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大学讲师常萍赏析陶渊明《饮酒》诗

(2016-02-15 19:32:29)

2015-01-11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篇作品大家非常熟悉,我们来看前两句:

  结庐在人境,我把家安在了闹市之中。

  而无车马喧,家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这里有个关键词:人境。

  理解这个词须知人境中有两种东西对人影响最大。

  第一,时潮。时潮的另一种解释叫"势"。在人群当中,感受最强烈的就是时潮——势。很少有人能改变、阻挡、逃出这样一种势,人就像被一个巨大的黑洞吸引,不由自主,这就是时潮。

  人境中另外一种强大的力量叫做比较,所以有人说比较是痛苦的来源。

  在坐各位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领略到比较带来的痛苦。很高兴地拿着99分的成绩单回家了,"你们班的最高分是多少啊?" "人考一百分,为什么你只考了99分?"

  不仅仅是别人拿你和另外的人作比较,重要的是,自己经常也会不知不觉地比较。我骑着自行车,你为什么骑着摩托车啊,我骑着摩托车,你为什么开着汽车啊。在这种比较当中,人很容易渐渐地失去自我。

  东晋诗人王康琚有首诗叫《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陵者,山也。薮者,水也。

  隐山水之间叫小隐,原因很简单,山水之间,旷野通达,所以心易静。而朝市不同,由于在人群当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比较。

  李商隐有首诗《泪》,其中集聚很多与泪有关的典故: 闺怨、离别、伤逝、英雄末路等。但他觉得所有的痛苦都不及此——未抵青袍送玉珂。

  青袍,唐代九品官服。

  玉珂,马珞上的饰品。

  中国古代谈到富贵显达之人,经常提及轻裘肥马,这里的玉珂指的就是肥马。

  我李商隐,有才有德,而今不过九品,而我身边的同僚、我童年的玩伴,现在已是轻裘肥马,所有世界上最痛苦的事都不可同语。

  这种感觉哪来的,比较而来。

  所以,大隐隐朝市。能够抵挡住所处时间空间的势,能够抵挡住来自于外界、来自于自己的比较,这才叫大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在这里提到佛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心性论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法者,相也,即万物。

  心中有万物,则万物生。

  心中无一物,则万物灭。

  心中有则有,心中无则无。

  另一个例子,当年六祖慧能去听印宗法师讲经,有幡被风吹动,有二僧辨之,一说风动,一个说幡动。慧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

  其实幡在动,风也在动,但是幡动也好,风动也好,如果与你无关,干卿何事?

  在现实当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 如果你不关心一个人,那人即便一天都在你身边,你也想不起他穿什么衣服。

  心中无则万物无。

  年轻人很容易陷入一个情感的误区: 一段感情结束了,没有结束的那个人,往往拼命地想拽住对方,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要知道情感是由心来掌控的,有句话叫做: 情人眼里出西施,心中觉得她美,所以她才美。

  如果一段感情结束了,意味着这个人心里没了你,这个时候即便你去用生命去挽留,也无济于事。

  心中有你,你就是一切,心中无你,一切都不是你。

  这就是经常提到的心性论。

  陶渊明在这里说: 你问我是怎样做到的,答曰我心中没有名利。

  有两句话是这样说的: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为什么心中没有名利,因为心中有他更想要的东西。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先看这两句诗里的意象:

  首先,采菊东篱下。

  第一个,东篱。东篱后来在中国古代诗歌经常被提到,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就成为了菊园的代名词,这里就相当于我家院子的篱墙。自己院子的篱墙,离我们,近。

  下一个,采菊。采菊的行为很平常。因此,平凡的,日常的,离你很近的生活,这就是采菊东篱下。

  然后,悠然见南山。

  我们来看南山,其一,南山相比于东篱而言,变得远了,其二,山者高也,因此从南山中读出两个字: 高远。

  那么东篱和南山之间有什么呢: 悠然。

  悠然,不期然,不期然即偶然无准备的。

  下面一个字,见。

  这个南山偶然就看到了吗?

