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陇右纪行诗《寒硖》浅析

标签:
杜诗陇右纪行诗《寒硖》杂谈 |
分类: 杜甫 |
杜甫__秦州-->陇右-->入蜀
稿源: 陇南日报
2009-09-15
唐肃宗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秋天,四十八岁的诗人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职务,流寓陇右,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难历程。此年七月,诗人从长安出发,先至秦州(今甘肃天水),寓居约三个月。“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因生活所迫,离开秦州,经过盐井(今甘肃礼县盐官镇)、寒硖、青阳峡、龙门镇等地,转赴同谷县 (今甘肃成县),并于同年十月初到达同谷县。途径成州(今甘肃西和县)时留下了数十首纪行诗,《寒硖》便是其中最精彩的诗篇之一。诗人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以排律形式,描写了流离颠沛的生涯,抒发了一个流浪诗人叹己、伤时、感乱的情怀。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寒硖不可度,我实(贫)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野人寻烟语,行人傍水餐,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这四句写诗人路经寒硖时所见景物。首句,诗人先从大处落墨,概写旅途劳顿和谷深路险。“日悄悄”描写行路时间之长,“势多端”极言谷壑幽深,山岭重叠,群峰环绕,山路险峻。由环境险恶,烘托日高人困之情态。沈德潜评价说:“起手壁立万仞。” (《唐诗别裁》)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接首句,该句继写环境之恶劣,秋云密布,硖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中透露着严峻紧张的气氛。“寒硖不可度,我实(贫)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这四句,在描写客观环境的基础上,诗人重写个人感受。秋冬之交,水流湍急,寒硖难越,加之腹空衣单,饥寒相煎,诗人用极简易的文字和白描手法,来表达长期饱受饥寒艰辛之苦,凄凉沉郁、哀壮感伤之情,在诗人心底涌起,不能自已。诗人以“本真” 之笔法,由环境险恶,来衬托个人际遇之苦,“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韩愈语)。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为诗歌第三层。诗人以赋的笔法,描写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人物活动。炊烟袅袅中,诗人向野人打问路径,发现历经战乱后,老百姓流离失所,在河边餐饮。目睹这一情景后,诗人由衷发出了“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的喟叹。如果能免除战祸,老百姓不再荷殳从军,安居乐业,自己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又何妨呢?
从全诗整体结构看,第三层为诗情高潮部分,卒章显志。诗人由自身遭遇、眼前现实而联想到老百姓的苦难,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愫溢于言表。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的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并且寄托着“穷年忧黎之,叹息肠内热”的情感和要求平息战乱、变革现实的崇高理想。同样这种情感亦充分表达在《草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歌中。换言之,《寒硖》与《草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
注释
《宋书·氏胡传》:安西参军鲁尚期,追杨难当,出寒峡。鹤曰:秦成之间,大抵多峡,自秦至成之界,垂二百里,又七十里至成。
行迈日悄悄①,山谷势多端②。云门转绝岸③,积阻霾天寒④。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⑤。况当仲冬交⑥,诉沿增波澜⑦。
(首记峡中势险而气寒。云门乍转,却逢绝岸,积阻之处,又霾天寒,此所谓势多端也。单衣仲冬,冲寒而度峡,旅人之困如此。曰仲冬交,盖在十一月初矣。)
① 《诗》:“行迈靡靡。”【黄注】“远行曰迈。”又:“忧心悄悄。”
② 赵充国策: “况山谷之便乎。”《汉书》:“上知方朔多端。”
③ 《蜀都赋》:“指渠口以为云门。”鲁曰:云门,亦秦地名。木华《海赋》:“绝岸万丈。”
④ 射朓诗:“九河亘积阻。”《尔雅》:“风而雨土为霾。”古乐府:“海水知天寒。”
⑤ 沈约诗:“岂觉衣裳单。”
⑥ 《月令》:“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
⑦ 逆流而上曰泝,从流而下曰沿。何逊诗:“泝水复沿流。”应玚《灵河赋》:“泝沿蔽水,帆柱如林。”谢灵运诗:“倾耳聆波澜。”
野人寻烟语 ①,行子傍水餐②。此生免荷殳③,未敢辞路难④。
(末叹峡行之艰苦。寻烟傍水,皆荒山阒寂之象。路难犹胜荷殳,此自解语,实自伤语。此章,前八句,后四句。)
① 鲍照诗:“当警野人机。”
② 又:“行子夜中饭。”
③《诗》:“彼候入兮,何戈与祋。”注:“祋,殳也。” 又: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周礼》:殳以积竹入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旅贲以先驱。
④ 古乐府有《行路难》。陈继儒曰:此与《铁堂》《青阳》二篇,幽奥古远,多象外异想,悲风泣雨,入蜀人不堪多读。黄生曰:积阻之气,至于霾天,著此一句,寒峡方显。末二,即“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意,亦无聊中故作此语耳。
==================================================================================================
杜甫陇右纪行诗《寒硖》浅析
http://s8/middle/6cef76a0h9f8ae4af4757&690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
叹己,感乱的流浪者之歌
剡东峰
