也只是默默地吧东西交到他们手里,然后轻轻拍拍他们的肩膀,或者握握他们的手就走开为好。

   等他们出院时,亲戚朋友接他们去到自己家里住一段时间,暂时不要回到事发处。

   心理干预的事情,最好是交给当地咸阳的咨询师朋友去完成。想去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应激障碍,也最好等到出院后,他们在亲戚家里身体得到基本恢复之后去。帮助需要连续性,而且要坚持每三天去一次,持续半年以上的心灵陪伴。切记去几次就不再关注的现象发生。所以不适合路途较远的咨询师朋友去完成,保证不了连续、长期和有效性。做到帮助不到他们都不要紧,起码不要去打扰甚至是第二次伤害他们悲伤绝望的心灵。给他们机会和空间去发泄心中的悲痛和绝望。

   尤其是那个幸存的妈妈,一定要防止她面对事实时,因难以承受绝望、悲痛而采取对自己生命造成伤害的举动发生。最好有她娘家人日夜陪伴照顾,直到她走出应激障碍的魔爪。对那个小可怜—一岁多的小女童,要多抱抱她,外婆等人要不离身地陪伴着她一段时间。

    当然了,罪犯的家人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从人性的角度讲,他们也是受害者。事件发生后,他们内心会出现恐惧,愧疚、自责、自卑等心理情感。也会在周围人面前抬不起头,更不敢也无法面对受害者。这种心理体验,如果得不到疏导或干预的话,也会伴随他们终身。正所谓良性谴责和道德的惩罚。罪犯的子女也会因为父亲的残酷罪行,在人格成长上受到严重影响。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某个家人所犯的罪,而去让他们承担不必要的心灵负担。

  至于罪犯本人,按说他对他的家庭还算是负责人,并不是不管家庭成员死活的无赖。他之所以用这种方式为自己获得财富,一是他的内向自私的性格;第二是他文化和法律意识不够;三是他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影响;第四就是他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影响。比如他可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过低地估计了法律和公安的力量等。也可能他本来就有病态人格。

   但是,不管他是因为什么,是什么动机,他的这个行为都是犯罪恶行,是不值得同情的。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一切残害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社会所要抛弃和杜绝的。否则人类还怎么样沿袭下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应该受到尊重。尊重的方式就是把他交给司法公安机关去处理,按照法律去制裁。这就是他残忍行为的最终代价之一。

 

2010年11月9日晚9点十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