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朝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一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诗句。这句诗的典故讲得是唐朝妃子杨贵妃喜欢吃来自岭南的新鲜荔枝,为了她的这一“癖好”,需要无数的骑手快马加鞭从几千里之外的岭南送到宫中,为了博得一个妃子的欢喜,不知要累死多少马匹。对于这个著名典故有很多种版本的书籍、文章试图诠释或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却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一个小人物李善德作为“荔枝使”转运荔枝的曲折经历,从一个侧面让读者看到了当年那个历史典故的背景和曲折历程,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鞭挞了唐朝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
李善德是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他供职于上林署任监事,是一个冷衙门里的庶职,相当于一个政府机关里从事写写算算的小秘书。小说一开篇写得就是他为了给妻女在京城有个栖身之所,花光了积蓄还从寺庙里贷了两百贯的“香积钱”,才在长安城的南边很偏僻的地方购置了一处宅子。“十八年了,他终于在长安城有了一席之地,一家人可以高枕无忧了。”正当他沉浸在憧憬未来虽然平淡但却安稳的生活前景时,却被算计接了“荔枝使”这样一件近乎完不成的皇差,转瞬间从天上掉进了地狱。他拼死挣扎想要推掉这个倒霉的差事,但却无济于事。在他近乎绝望无助时,他的好友韩洄和诗人杜甫给他出主意,与其等死还不如奋力拼一拼,或许还有转机。就这样,他踏上了去岭南转运荔枝艰难曲折的历程。皇天不负有心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实地验证到正式转运,他以失去一条腿甚至差点搭进性命的代价,终于在贵妃诞辰日把两瓮新鲜荔枝送进了皇宫。故事至此,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李善德以转运荔枝有功而一举成名,从此仕途一帆风顺,名利双收,再也不必为了一处偏僻住处去借贷,再也不必看别人的脸色,可以昂首阔步行走朝堂之上了……小说并没有按这个套路往下写,而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李善德因“贪赃上林署公廨本钱三十贯,杖二十,全家长流岭南”,最后成了一个地道的荔枝农。
这样的结局是李善德“咎由自取”,是他仗义执言“争来的”。两次转运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民间的疾苦,也看到了上层的腐败,这也促使他在功成名就时却良心发现,要替百姓争个公道,明知会触怒权贵而招致灾祸却义无反顾,小人物的忠耿执着令人敬佩。我们看看他和权势滔天的国相杨国忠的对话“右相适才说,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下官以为大谬!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么从何而来?只能从黄草驿、岭南荔园榨取,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何谈不劳一文?”言辞何之犀利!
再看另一段:“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在这里矛头直指国相和皇上,心中无民,何以为尊?难道你们不明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吗?难道古圣先贤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训你们不懂吗?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吏能够在权倾朝野的国相前慷慨陈词,对为博得贵妃一笑而劳民伤财之荒唐事直接进行鞭挞,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一个心怀天下万民苍生,一个置自己荣辱、生死于度外的底层官员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击掌叫好!这也是这部书最精华的部分,也是这部书最为出彩的情节设计,令人叹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