  南山是从哪里现出来的呢?

  是从东篱而来,采菊东篱下是很近的日常生活,高远的东西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而且是悠然发现的,也就是顿悟。

  顿悟就有瞬间的喜悦,而且还是惊喜。

  人生太惊喜了,原来最遥远、最深远、最高远的东西,都不在远处,而在自己的身边。

  这里面到底包含的是怎样的思想,禅宗经常这样说:

  挑柴运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是禅

  一般人在认知世界的时候,是从知识开始的。而佛教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另外一种方式——你的生命。你的生命、你的经历是认知世界的一条通道,透过你的日常生活,去了解存在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

  山气,即指山脉,代指空间。

  日夕,日暮之前,代指时间。

  以山气代空间,以日夕代时间。

  然后,鸟归也。

  归于何处,归于山水之间。

  归于何时,归于日夕之时。

  如何归,相与,彼此陪伴,其中可感温馨,惬意。

  山气(空间) 归鸟(归)

  日夕(时间) 相与(惬意)

  然后把这些联到一起,归鸟要归得适当,归鸟要归得适时,归鸟要归得惬意。

  然后是归鸟,归。鸟如果要归的话,必须要先飞出去。

  人的一生,要想归,必先飞,要想失,必先得,要想真正了解名和利,首先要得到名利。

  我经常说,年轻人没有资格,没有言归的资格,没有言隐的资格,没有言失的资格。

  为什么,你还没有飞出去,你还没有得到,你还没有鄙视名利的资格,因为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名利,你还没有真正得到过名利,没有体味过名利对你的意义。

  所以,先做飞鸟,先飞出去,先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然后再去体味这些收获的意义与否。

  陶渊明借助这两句诗在说,人生必定是要归得,而且要归于山水之间。

  也就是说,人在最后的时候必定是要返朴归真的。

  但是,返朴归真是有时间的,在这里他用了日夕,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暮年的时候,所有的都经历了,所有的都感受了,所有的都拥有了,你才有资格返朴归真。

  这就是禅宗所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经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就不可能步入第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所以陶渊明说,人的一生一定会回到自己的原点,会向往返朴归真,但是要想归得惬意,归得心安,就必须先飞出去,必须先经历世间万物。如果所有的都经历了,所有的都得到了,也就该回归了,那时间是日夕时。

  文学史上有两个人,王维和孟浩然,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他们都刻意的去写一种境界——静。

  这两个人都强调,静。但孟浩然笔下的静,是寂静,而王维笔下的静,是幽静。寂静是作出来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静的境界是幽静,没有真正的寂静。纵然笔下是寂静,但是读到孟浩然时总会感到他的心在躁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不甘啊,孟浩然一生没有做官,是不想做? 未必。因为他的没机会反而成就了他的清名,但这个清名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向往着,却拼命的做出一个寂静世界,所以读他的作品,从来感受不到真正的静。

  王维则不同,王维十六岁出来打天下,十七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名满天下,诗、画、乐独步当时,王宫贵胄无不虚席以待,所有的名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因而明白了这些东西对他的意义。当他放弃的时候,不再有不安,不再有躁动,不再有不甘。

  这时笔下的静才是是真正的静。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把大自然当成自己倾诉的对象,内心何等的安宁。

  所以你心中有想到得到的东西,去得到她,不要在没有得到的时候就放下,因为你没资格放下,否则的话,日后你的心里永远都不可能寂静。

  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大的说,宇宙自然,小的说,人生经历,其中有很多真理。

  欲辩已忘言,为何如此:

