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棍的学问》课后反思
孟运芝
《撬棍的学问》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的一节课。在教学这一节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思考和总结。在这几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回顾前后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从生活入手,进入科学知识的学习
开始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能够迅速进入“研究者和探讨者”这一角色,我设计了很多方案。在对众多方案进行认真地、细致地遴选后,我选择了下面这个方案:课前准备一块带钉子的木板,向学生提问:“老师课前准备了一块木板,本来是准备上课使用的。可是,不知道被谁钉了一个钉子。谁是咱们班的大力士,能用手帮老师拔出来?”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致很高,都想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但是,多名学生下来用手拔钉子,都拔不出来。这个时候我问学生“用什么工具能把钉子拔出来?”学生马上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可以用钳子、羊角锤将钉子拔出来。”当学生用羊角锤很轻易地把钉子拔出来后,我追问:“为什么用羊角锤能这么轻而易举地把钉子拔出来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这个简单的问题解决过程来自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同时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既使学生意识到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充分运用各种手段,突破难点
《撬棍的学问》一课的知识重点是“研究杠杆的作用”,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突破难点:
1、实验材料生活化,使科学贴近生活。
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对“研究杠杆的作用”这部分的教材中教学环节设计,进行了创新性改造,摒弃教材中的运用平衡架研究杠杆作用的设计,设计了以下方案: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一是利用橡皮或者铅笔盒作支点,利用尺子作撬棍,用重量明显的钩码作重物和力;二是走出教室,找到约150千克重的水泥板和2米长钢管或木棍作撬棍;通过上述方法来研究杠杆的作用。这样不仅体现出实验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学生能够很容易地自主探究出杠杆的作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回顾这节课的推敲、打磨过程,使我深深认识到:我们要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正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在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开阔思路,提供适宜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不要仅局限在课本所提供的方案中。所以教师在教学时理解编者设计的意图。如果
2、充分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
课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中。我认为,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宁缺毋滥。如果课件不能够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学习重点,那就是画蛇添足。本节课在学生探究杠杆的作用这一部分后,如果只是单纯地用几句话来总结杠杆的作用,太过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用课件就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杠杆的作用,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
加载中,请稍候......