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云安诗论略

标签:
杜诗云安诗夔州论略杂谈 |
分类: 杜甫 |
杜甫居蜀去蜀
摘要: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秋至大历元年(766)春末,杜甫流寓云安写下32首诗篇。云安诗是夔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云安诗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云安诗的山川风物,云安诗中的诗人交游、云安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关键词:
杜甫;云安诗;山川;交游;忧国忧民;再认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八月,杜甫从忠州来到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大历元年(766)春末移居奉节,在云安寓居了半年多。在这里,杜甫度过了冬、春两个季节,共写下了32首诗(据仇注卷十四,从《放船》至《寄岑嘉州》)。这些诗是杜甫夔州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们应该说可以加深我们对杜甫夔州诗的全面了解。
云安(今云阳县),据《旧唐书》卷三十九:“汉胊县,属巴郡。”又据明正德《夔州府志》晋改名为云安县:“晋属巴东郡,后改云安县。唐属夔州。”而改称今名则是在明洪武七年(1374):“皇明因之,七年为云阳县改。”据此,云安从汉至今。曾三易其名,名胊、名云安、名云阳。由于它在唐代领属夔州府,故我们在论及杜甫诗时应把它归在夔州诗内。但它对于夔州诗则又相对独立,因此人们又称它为“云安诗”。32首云安诗在470首夔州诗中,仅占十二分之一,可这些诗却反映了杜甫晚年生活的一个侧面,它们有的描写了云安的山川风貌和物候民情,有的反映了杜甫在云安的交游和友情,有的则表现了杜甫忧国优民的情怀。研究杜甫云安诗,不单是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认识,也是对三峡区域文化的建构和探究,亦是对历代在杜甫夔州诗上存在争论的再认识。
万里长江,在进入渝东和鄂西交界的长江三峡以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云安,虽不属传统意义上的狭义三峡,但却属今天所指的重庆至宜昌这个大三峡地区范围。它的山川、物候、民风民情和作为古代夔州中心的奉节相比较,应该说基本没区别。杜甫云安诗中对这些的描写,似可补充夔州诗之不足。十年前,笔者有《论杜甫夔州诗的山川形胜和风土人情描写》[2],今在此基础上继续伸论之。
(一)杜甫诗中的云安山川和城市风光。
云安作为渝东的千年古县城,形势险要,历史悠久然而却荒凉落后。杜甫《放船》诗曰: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
荒林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闺。
此诗写在杜甫从忠州船下云安,夜泊城下之际,是一幅古代云安县城的荒凉夜景图。市暗云寒,没有灯火照明,城市建筑在江边荒林上,没有路径,夜深了只有鸟而不见人,鸟见有客来而惊怪,这哪能和今天百舸争流,万商云集的云安县城相比呢?
云安不但是“江市”,还是一座山城、“石城”:
——《将晓二首》
由于偏僻、荒凉,且加蜀中战乱,即使是石城,仍然是夜要闭城,晨才开关,城内击柝之声方除,楼上鼓角之声又起,其荒僻令人生愁。云安城的地理环境,杜甫有《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描写:
东城抱春岑,江阁临石面。
诗人寓居云安时,居住在云安县令(即诗题中的严明府)的水阁,水阁的后面是山,旁边是石。仇注释此两句曰:城抱山,阁后也;石为邻,阁旁也。[3]可见即使是一县之长的严县令,其住居也难脱离山和石的环境。对于居住环境最具体、最突出的描写当数《子规》和《客居二首》之一: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哪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居所居堂,前江后山根。下堑万寻岸,苍涛郁飞翻。
葱青众木梢,邪竖杂石痕。子规昼夜啼,壮士敛精魂。
峡开四千里,水合数百源。人虎相伴居,相伤总两存。
诗人所居的水阁客堂,前江后山,岸高万寻,山木环绕,真乃险峻幽僻,更有老虎出没,与人杂处。象老杜这样的北方人要在此久住,恐怕是很困难的了。
(二)杜甫诗中的云安物候风俗