  第一,得意忘言,领略到深刻的道理,那一瞬间的喜悦已经让我忘言。

  第二,言不尽意,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去完整的表述我内心的感觉。

  第三,大辩无言,世界上最完美的辩,最无懈可击的辩,就是无言。

  第四,言出成障,我为什么不说,因为很多人不明白,真正的道理来自自己的生命经历,很多人把获取道理的途径定位到知识上,如果我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变成知识的话,就会有人误以为我所说的知识就是他的生命,就会把我的生命误以为他的生命。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也就是宇宙的一个点,也就是进入宇宙大道的一个通道,你的生命证明到存在的一个方面。言出成障,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有些人从来没有恋爱过,但却把爱情讲得头头是道。哪来的?知识。所以他就以为别人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而他所经历的爱情非爱情也。其实,你所经历的爱情才是真的爱情。

  第五,夫复何言。陶渊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欲言无与和。我想说,但是没有人能听懂。

 

  最后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用这句话成就了一个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


高翰 | 文

  河南大学有一位一直很火的老师。她讲课,教室场场爆满,门外蹭课的学生都挤得不透风,有时提前一个小时还不一定能占到座位。

  但是,她从不写论文、一本书也没出过,到退休还是讲师职称。

  今年1月7日,河南大学破格返聘她为副教授,一名副校长亲自为她颁发返聘证书。在体制森严的学界,这事儿迅速传播,成了大新闻。

  有人说,返聘她给河南大学带来的荣誉,大于给她本人带来的荣誉。话有点绕儿,说白了:名利对她如浮云,这又是飘过的一朵。

常萍,出生于1960年,1983年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在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2002年转入新闻学院执教,2015年10月退休。32年来,先生一直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文学方面的课程。

  在河南大学,她被学生们称为“常先生”,也有在校的90后直呼“常奶奶”。

  其实,她的河大女神形象绵亘了30多年。常先生的第一届学生、河南大学教授郭奇说:“常老师是我一生敬爱的老师,她的高风亮节我只能高山仰止。”

  拥挤在她课堂上的听众,除了年轻的学子,还常有不是学生模样的人,笔者曾见过一个40多岁的妇女,每周五下午都要请假从50多公里外赶来听她的课,坚持3年有余。

  据悉,河南大学出版社拟为常先生出版一本课堂系统笔记,为此,出版社老师专门去听了一年的课。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院长严励得知常先生即将退休的消息时,与常先生、老院长李建伟沟通,希望她允许学院在她的课堂上录像,为学院留下宝贵的资料,让以后没有机会听她课的学生也能一睹先生风采。

常先生简朴,一条灰色宽大条绒裤和青色胶鞋冬夏在身。在不久前的返聘仪式上,那件穿着多年的条纹褐色大衣也是标配。

  常先生低调。对于任何媒体的任何采访,她都婉拒,实在拗不过,就以短信简短回复。

  在2005年之前,当时已经教授了22年古代文学的常先生还只是河南大学校园小圈里的“女神”。

  2005年,《百家讲坛》总导演向常先生发出了试讲通知,我们知道,文学院王立群老师正是凭借对《史记》中鸿门宴的精彩试讲登上《百家讲坛》的。但是,常先生却拒绝了。

更令人瞋目的是,2007年再次面对《百家讲坛》总导演解如光的试讲邀请,她依旧拒绝了。

  也有人质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时任院长的李建伟对媒体证实:

  “《百家讲坛》还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对学校对个人都有利。我们不想让常老师错过机会,就做她的工作,她却告诉我,去《百家讲坛》讲课没意思,还不如在学校给学生们讲课有意义。”

  32年来,听过她古代文学课的毕业生提及她的语气敬重有加。有人回忆她上课的潇洒狂放,有人感慨她淡泊名利独守内心的操守。

  常先生之名,从学子们的口口相传到PC时代的QQ空间、人人网、贴吧以及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逐步扩散开来。

  2007年,一名河大学生撰写《两次拒绝<百家讲坛>的河南大学常先生老师》一文披露她两次拒绝百家讲坛的事情。

  此文借助人人网、论坛以及QQ空间等网络媒介得到广泛传播,常先生也从河南大学的“女神”变成了“全民女神”。

  之后,每次关于先生的新闻,都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去年,常先生的一位学生提供了一篇关于她解析陶渊明《饮酒》的文章,由媒体人张君瑞在个人公众号上发表,取得了近三万的点击量,此文后来在大河报新媒体微信转载后也获得了10万+的点击量。