剡东峰
唐肃宗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秋天,四十八岁的诗人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职务,流寓陇右,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难历程。此年七月,诗人从长安出发,先至秦州(今甘肃天水),寓居约三个月。“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因生活所迫,离开秦州,经过盐井(今甘肃礼县盐官镇)、寒硖、青阳峡、龙门镇等地,转赴同谷县 (今甘肃成县),并于同年十月初到达同谷县。途径成州(今甘肃西和县)时留下了数十首纪行诗,《寒硖》便是其中最精彩的诗篇之一。诗人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以排律形式,描写了流离颠沛的生涯,抒发了一个流浪诗人叹己、伤时、感乱的情怀。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寒硖不可度,我实(贫)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野人寻烟语,行人傍水餐,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这四句写诗人路经寒硖时所见景物。首句,诗人先从大处落墨,概写旅途劳顿和谷深路险。“日悄悄”描写行路时间之长,“势多端”极言谷壑幽深,山岭重叠,群峰环绕,山路险峻。由环境险恶,烘托日高人困之情态。沈德潜评价说:“起手壁立万仞。” (《唐诗别裁》)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接首句,该句继写环境之恶劣,秋云密布,硖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中透露着严峻紧张的气氛。“寒硖不可度,我实(贫)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这四句,在描写客观环境的基础上,诗人重写个人感受。秋冬之交,水流湍急,寒硖难越,加之腹空衣单,饥寒相煎,诗人用极简易的文字和白描手法,来表达长期饱受饥寒艰辛之苦,凄凉沉郁、哀壮感伤之情,在诗人心底涌起,不能自已。诗人以“本真” 之笔法,由环境险恶,来衬托个人际遇之苦,“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韩愈语)。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为诗歌第三层。诗人以赋的笔法,描写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人物活动。炊烟袅袅中,诗人向野人打问路径,发现历经战乱后,老百姓流离失所,在河边餐饮。目睹这一情景后,诗人由衷发出了“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的喟叹。如果能免除战祸,老百姓不再荷殳从军,安居乐业,自己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又何妨呢?
从全诗整体结构看,第三层为诗情高潮部分,卒章显志。诗人由自身遭遇、眼前现实而联想到老百姓的苦难,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愫溢于言表。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的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并且寄托着“穷年忧黎之,叹息肠内热”的情感和要求平息战乱、变革现实的崇高理想。同样这种情感亦充分表达在《草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歌中。换言之,《寒硖》与《草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系西和县第三中学教师)
==================================================================================================
http://s4/middle/6cef76a0h9f8ad0872dc3&690
注释
《宋书·氏胡传》:安西参军鲁尚期,追杨难当,出寒峡。鹤曰:秦成之间,大抵多峡,自秦至成之界,垂二百里,又七十里至成。
行迈日悄悄①,山谷势多端②。云门转绝岸③,积阻霾天寒④。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⑤。况当仲冬交⑥,诉沿增波澜⑦。
(首记峡中势险而气寒。云门乍转,却逢绝岸,积阻之处,又霾天寒,此所谓势多端也。单衣仲冬,冲寒而度峡,旅人之困如此。曰仲冬交,盖在十一月初矣。)
① 《诗》:“行迈靡靡。”【黄注】“远行曰迈。”又:“忧心悄悄。”
② 赵充国策: “况山谷之便乎。”《汉书》:“上知方朔多端。”
③ 《蜀都赋》:“指渠口以为云门。”鲁曰:云门,亦秦地名。木华《海赋》:“绝岸万丈。”
④ 射朓诗:“九河亘积阻。”《尔雅》:“风而雨土为霾。”古乐府:“海水知天寒。”
⑤ 沈约诗:“岂觉衣裳单。”
⑥ 《月令》:“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
⑦ 逆流而上曰泝,从流而下曰沿。何逊诗:“泝水复沿流。”应玚《灵河赋》:“泝沿蔽水,帆柱如林。”谢灵运诗:“倾耳聆波澜。”
野人寻烟语 ①,行子傍水餐②。此生免荷殳③,未敢辞路难④。
(末叹峡行之艰苦。寻烟傍水,皆荒山阒寂之象。路难犹胜荷殳,此自解语,实自伤语。此章,前八句,后四句。)
① 鲍照诗:“当警野人机。”
② 又:“行子夜中饭。”
③《诗》:“彼候入兮,何戈与祋。”注:“祋,殳也。” 又: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周礼》:殳以积竹入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旅贲以先驱。
④ 古乐府有《行路难》。陈继儒曰:此与《铁堂》《青阳》二篇,幽奥古远,多象外异想,悲风泣雨,入蜀人不堪多读。黄生曰:积阻之气,至于霾天,著此一句,寒峡方显。末二,即“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意,亦无聊中故作此语耳。
-----仇兆鳌《杜诗详注》
==================================================================================================
前一篇:杜甫“狼藉画眉阔”琐议
后一篇:杜甫秦州行踪及秦州杂诗诗序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