杜甫于永泰元年深秋到云安,第二年春末移居奉节,他见了云安的雨,也看了云安的雪,感受了春天的温暖,也尝试了入夏的炎热。如他刚到云安,即逢重九登高,写下了《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地偏初衣夹,山拥更登危。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
时令己是深秋,如在北国,早应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了。但当地人才刚刚穿上夹衣,可见并不寒冷。冬天呢,也不同于北方,几乎见不到积雪:
——《又雪》
南方见不到雪,即使下雪,也是不到地面即已融化,沾在山崖上的雪也是太阳一出旋即消失,雪于人可谓是遥远的事物。
云安位居楚之西南,地气温暖,冬天下雪却不积雪,刚一交春,天气即变暖和,草长莺飞。杜甫有《南楚》诗记此:
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
此诗写初春如画,简直令人赏心悦目。诗首联写云安春早,异于他处。“他处初春,必有余寒。惟南楚交春即暄,故云早早分。”(《杜臆》)颔联,写春天物事,江上不知名的草长起来了,岭头的云变白了,才在正月蜜蜂就开始采蜜了,还不到时令就听到了候鸟的鸣唱,多么可爱的春景!其实,这一年的春天卓在头年的十二月就来了,《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曰: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春早寒迟,夏天特热,杜甫写有《寄常征君》言及云安的夏天:
开州入夏知凉冷,不似云安毒热新。
杜甫在云安只寓居了半年,但却把云安的四时气候都写到了。当然,秋、冬、春三时的气候他是有体验而发,夏天的气候却是听人言说或是预见[4]。由于他有春冬两季的亲身经历,故尔对云安的春、冬描写更为细致、精采: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
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精力故山违。
——《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三
此首加上前面己提及的《南楚》,简直就是春天的组诗!它们是对春天的礼赞,是对春天的呼唤。
云安在楚之西南,杜甫称云安为“南楚”。楚本在南国,而云安又处在楚之南,其地气之暖,则更进一筹。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云安自古物阜民丰。云安最有名的物产有两种,均见于杜甫诗中,一是酒,二是盐。先说酒。杜甫还在忠州暂住之时,就闻云安之酒,其《拨闷》诗云:
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乘舟取醉非难事,下峡消愁定几巡。
长年三老遥怜汝,捩柁开头捷有神。
已办青钱防雇直,当令美酒入吾唇。
此诗写老杜对云安美酒的向往,人未到而心仪之,酒未沾唇而馋涎己流。云安曲来春,以高梁、荞麦加曲药精心酿成,它味醇芳香,甘洌净爽,入口浓郁,回味悠长。云安产名酒,见于典籍如《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引《郡国志》云:“南山峡西八十里有巴乡村,善酿酒,故俗称巴乡清酒也。”又《水经注·江水》云:“江水又迳(经)鱼复(奉节)县之固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据考证,这个“巴乡村”就在今天云阳县东30公里外的龙洞乡。据《华阳国志·巴志》:秦昭襄王时(前306一前
252),白虎为害,乃重募国中,“于是夷胊 http://img.univs.cn/20090624/2/20090624115852907363731.jpg”,即秦汉时云安县的古名,所言“清酒”,即“巴乡清”。于此可见,云安出名酒,至少有2300年以上历史。难怪云安酒之为后来历代文人所看好,所陶醉。如宋代范成大在《云安竹枝词》中唱道: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清代张问陶在《雨中泊云阳二首》其二写道:
冬暖雨声好,衾裳生嫩寒。酒香新曲米,诗意古云安。
陇麦春前秀,江楼雾里看。石城聊痛饮,东笑虎须滩。
今天云阳人民把曲米春命名为“杜公酒”,“巴乡清”名虽不再传,然云阳仍以产酒出名。
云安的盐业,杜甫在32首云安诗中尽管只有一首提及,但足见诗人在半年的客居云安生活中对现实的了解观照还是颇为深刻的: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
这是一首律诗,笔者在引用时截去了它的颔联和尾联。诗的首联言云安地气之暖,“烟碧雾黄,冬暖之色,”[5]。颈联写云安食盐产运情况。云安地暖,这可能和云安地下藏有大量盐泉有关。云安产盐,据《华阳国志》记载,早在秦、汉时代。汉朝时,云安即设有专理盐务的官。