  一个低调到不能再低调的大学讲师,引爆如此高调的文学狂欢,着实令人惊叹。

 

  关于返聘的新闻,曾听过她课的《东方今报》记者张静于1月8号著文首发,文章获得10万+的点击量,澎湃新闻、凤凰新闻、人民日报跟进报道。

而常先生本人却从未出现过媒体面前,对于关于她的传闻也是一笑“随他们去吧”。这又为安居在开封小城的高校讲师增加了神秘的气息和光环。

  常先生为什么火?

  拒绝百家讲坛,只是常先生名声大噪的一个诱因,最根本还是她的授课。常先生用一种灵动的方式把艰涩的古代文学课变成了简单明快的诗意道场,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心灵。

  郭奇教授是河南大学1983级学生,他回想当年23岁的常萍老师:“长的漂亮,讲课又好,简直是我心中的女神。”

  “现在还能想起来常老师讲晏殊词的情景,从她嘴里读出的词句,美得无以复加。”河大文学院1997级的学生施平回忆称。

  文学课的老师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常萍老师和胡山林老师,二人均以投入和激情感染着学生。在常先生老师的课上,她从不点名,不留作业,不制考试卷。也不要求学子们去背诵那些名诗,让学子随意发挥写文一篇便是期末考试了。

 

  到了2013年,笔者上她的课时依旧如此。不过“考试”变成了取一首古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即兴写作。

2002年之后,常先生从文学院转到新闻与传播学院教书,“一老师,长发飘飘,鉴赏古诗词,激情澎湃,可爱至极”,这是某一届大一新生入校后辅导员告知他们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到底,靠的是才华。

  拿笔者当年上课时的情景为例,常先生上课一般提前十五分钟就到了,把自己的东西放在讲台上就又出去了,在教室外面一个人安静地冥想着什么。等上课铃响的那一刻,她准时踱步而入。

  第一节课,没有寒暄,亦没有个人介绍,直接进入正题:文学是大地通往天空的阶梯,是从苟且的物质世界前往自由的精神世界之必不可少的媒介,一直讲到西方的海德格尔、老子的道法自然……

  常先生古今中外捻手就来,收放自如,让听课者的精神不由地跟随她一起遨游在文学的世界。

  纵观现在所有能找到文章,关于描写常先生讲课的情景,“投入”几乎是每篇文章中必提的词。

 

  从1983年第一届学生到2015年最后一届学生,32年来,她只要在教室中,就散发着强大的气场和旺盛的生命力,从未表现出倦怠状态,有时投入时她能连续连续洋洋洒洒讲述三个小时,待下课时大汗淋漓。

有的人大脑信息过载,无法完全GET到常先生瓢水三千,迷迷糊糊中就睡着了。而在清醒的时刻,如果你的自身知识储备量较高的话,就可跟随她的讲述,沉醉在她所营造的精神世界里面,“如沐春风,心花怒放”,真正体味到灿烂的古代文学的真味。

  因此很多同学在其他课程划过重点,突击记忆之后忘得一干二净,唯独记得当年古代文学课上常先生老师的金句:

  “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爱是有质量和深度的区别的”

  “什么叫中?叫恰到好处。中不是折中,恰到好处才是中。对那个听了一句就听懂的人,我说一句就是恰到好处,那么有的人我说了十句才看到他面部表情,那么十句对他而言就是恰到好处”

  ……

  诗一般的语言,无疑让处于浪漫青春的少男少女们在她的课堂上都产生了一种文艺青年的眩晕感。

  于是,每次她的课结束,关于她课上的经典句子和感慨就在社交软件上纷纷冒出来。

  常先生该不该火?

  河南大学2002级学子,如今留校工作的黄鑫已经断断续续听她十几年的课了。

  据他介绍,十几年来,常先生每次上课都是精力饱满,元气充沛,把自己完全投入在课堂中——从文学到人生,从人生到宇宙天地,从宇宙天地到心灵,从心灵到现实。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在让她精妙的叙述中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她用自己忘我的投入点燃着每一个学生的激情,激活你的内存,让你沉浸在她带给你的文学世界里,思维高速运转,浮想联翩。

  在黄鑫看来,常先生的这种投入还表现在声音上——声高时磅礴如飞瀑,雷霆万钧,惊涛拍岸,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声弱时细柔如溪流潺潺,云淡风轻,浅吟低唱。身处其中,你会感到时而松涛阵阵,层层叠叠,时而雨打芭蕉,声声如泣。

  当三个小时的课程结束时,常先生把手中的粉笔头掷下,环顾四周颔首微笑时,大家也终于从常先生那纵横捭阖的诗海中遨游回来,恍惚之后突然就爆发了经久的掌声。

  夏天,她会带着一套衣服来上课,因为先生体型偏胖,上课又投入,一个半小时下来常常全身湿透,所以需要换一身衣服。

  常先生讲古代文学很少从章法、结构、手法这些具象展开,她往往是中西纵意驰往,讲《诗经》中的“兴”,会和西方的“象征”进行对比,运用拉康·雅克的精神分析法中的实在、想象界、象征界来对应中国文化中的本然、本我和文化。

  在讲述《诗经·蒹葭》中“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时,常先生老师把空间意象拓展开来:

  《庄子》“得其寰中,以应无穷”的哲学空间概念出现了;

  韩信兔死狗烹、张良终得善终,因二人与刘邦关系的处理、距离的拿捏各不相同,下场各异,于是,政治空间的概念也出现了;

  甚至学子们感情纠葛里的空间概念,也被她娓娓道来……

除了上课的投入,贴在常先生身上的还有一个标签,那就是“特立独行”

  讲课32年从不写论文,也不愿意出书。她的课,场场爆满。但除了上课之余她深居简出,几乎很少出现在学校,也甚少听闻她和谁交往过密。

 

  她极其喜欢文学,一生都在教授古代文学,认为“不用之用,莫大于文”,“文学是人生存在本质状态”,那么为何不愿为深爱的文学着墨一字?

她曾在课堂上对“凭阑独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有过诠释:

  倚着栏杆,手中不停在转动花枝,太喜欢了,爱不释手,很珍惜。而下一句说,放花无语对斜晖,你如此喜爱和珍惜它,为什么还要放开?所以,爱是有深度和质量的区别的。

  爱花的表达方式是放下。而现实中的爱花多是粘花,插花,粘花是为了美丽自己,而插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欣赏。

  所以粘花也好,插花也好,爱的是自己。而这里的放花,我虽然喜爱花珍惜花但是为了它最后的绽放的美丽,就是在舍不得放手还是放手了,这就是爱的高度。所以这个世界有一种爱或者真正深刻的爱是无所求。

  常先生老师存在的更大意义在于:即便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她模范地展示了一个人遵从内心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保持诗意的生存状态的可能性。

  在现有的体制下,没有论文和专著等科研成果,她自然无法晋级职称,讲师之位贯穿她整个教学生涯。也有领导劝她,但“她觉得没意思,到现在连一篇论文也不肯写。”

  有人曾把她的讲课实录结集,准备出书。最终被她拒绝了。

  来人不懈:“大家都希望看到有这样一本书,能记录你的课堂。”

  常先生回答还是很淡然:已经答应一家出版社,准备退休之后写一本诗词鉴赏方面的书。

  退休后再写书,已经评职称没有任何关系了。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的理解:她此举是对现行学术体制的一种蔑视与反叛?