至唐代,又设置云安监。监,是唐政府为管盐赋而专门设置。据《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四》,唐政府早先曾在全国设置十监管理盐赋,其中有夔州的大昌县(今巫山县)。唐顺宗时,复增设三监,其中就有云安县。《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四》:“夔州奉节县,有永安井盐官。又云安、大昌皆有盐官。”云安产盐,也有当地民谣《马岭谣》为证:“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
仇注卷十四在注说杜甫此诗时引张远注也说:“云安人家有盐井……皆贩盐自给。”应该说,盐业乃云安人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产业。
杜甫笃重亲情和友谊,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有关这方面记叙是很多的。比如与李白,与房琯、与严武、与高适、与岑参等等。晚年寓居夔州,由于年老多病,且加不能北归,其思亲念旧之情愈执,故夔州诗中忆念昔日生活和友情的诗歌更多。云安,是诗人客居夔州的一个重要驿旅,虽然居住的时间只有八、九个月,他不忘老朋友,也同时结交了一些新朋友。检录32首云安诗,计有以下篇什:怀旧的有《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二首》、《别蔡十四著作》、《寄岑嘉州》等。交新的有:《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答郑十七郎一绝》、《别常征君》、《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赠郑十八贲》、《寄常征君》等。由于论述杜甫旧交的文章较多,故此文只拟其在云安的新交作一简论。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
8月在云安寓居下来后,不到一月,就参加了郑十八等人组织的重阳节登高活动,并有《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记叙当时情况。郑十八者,郑贲也。仇注于诗题下注曰:“郑十八名贲,云安人。”关于郑氏,杜甫在云安还另有一诗《赠郑十八贲》详细介绍此公:
温温士君子,令我怀抱尽。灵芝冠众芳,安得阙亲近。
遭乱意不归,串身迹非隐。细人尚姑息,吾子色愈谨。
高怀见物理,识者安肯哂。卑飞欲何待,捷径应未忍。
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羁离交屈宗,牢落值颜闵。
水陆迷畏途,药饵驻修轸。古人日已远,青史字不泯。
步趾泳唐虞,追饭随葵堇。数杯资好事,异味烦县尹。
心虽在朝竭,力与愿矛盾。抱病排金门,衰容岂为敏。
此诗前14句,是杜甫对郑十八人品才能总的评价。起首4
句,总评郑十八乃温良恭俭让的士人中的君子,是冠于群芳之上的灵芝,故须亲近结交。接下来8句,“表郑才品,应上‘温温士君子’。”[6]郑十八与诗人同为遭逢世乱而流落云安,并在云安为卑官下吏。郑能持身守正,且才能出众诗文可法,但却不为当官而走“捷径”,实在是才德出众。诗的中12句,
“记郑交情”。[7]诗人盛赞郑才学堪与屈宋媲美,并比之为孔门高足颜渊、闵子骞,写自己于“羁离”、“牢落”的困境中得以与之相交实乃幸事,“或酌杯酒,或尝异味,皆往来情谊之密也。”[8]这首诗是杜甫于天涯沦落之际得遇知己的一首最笃重友谊的颂歌。在云安新交的朋友中,郑贲要算是他最为倾心的朋友了。
在云安相交的朋友中,还有一个“郑十七郎”,诗人有《答郑十七郎一绝》:
雨后过畦润,花残步屐迟。把文惊小陆,好客见当时。
此诗,仇注于诗题下引黄鹤注曰:“郑十七,郑十八,兄弟也。”[9]浦注亦云:“郑十七,乃十八之兄也,与十八携酒赋诗之后,十七郎复留宴,故有下二句。‘小陆’,比十八,‘当时’比十七。”[10]此诗称郑十七为“郎”,那么郑十八更年轻,郑氏兄弟均是年青人,他们的年龄与杜甫至少相差一倍以上,(杜已54
岁),应该说是“忘年交”。对郑氏兄弟的才学人品,杜甫是极赞十八(即郑贲)之才——“把文惊小陆”,把他比之为晋代陆机的弟弟陆云;也极推十七之义——
‘好客见当时”,把他比作汉代任侠好客的郑当时。
杜甫在云安时,还有一个“常征君”与之交往甚密。诗人有两首诗记其交游:
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白发少新洗,寒衣总宽长。
故人忧见及,此别泪相望。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别常征君》
——《寄常征君》
这两首诗,一写于永泰元年(765)秋,一写于大历元年春