  然而这也只是猜想,对于往上的种种传闻,她是从来不看的,不用微信的她也不会看到关于她的朋友圈。

  很多河大的学子认为感谢常老师最好的方式就是别为她扬名,尊崇她淡泊的本性。让她如自己所说,做一个“喜欢在空旷的天地间静悄悄行走的过客。”

  英国诗人兰德曾有诗一首: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我想,这首诗就是常先生老师的真实写照吧。

  常先生曾说“二十读李白,四十读杜甫”,她也曾说自己最喜陶渊明和王维的诗,笔者从常先生老师讲课录音中整理出常先生老师解析王维《辛夷坞》的文字,这是她2015年最后一学期带课时,开课当天就“为什么学文学”所举的例子,从中或可窥其心志。

  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作家。一般人会认为王维的作品很好懂,因为几乎他很少用典,所用语言很通俗,他所给我们的境界都是我们能看到的。但是在我看来,王维是所有唐代诗人里面最难懂的。

  因为他的作品给我展现的不是想象的境界,而是实在界。这就意味着他所给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无意义且多义的世界,他想借这一事件多传达的理念,非常的深刻,所以说他的作品很难懂。

  这首《辛夷坞》从字面来看很容易懂,“木末芙蓉花”树梢上的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中寂无人”,两山之间成为涧,山中没有人,“纷纷开且落”这个花它开了然后又落了,理解困难么?它只不过是告诉我们山中发生的存在的现实,花开花落。

  好,我们从这幅作品中看到的意象,整体来说就是花开花落。我们说文学属于象征界,这个花开花落,绝对不是仅仅再说花开花落,从象征意义来说,花开花落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字——道。

  什么道?存在的规律。宋代人经常说一句话,叫做“理一万殊”。它在不同的界面的表现,是不同的。比如说,这个世界的唯一真理就是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这里就是花开花落。这个就是这里所说的理,即规律。

  但是这个规律在不同领域表现形式不一样。比如它在自然界的表现是花开花落,在人类历史的表现就是兴亡盛衰,他在人类生命的表现就是生老病死,它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的表现是荣辱沉浮,这就是万殊。

  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道,它表现的象是花开花落,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就是存在的规律。这是我们从这个层面看到的它的第一个存在的“道”。换个角度,花开花落的背景是什么?涧中寂无人。这个作品它有反应出人类存在的一种本质状态,这种状态叫什么?寂寞孤独。

  寂寞和孤独不是属于你,也不只属于我,它属于所有人。因此它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本质状态,人永远不可能逃脱孤独寂寞的这种存在状态。你有朋友也好,亲人也好,你仍然避免不了寂寞和孤独。有朋友和亲人不过是使你的孤独和寂寞稍稍少了一点而已。但是孤独寂寞这种存在方式我们改变不了。

  为什么这里可以读出孤独和寂寞,因为花开了,没有人欣赏。花落了,没有人怜惜。涧中寂寞无人。孤独是绝对的,其实,最深刻的孤独,恰恰不是你独自相处的时候,是在人群中。

  你越在人群中,越能感触到我说的话没有一个理解,我所做的事没有一个人同行。恰在人群中,你才越能感触到孤独的本质。它是一种绝对的存在。

  就好像花开花落,既没有人欣赏也没有人怜惜,为什么说它是绝对的呢,因为花开花落就是一种本然的状态,意味着他就是本质——寂寞。

  我们再换一种解释,有一段时间,我对一个词的理解特别深刻,因为想做一件事,保有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却发现周围不断有为你好的名义来劝说,在那样一个状态,就特别想逃出来,特别渴望在一个花开了没有知道花落了没有怜惜那么一种自由的空间。

  那个时候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做花开花落涧中寂无人的境界。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自由的境界。我们从孤独寂寞反面走的话,孤独寂寞同时又能为你创造出无限的自由的境界。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读这个作品,给人一种非常自由的境界。我们看同一个作品,不同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感受状态进入这幅作品的时候,你所读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文学给我们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世界。这个开放的世界是在展示,存在原本没有意义,而存在的同时又是多义的。这是我们认知世界必须要明了的一个真理。也是我们进入世界、解读世界的完全不同的方式。

  作者简介:高翰,原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曾受教于常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