(766)。[11]常征君其人,失其名,旧注无考。所谓“征君”,仇注于诗题下引“远注”曰:“汉魏以来起隐士谓之‘征君’。”
于此可知常征君乃是一个以隐士身份而被征召入朝廷作官之读书人。浦起龙注其人身份似更明确:“征君则非山人之比,尝征入朝堂矣,而今诎为外吏,必有嫉之使不容者,此诗所为扼腕也”。[12]杜甫言其“晚节傍风尘”,可知常征君其人也像诗人一样,是遇乱遭嫉而于晚年奔走流离至蜀而去开州作卑官小吏者。杜甫流落云安时,常征君闻其音讯,从开州赶来探视,临别,杜甫写下了《别常征君》。诗中言“故人”,当是从前在朝堂,“常或在安禄山之乱前已被征出山”[13],至迟也是在成都严幕下为僚时即已认识。现在二人一因病流落云安寄篱,一“傍风尘”去开州为吏,两地相离一百九十里[14],当杜甫病时,常征君远从开州至云安探视,这本身就说明二人友情之不同寻常。“故人忧见及,此别泪相望”更是足够说明二人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征君别时,杜甫反复叮咛:“来书细作行”,其情嘤嘤,其语谆谆。杜甫对常征君,真是关爱有加,在《寄常征君》诗中以“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呜向人”讽刺了得势倾轧常征君的同僚们,同时也为常在开州屈为下吏表示同情和不平。最后以“开州入夏知凉,不似云安毒热新”两句来劝慰他。即前人所说“以己身所处之不堪,与彼地相形而慰解之。”[15]诗人处在病体缠身,寄人篱下的境地,却不忘宽解慰籍他人,足见其与常征君的友谊是至为深厚的。
杜甫在云安的交游中还有一位县令大人,杜甫和他的关系,在《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和《赠郑十八责》有所交待。严明府何许人也?仇注于诗题下注云:“严明府,云安县令也,时公居严之水阁,故作诗以谢之。”[16]杜甫流落到云安,应该说这位县令对他还不算薄情寡义,一是把环境优雅的水阁借给他居住,二是数次接待他、款待他,如:
晚交严明府,矧此数相见。
——《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
——《赠郑十八贲》
杜甫晚年流落他乡,能交上严某这样一个‘七品芝麻官”并且在生活上得到一些照顾,也还算差强人意。严某于杜甫无亲无故,远比忠州那个姓杜的使君侄儿对他好。在忠州时,由于那个使君侄儿“失于周旋”,[17]惹得老杜有一番“空看过客泪,莫觅主人恩”的抱怨。两相对比,严明府也还算是够朋友了。
综观以上论述,杜甫在云安的交游,计有郑十七、郑十八两兄弟,常征君和严明府,当然也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好事者”和“诸公”,这些都说明杜甫笃重友谊的天性使他即使在世态炎凉的那个社会也不乏朋友,他们是杜甫流落困顿生活的慰籍,也是平复杜甫心界创伤的一剂良药。
杜甫流寓云安时54岁,已近暮齿。一生飘泊流浪,百病缠身,于此小憩。照理说自身难保,何遑他顾,其忧国忧民情怀,于云安诗中仍时时可见,处处可闻:
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
——《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巴人常小梗,蜀使动无还。
——《将晓二首》其一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
——《怀锦水居止二首》其一
杜甫客居云安半年时间,从永泰元年(765) 9月至大历元,年(766)春末,计各种战争有:
九月……时仆固怀恩诱回纥、吐蕃、吐谷浑(西羌居青海)、党项、奴剌数十万入寇,分兵犯奉天、同州、周至。回纥兵继吐蕃兵之后,怀恩以朔方兵又继回纥兵之后。已而,怀恩道死于鸣沙,范志诚领其众,京师闻寇至奉天……召郭子仪屯泾阳,子仪兵马使浑瑊御吐蕃兵于奉天,败之。吐蕃兵退至邠州,复逼回纥入寇,合兵围泾阳。闰九月,以路嗣恭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还河中。汉州刺史崔旰攻西川节度使郭英又,事变引起西川各地农民小队起事,由成都波及开州(今开县)、汉州、普州(今安岳阳)、邛州、沪州、剑州等处。英又奔简州,为普州刺史韩澄所杀。邛州牙将柏茂琳、沪州杨子琳、剑南李昌夔等起兵讨崔旰,蜀中大乱。十月,郭子仪单骑入回纥军,论以不应负旧约弃前功结后怨忘近利而助叛臣,回纥将药葛罗,为仆固怀恩所欺,因相与合盟,并力击破吐蕃于灵台,又破之于泾州,吐蕃残兵遁去。[18]
鉴于此,朝廷于大历元年(766)二月,以杜鸿渐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平蜀乱。杜甫在云安诗中,比较具体写到以上史实的综计有下列篇什:《长江二首》、《将晓二首》、《怀锦水居止二首》、《青丝》、《三绝句》、《遣愤》、《客居》、《别蔡十四著作》等,占去云安诗三分之一以上,于此可见杜甫对国事的关注。
《长江二首》写崔旰、郭英又乱蜀,以众水“朝宗至海,见世当戴君”、“今盗贼为乱,尔不尊朝廷而将谁尊耶?”[19]表现出诗人维护国家一统,反对军阀混战的思想。《将晓二首》和《怀锦水居止》亦言崔、郭乱蜀。《青丝》“言仆固怀恩之乱也。”[20]《遣愤》写“郭子仪与回纥再盟以破土蕃。”[21],写得最为惨烈的莫过于《三绝句》: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三首绝句,“第一首写蜀中战乱……第二首纪述人民被祸流亡入蜀之情景……第三首叙述官军残暴”[22],三首诗所写事实,钱笺云“史不及书”,但它们“其真实有过于当时史籍”[23]。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刺之入侵,带来大批关陕难民入蜀,崔旰、郭英又之乱蜀,又驱使关陕难民并蜀中难民向东入巴,故尔造成渝东一带战乱,渝州杀刺史,开州杀刺史。朝廷兵马前往“勘乱”,却实为“添乱”。所杀尽皆难民,奸淫虏掠,无所不为,至使“群盗相随巨虎狠,杀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其惨烈之状,实在叫人触目惊心!
万方多难,人民渴望和平和稳定,杜甫在《客居》诗中代人民发出了这种呼声: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西南失大将,商旅自星奔。今又降元戎,已闻动行轩。舟子候利涉,亦凭节自尊……安得覆八溟,为君洗乾坤,稷契易为力,犬戎何足吞。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藩。箧中有旧笔,情至时复援。
诗中“元戎”即指肩负国家使命,官拜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杜鸿渐,杜甫对他此行“以平蜀乱”期望值非常之高。希望能“覆八溟之水,一洗乾坤污杂”(仇注卷十四)。自己虽是一介儒生老而无成,亦愿援笔请缨。其忧国忧民一至于此!
云安诗是杜甫晚年流落云安、百病缠身,卧病床褥,在十分艰难的困境下以半年多时间写就的篇章。当时他患有肺病(“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消渴病(“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更兼年老体弱,身软无力(“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他日一杯难强进,重磋筋力故山违。”)。[24]云安半年多,他基本上是辗转于床褥,很少到户外活动,就连交际应酬也随之多有取消。在《别常征君》中,他说“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在《杜鹃》诗中,他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在《赠郑十八贲》中,他说“水陆迷畏途,药饵驻修轸”;在《别蔡十四著作》中,他说“巴道此相逢,会我病江滨”;在《将晓二首》中,他说:“壮惜身名晚,衰惭应接多”;在《南楚》诗中,他说:“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如此多的篇章写老弱、写疾病,写因病而谢绝交游,在病魔的折磨下,诗人还写下了这样多忧国忧民的诗篇和描写云安山川物候民风民情的作品,可以说是他作为一个爱国爱民诗人的最好注脚。
历来论杜甫夔州诗者,以黄庭坚、朱熹为代表分为两种意见,黄氏极力推崇夔州诗:
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朱子则一分为二,一方面说“杜诗晚生满逸不可当”[25]一方面则说:
人多说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夔州却说得郑重烦絮,不如前此有一节诗好。今人只见鲁直说好,便都说好。矮人看场耳。[26]
就云安诗而言,朱子所言“郑重烦絮”之病,在杜甫写老言病的一些诗章或许有此之嫌。但论者倘能设身处地,知人论世来阅读老杜这些诗篇的话,愚意以为,它们又不为其病。一个“窃比稷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当其一生壮志东流,老来百病缠身而对国事无能为力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多么的失落和悲哀!而要把它们诉诸于文,讲说于人,则又非得反复申说不可,其“郑重烦絮”自不可免。但是,我们又应该看到,杜甫在夔州后的诗歌,即使是一首写生活琐事的“率意”之作,往往也系于国计与民生,杜甫之伟大,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郁道元.水经注·江水[M].
[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J]. 1991年第4期
[3] [4][5][7] [8] [9][11] [16][19][20][21]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四[M].
[6] 杨伦.杜诗镜栓:卷十二[M].
[10][12][15]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六、卷四[M].[13]邓绍塞.杜诗别解[M].中华书局,1987.
[14]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M].开州“在至夔州云安县龙目骚一百九十里”
[17]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四[M].《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18][22][23] 四川省文史馆.杜甫年谱:“公元七六五年”条[M].
[24]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四[M].《十二月一日三首》、《别蔡十四著作》
[25] 潘清舆.李杜诗话:卷二[M].[26]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五[M].《移居白帝城》
作者简介:蒋先伟,男,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杜甫云安诗论略
摘要:
关键词:
一、云安诗中的山川、物候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
荒林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闺。
东城抱春岑,江阁临石面。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哪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居所居堂,前江后山根。下堑万寻岸,苍涛郁飞翻。
葱青众木梢,邪竖杂石痕。子规昼夜啼,壮士敛精魂。
峡开四千里,水合数百源。人虎相伴居,相伤总两存。
……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地偏初衣夹,山拥更登危。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微微向日薄。脈脈去人遥......
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开州入夏知凉冷,不似云安毒热新。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
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精力故山违。
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乘舟取醉非难事,下峡消愁定几巡。
长年三老遥怜汝,捩柁开头捷有神。
已办青钱防雇直,当令美酒入吾唇。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冬暖雨声好,衾裳生嫩寒。酒香新曲米,诗意古云安。
陇麦春前秀,江楼雾里看。石城聊痛饮,东笑虎须滩。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二、杜甫在云安的交游
温温士君子,令我怀抱尽。灵芝冠众芳,安得阙亲近。
遭乱意不归,串身迹非隐。细人尚姑息,吾子色愈谨。
高怀见物理,识者安肯哂。卑飞欲何待,捷径应未忍。
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羁离交屈宗,牢落值颜闵。
水陆迷畏途,药饵驻修轸。古人日已远,青史字不泯。
步趾泳唐虞,追饭随葵堇。数杯资好事,异味烦县尹。
心虽在朝竭,力与愿矛盾。抱病排金门,衰容岂为敏。
雨后过畦润,花残步屐迟。把文惊小陆,好客见当时。
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白发少新洗,寒衣总宽长。
故人忧见及,此别泪相望。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白水青山空扶春,征君晚节傍风尘。
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呜向人。
万事纠纷犹绝粒,一官羁绊实藏身。
开州入夏知凉冷,不似云安毒热新。
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呜向人。
万事纠纷犹绝粒,一官羁绊实藏身。
开州入夏知凉冷,不似云安毒热新。
晚交严明府,矧此数相见。
数杯资好事,异味烦县尹。
三、杜甫云安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
巴人常小梗,蜀使动无还。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参考文献:
[1] 郁道元.水经注·江水[M].
[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J]. 1991年第4期
[3] [4][5][7] [8] [9][11] [16][19][20][21]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四[M].
[6] 杨伦.杜诗镜栓:卷十二[M].
[10][12][15]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六、卷四[M].[13]邓绍塞.杜诗别解[M].中华书局,1987.
[14]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M].开州“在至夔州云安县龙目骚一百九十里”
[17]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四[M].《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18][22][23] 四川省文史馆.杜甫年谱:“公元七六五年”条[M].
[24]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四[M].《十二月一日三首》、《别蔡十四著作》
[25] 潘清舆.李杜诗话:卷二[M].[26]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五[M].《移居白帝城》
作者简介:蒋先伟,男,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http://s14/middle/6cef76a0ha333fd1549dd&690&690
==================================================================================================
后一篇:杜诗与成都的历史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